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22688”交通建设大会战 > 22688一线战报 > 正文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更新时间:2019-11-14 10:01:34    内容来源:   

  “22688”交通大会战 萧山住建系统再发力

  50多年前,老一辈的萧山建设者,靠肩挑、人抬、手拉车,拓宽、改建了市心路,为市心路铺上柏油,市心路由此成为萧山城区的第一条柏油路。

  50多年里,市心路多次进行延伸。20年前,它第一次跨过北干山往北延伸,到现在,全长15公里的市心路已经分成了市心南路、市心中路和市心北路,分别位于萧山老城区、新城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区域。

  这条路是萧山路网的缩影,更是萧山城区框架拉大的标志。

  2002年,自萧山打响“1918”道路建设以来,萧山建成区从原有的城厢镇逐渐扩大延伸,截至2018年,萧山城市建成区范围面积达113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73平方公里。从萧山分区规划(2017年-2020年)可以了解到,十三五期间,萧山东拓、南进,城区面积再次扩容,整个绕城范围内的区域,都将是萧山的城区。

  伴随着萧山城市框架逐步拉大,萧山城区道路建设也提档升级。投资2000亿建设的“22688”交通建设大会战工程中,8条快速路、8条主干道将撑起萧山城区四通八达的路网结构。至2019年年底,我区城区道路共计98条,总长达285公里。萧山未来三年的城区道路建设,其中的两个方向,也是东拓和南进,将突破原先“四至”范围的限制。

  大交通支撑大格局,进而谋求一个更均衡发展的、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的萧山。在萧山深度融杭的大背景下,在喜迎亚运的大环境中,萧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园林处再发力,努力实现萧山城区“东拓、南进、西连、北优、内畅”的建设目标。

  ■记者 黄婷 通讯员 沈文霞

  三条城市“中轴线” 贯通城市南北

  城市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置身中轴线,可以领略城市的文化底蕴,感受城市的活力。

  在萧山,从第一条中轴线诞生至今,历经50年的建设发展,城市格局正在扩大,三条城市“中轴线”,贯穿萧山南北,将城市的人流、物流、财流源源不断地导流至四面八方。

  场景一

  市心路老城区段拓宽工程启动,实现全线6至8车道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这条贯穿萧山城市南北的“第一大道”,同时也是萧山的“城市中轴线”,是萧山城市发展与创新产业集聚的“大走廊”。

  作为萧山交通的“主动脉”之一,市心路虽然已经有过拓宽,但是老城区这一段仍然是早晚高峰交通的瓶颈。“市心路作为萧山南北向重要干道之一,南段和北段均已实现双向6车道、双向8车道规模。而道源路—萧绍路段由于受到周边地块影响,仅可保证双向4车道规模。”区园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市心路中段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根据初步设计方案,项目将通过对萧绍路—萧然南路段改造现状部分机非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对道源路—萧然南路段进行整体东扩,将现状双向4车道提升为双向6车道。

  为保证行车顺畅,满足老城区段双向6车道规模布置,项目将国贸大厦改建为骑楼形式,将拆除一层建筑柱内6m宽度空间,改成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原有的非机动车道将改成机动车道。目前市心路整治二期(道源路—萧绍路)工程前期拆迁工作有序进行中,下一步将尽快进入拆房阶段,实现年内开工建设。

  如今的市心路已然是一条景观大道,北连庆春路过江隧道,南抵南部卧城,总长接近15公里。以后,杭州主城来往萧山将更加方便,过庆春隧道,就是市心路,一路往南可直达萧山城南,接轨03省道。

  场景二

  博奥路南伸开工在即,拉动城区新“引擎”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如果把钱江世纪城比作萧山国际城区的“引擎”,把博奥路比作一条能量的传输通道,那么,借由这条大通道,世纪城的创新能量就能一路传送到萧山城区的最南端。

  博奥路北起钱江世纪城,南至湘西路。在这一轮城区道路建设计划中,它还将南伸2.75公里,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设双向6车道,沿线设置隧道一座,桥梁两座。

  区市政园林管理处介绍说,博奥路从钱江世纪城出发,一路向南到达湘西路戛然而止。建成后,它向南可直达绕城高速。目前该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年底完工实现通车。而连接钱江新城的新业路和钱江世纪城的博奥隧道也按计划将在2020年年底通车。

  这条新城区的“中轴线”建成后,将一路串起钱江新城的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钱江世纪城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港小镇,湘湖的休博园板块和萧山城南新区。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萧山道路路网结构,构建三纵两横交通路网体系,打通断头路,加快萧山城区与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缓解南北向交通压力,改善湘湖区块及方便沿线居民出行,落实萧山区亚运战略。

  场景三

  新城路南伸年底完工,打造“南部卧城”新格局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新城路南伸位于萧山新塘街道,是萧山“22688”交通建设大会战中,八条框架性主干路中的一条,也是杭州“十六纵”一般性主干路中的“一纵”。

  该项目南起03省道,北至南秀路,全长约1.3公里,双向4车道,设计速度50公里/小时。沿线设置桥梁8座。“以往我们从新城路到03省道东复线,中间要去村里开一圈,很不方便。”家住塘里陈社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如今,这条道路将向南延伸联接03省道东复线。目前项目施工中,预计今年年底前主体完工。

  新城路南伸工程的建设,将拓展萧山城市空间,建设杭州的“南部卧城”,推动萧山新型城市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东西延伸 拓宽城市发展大框架

  如果说,南北走向的道路决定了一座城市发展的长度,那么东西走向的道路则是拉宽城市发展的宽度。

  萧山针对东西向交通道路存在的“断点”“节点”问题持续发力攻坚,引导交通流合理分配至整个路网,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现途径上,采用“打通”“提升”双管齐下,多点齐发。让萧山城区向东拓、向西进,拓宽城市发展框架。

  场景一

  山阴路西伸全面动工,明年将“牵手”风情大道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根据萧山区综合交通规划,山阴路是萧山区次干路路网的一部分,是疏散主干道交通量的东西向道路,起到组织、疏散、分流主城区和开发区间交通的作用。山阴路西伸对于完善萧山城区西部路网是十分必要的。

  该项目位于城厢街道,工程西起金地天逸东,东至金山路口,路线全长约1326米,道路红线宽38米,按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设置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40km/h。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桥梁、雨水、交通、绿化及路灯等六项。本工程涉及桥涵3处,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目前,该工程已全面进场施工,预计2020年完工。

  “以前在风情大道等主干道行车,免不了多开一段掉头才能到达目的地,遇到高峰期一个路口要堵上好几个红绿灯,这段道路开通后,以后小区居民出行方便不少。”住在金地天逸的李先生说。

  据该项目负责人沈洪梁介绍:本次实施山阴路西侧起点金地天逸小区已经交付使用,且项目沿线规划有多个居住小区、学校等,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完善沿线区域的市政配套服务设施,解决道路两侧地块居民出入的迫切需要。

  场景二

  金城路提升工程年底动工,打造高品质城市大道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如果说市心路是萧山第一条城市发展的“轴线”,东西向的金城路则是第二条城市大动脉。很长一段时间,萧山的城市发展,始终以市心路和金城路构成的“十字型”为骨架并向外拓展。

  在萧山人的眼里,金城路是一条“金融线”,也是萧山到滨江的“直达线”。它是城市横向的中轴线。金城路以地面形式,连接风情大道、通城大道及彩虹大道,是萧山区域内过境性交通与到达性交通的重要转换通道。

  为顺应国际化城区发展形势,我区将对整条金城路进行高标准改造,将金城路打造成商业人文气息聚集,景观风貌独特、智能化设备先进的高品质城市大道,符合萧山城区整体建设规划,有利于提升萧山中心区城市品质,打造花园式萧山风格。

  该项目西起风情大道,东至通城快速路,全长约6.3公里,风情大道-墩里吴路段标准断面宽58米(6主车道+2辅道),墩里吴路-通城快速路段标准断面宽41米(双向6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50km/h。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断面优化改造,桥梁改造,对雨污水及管线、景观绿化、道路附属工程(含照明、标志标线、智能交通)等都将进行优化提升。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办理前期审批手续,局部绿化和管线已准备先行开展迁改。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开始进场施工,预计在2022年完成道路的改造提升。”据区城投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也是地铁5号线的配套建设项目。方便沿线地块居民的交通出行,提升道路通行安全性。

  场景三

  南三路东伸正在施工,连起蜀山路和03省道东复线

东拓 南进 萧山建城区框架不断拉大

  蜀山街道,是萧山区打造“南部新城”的主战场和萧山区居住用地主要供给单元之一。然而,随着萧山城区定位的提升,地铁线路的通达和城中村改造的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南三路,作为“22688”八条框架性主干道中的一横,它的延伸,将成为蜀山街道连接其他片区的重要通道。

  南三路延伸,自蜀山路至03省道东复线,将新建4.4公里。南三路目前已建成通车段为高桥路至育才路,目前在施工的是育才路至通惠路段和市心路至高桥段。“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桥梁桩基施工,预计2020年完工。”据施工负责人介绍。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完善萧山道路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加快萧山城区与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缓解东西向交通压力。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