萧山南片交通将迎来大发展
更新时间:2021-01-20 17:34:05 内容来源:
8月7日,萧山政府网公布了区交通运输局对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56号提案的答复。
全文如下
俞萍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完善南片道路交通网络及争取轨道交通南延的建议》收悉。由我局牵头,与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萧山分局、区地铁建设服务中心一并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规划布局方面
根据《杭州萧山分区规划(2017-2020)》,萧山区轨道交通网络由快线网络和干线网络构成。涉及南部地区的干线网络规划有4号线和15号线,快线网络新增有杭诸线。4号线将向南延伸至义桥,15号线将经过临浦,杭诸线将实现萧山南部临浦、 戴村、义桥、浦阳等地区的轨道服务覆盖;实现萧山南部地区与滨江、萧山主城双通道联系;目前,新一轮《杭州市轨道线网规划》正在修编中,上述线网将在市级规划中进一步优化落实。同时我区将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共交通方式的换乘接驳,带动南部区域整体公交系统的发展。在做好地铁接驳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增加南部区域内的公交班次,提高公交汽车的准点率和覆盖面积。
此外,《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已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目前已经过多轮方案的讨论。我局还委托杭州总规战略研究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杭州南花园(浦阳江生态经济区)概念规划及专题研究》编制工作,同时南部八镇控规编制工作也都已逐步开展。都将进一步研究优化萧山南部地区的道路交通网络,注重细化完善区域路网体系,减少断头路, 提高路网的畅通性,力求形成交通设施多枢纽布局,多层次轨道交通,轨道TOD发展,高快速路一体化,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的交通体系。
二、道路建设方面
根据相关路网规划,远期萧山南部区域将形成“一横三纵”快速路网,分别是中环南段、时代大道、风情大道-临浦快速路和03省道东复线(新线)。加上横向的义大路、义临路、临戴路、大泥线和纵向的03省道东复线(老路改建)、临浦路、湘戴路、03省道等一批主干路,构成了层级分明的棋盘状路网。特别是三条纵向快速路,建成后城区与南片乡镇的交通可达性将进一步加强。
目前已经列入萧山区“22688”交通建设大会战当中,已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的交通项目有:
1、03省道义桥至楼塔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杭州绕城高速义桥互通,终点既有03省道和19省道改线相交处,另设春永连接线和河上支线,项目处施工阶段;
2、03省道东复线拓宽改建(临浦-进化段):起点位于03省道东复线与临北路交叉口,终点至萧山与诸暨界,改建为双向六车道,项目处施工阶段;
3、时代大道改建和时代大道高架南延工程:从滨江区冠山隧道出口至中环段,采用高架结合地面道路形式;
4、杭州中环萧山南段:南段西与富阳相接,东与绍兴柯桥相连,长约23.3公里,采用高架结合地面道路形式;
5、义大路改造及东伸(南部运输通道):西起义桥大桥,东至03东复线,接张家畈互通。先行实施义桥大桥至东藩路段。
您所提到的适时研究改造提升103省道、推进通城大道连接03省道东复线、提前研究或实施风情大道快速路等,初步答复如下:
根据规划103省道(南秀路至南三路段)长约1.5公里,将进行提升改造,按城市道路标准设计,双向六车道规模,设计时速60km/h,该项目由萧山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南三路以南段受沪昆铁路抬升的影响,该区域道路包括市心路南伸等将一并研究,路网规划正在调整中。
通城大道连接03省道东复线,目前内官河-南秀路段工可已批复,初步设计已评审;南秀路-03省道东复线段工可已批复,方案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风情大道-临浦快速路,该道路从风情大道木尖山隧道以南,新建道路从临浦电厂西侧通过,跨浦阳江至老03省道与东思线相连,直至终点杭金衢浦阳互通。但是整个快速路项目从木尖山隧道至老03省道段为新建道路,所需征地大部分为基本农田,根据土地相关政策,必须对这些基本农田进行规划调整,我区土地规划调整的时间节点在2020年之后,所以项目需等到我区土地规划调整后才能进行。近期,先对现有东思线进行拓宽改建。
三、轨道交通建设方面
正在建设的杭州轨道交通线网由11线561公里地铁线路组成。根据城市发展需求,配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启动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根据工作程序安排,已完成规划评估、线网框架结构确定,正在制定具体规划方案。
为加快推进萧山南部轨道交通发展,萧山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委托了多家设计单位开展了萧山南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目前,在杭州市的《线网规划》修编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我区南部开通轨道交通的迫切需求,并将相关涉及线路南延纳入了本次规划研究中。
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密切关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进程,结合萧山南部轨道交通规划综合考虑,协同其他有关单位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争取萧山南部轨道交通早日开工建设。
感谢您对交通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