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平台 > 政策解读 > 正文

后疫情时代 萧山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0-03-25 15:51:53    内容来源:   

后疫情时代 萧山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我区众多企业已实现工业自动化。 记者 丁力 摄

  编者按:时代风云变幻,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萧山需要思考的力量,推动前行。从今日起,本报与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联合在深读版开设“连线智库”栏目,每期设定一个话题,以记者为主持人,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群体,作为“连线智库”的嘉宾,讨论时代发展的前沿问题、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为读者释疑解惑,为萧山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本期嘉宾

后疫情时代 萧山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蒋云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

后疫情时代 萧山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孔爱祥

萧山区引才大使、浙江兆丰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

后疫情时代 萧山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王国成

杭州国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市级领军型人才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阿仁。从今天起,由我来主持“连线智库”栏目,期待在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首期话题,聚焦“后疫情时代,萧山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萧山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带来哪些影响?危中寻机,萧山制造业企业如何在疫情“催化”下找到发展新机遇?抢抓机遇,萧山制造业企业要克服哪些短板?让我们来听听三位嘉宾的观点和看法。

  危中寻机

  疫情是考验

  也是倒逼的力量

  记者:疫情成为检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金石,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热词背后,最终考验的是企业数字化能力。作为制造业大区,萧山该如何看待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蒋云: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制造业的影响确实不小。由于疫情影响,没有办法一下子正常恢复生产,本身就造成了不小打击。如今疫情的全球化趋势,无疑对出口、消费都带来了很大影响,打乱了长期建立的供应链生态。一方面,需求端的波动,是对制造业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由于整个正常的供应周期因疫情“掉了一环”,对制造业的资金链、现金流也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制造业企业应该提前做出预判,做好积极准备。萧山制造企业较为集中,尤其要关注受全球疫情影响,由原料、金融、消费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中,也应该看到“危机”中孕育着“机遇”。不难看出,在疫情中,线上消费、物流等增长迅速,作为制造业企业也应适应未来需求,及时关注最终用户端变化,根据市场反应及时作出应对决策。

  孔爱祥:突如其来的疫情,可以说,让萧山工业按下了“暂停键”,也让不少制造业企业看到了布局数字化的重要性。以前,传统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其主要目的或者作用是帮助企业节本增效,但现在,受疫情冲击,在人员无法全员上岗的前提下,数字化工厂的红利凸显了出来,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动能。

  以兆丰股份为例,我们是2月10日正式复工的,复工以来,兆丰的智能工厂24小时不停,在人员到岗率74%的情况下,产能一周内就从最初的65%回升到85%,以数字化下强劲的“生产力”保住了所有订单,不仅对冲了疫情带来的较强风险,也稳住了市场,确保企业快速恢复产能。

  我相信,通过这次疫情,不少中小型企业看到了智能改造升级的必要性。从这个层面来说,疫情对萧山制造业来说是一种机遇,将倒逼传统工厂走上数字化改造道路,从而推动萧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王国成:是机遇还是危机,具体要看对每个企业自身的影响程度,要看该企业疫情前发展是否良好。符合产业趋势的,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健康的,肯定是机遇,反之肯定是危机。但从整体上看,个人认为肯定是有利的,疫情证明了萧山制造的实力、政府的治理能力以及中国制度的优势,疫情也是很多企业背水一战的推动力量。

  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提升的叠加压力,企业会很难受,甚至会有倒下的,但留下来的都会是凤凰涅槃。当然本次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还不是最大,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这也是制造行业的小幸运。不管怎样,还是要看企业自身。

  抢抓机遇补齐短板

  向数字化转型

  记者:疫情,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也让企业看到变化中的新机遇,我们该如何抢抓窗口期,补齐短板?

  蒋云:不少制造业企业在疫情中看到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从制造本身来说,走在“机器换人”前沿或数字化起步较早的企业,就在疫情中受到人工因素的影响较小,复工复产中不会处于工人不足而无法开工的“被动”状态。这也会让一些企业更加主动地拥抱数字化,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至少会在“机器换人”上加大力度。

  除了产品制造本身,更要看到数字化在企业商务线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化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应对市场需求的波动,缩短新产品上市周期,创新商业模式,能够帮助制造企业的各级领导全方位洞察数据,从数据中看出正确趋势。谁能“占据”产业链数据中心,就能在新制造业上走得更快。

  可以肯定的是,疫情之后制造企业会更加重视对数字赋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实际应用。

  孔爱祥:兆丰股份应该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最早引入数字化工厂的企业之一。公司从2015年进行“机器换人”,将机械手应用于生产线;随后,着眼智能工厂、工业大脑,并逐步向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工业互联网工厂升级。

  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远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对企业进行科学审视,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要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什么目标,其花费的成本与实现的效果比例如何,这些改造升级的阵痛,企业是否能承受等,得有预先判断。其次,要找到适合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方式,不一定要选择全球最先进的,但一定得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后,数字化改造要与时俱进,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与升级。

  对于兆丰股份来说,我们也将抓住数字化转型机遇,加快改造提升步伐。这个月初,我们的第四工厂已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这是兆丰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一个工厂,其中搭载5G网络,将把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为其他工厂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探索和形成经验。同时,我们内部也正在运行一套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力争今年底在供应链体系中进行推广,帮助更多中小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王国成:扶持发展本地的数字企业和人工智能企业,对本地企业采用本地数字企业服务的加大扶持力度,需要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帮助数字化企业对接辖区制造业的目标客户。

  实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双轮驱动战略,协同助力萧山的数字化转型。在引进新的数字经济企业的同时,传统产业也需要数字化,对类似杭州一知智能、杭州国辰智企等这类为传统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公司,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需要更多引进。

  构建优势产业的产业互联网,可着重发挥萧山机场所在地的优势。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数字化越是在规模庞大、流程环节多的企业越能体现优势,引领大企业率先进行数字化建设。

  可集中组织对制造业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和组织参观考察。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根本在于企业负责人理念的提升。

  提振信心主动出击

  打造“新制造业中心”

  记者:抢抓机遇,萧山制造业企业需要着力克服的几个问题是什么?政府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蒋云:抢抓机遇,首先萧山制造业企业家要转变理念。一个企业家的思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家应该尽快转变原有的传统发展思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其次,都说人才是竞争的关键要素,在制造业企业中,不仅仅需要产品制作的工人,也需要销售、金融、技术等多层次人才。现在,往往很多企业家,自己就承担了多种“角色”定位,这对企业的长久发展其实不是非常有利,要敢于改变企业薪酬体系,勇于花重金引进人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第三,萧山要打造“新制造业中心”,就不能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产品制造基地上,更要打造制造业的信息、金融等中心,真正将“新制造业”的核心留在萧山。

  政府要积极鼓励企业转变思路,转型升级,要跳出“萧山”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同时要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大企业打通产业链,能更加稳健地面对各种考验。此外,要重视平台的作用,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引进国家级科研或产业化平台,形成“全面开花”的态势,与本土实体经济形成完美融合,为千亿级规模产业链提供创新人才和技术创新支撑服务,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产业链。

  孔爱祥:目前,国内疫情刚刚控制住,国外疫情又大面积蔓延,制造业企业肯定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对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来说,招工难问题会更加凸显;对于出口外贸企业来说,需求不足、产量过剩,出口渠道受阻等问题都将暴露;对于技术驱动型智能制造企业来说,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对此,我认为,政府首先应该提高制造业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刺激并支持制造业稳定生产,同时,配合管住人流,畅通物流,不能轻易断路、断航,影响物流这一根重要的经济动脉,保障制造业生产上下游能够通畅。其次,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殊事情需要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给予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支持,并且要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业的纾困措施,对因疫情停工造成的贷款到期不能还款等予以适当延期等。

  王国成:萧山制造业历史悠久,体量大,门类全,从产业形态上来讲,传统制造偏多一些,科创类的企业相对少一点。制造企业周边的发展环境和交通限制(特别是非地铁沿线地区)对吸引和留住年轻化人才显得有些吃亏。数字化人才对比滨江、余杭而言,相对缺乏,当然前期萧山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目前也正在迎头追赶中。

  在政府服务方面,建议开通一些地铁接驳车,方便员工,吸引人才。尽量多举办一些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论坛,提升本地企业对数字经济的认知,增强萧山数字经济的氛围。可考虑建设一个制造企业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对接的云平台(萧山制造云)。可适当开放一些产业和经济发展数据给有需求的企业。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