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平台 > 政策解读 > 正文

聚焦 | 让小微企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促创新中 发挥更大作用

更新时间:2018-12-14 13:36:37    内容来源:   

  实践证明,小微企业在稳定就业、持续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小微企业的独特作用往往被忽视,发展面临不少难题,建言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话题常说常新。

  推广“工位注册”

  以改革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小微企业的发展从注册起步。九三学社市委会了解到,创业者依托众创空间完成企业的登记注册,节约了小微企业设立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切实降低了创业门槛和经营风险。随着众创空间的蓬勃发展,作为企业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工位注册”,对于进一步推动众创空间发展、降低创业门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工位注册”是指对从事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无需大面积生产经营场所的新业态企业,可直接将同一办公场所中具体编号的办公位置(工位号)登记为住所(经营场所)。一直以来,办公场地都是初创型小微企业注册的难题,“工位注册”就是在当前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注册登记条件政策法规的框架下,以“一址多照”商事制度改革为基础,同时结合众创空间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产生的新型登记模式。

  九三学社市委会调研后认识到,杭州小微企业注册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现状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政策层面,关于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文件一直没有出台。仅在2016年9月,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广滨江试点经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将“工位注册”的权限下放到各区、县(市)政府或经政府授权的管理部门。但只是内部明电,不具备法律效力,对各区、县(市)推进“工位注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没有约束力。缺少市级层面的政策法规支撑是“工位注册”在我市众创空间企业中不能全面推开的主要原因。而从实际情况看,市内的“工位注册”政策制定、执行,基本都是以区、县(市)为单位各自为战,而各地因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同,对“工位注册”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也热度不一。政策不一,以及实际登记中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杭州全市的整体营商环境。

  针对存在的问题,他们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出台全市统一的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实施意见,对“一址多照”“集群注册”“工位注册”在内的现有政策予以明确规范,尤其对“工位注册”的区域范围、适用条件等做出统一规范。同时,建议在区、县(市)层面形成落实规划,对相关业务人员统一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联络员机制,设立绿色通道,实时掌握众创空间企业注册情况,及时快速落实“工位注册”。还可以考虑加强对区、县(市)的“工位注册”考核力度,市级相关管理部门设立“工位注册”加分项,提高区、县(市)政策推进积极性。市委会还建议创新登记方式,结合全省工商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开发工商登记手机APP,实现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申报在线办理,为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实现“零跑腿、零费用、零接触”。

  市政协委员、天翼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肖伟注意到是企业对“一照多址”现实需求与现状不是很相适应的问题。大多数地区在实施“一照多址”政策时均要求市场主体增设的经营场所必须与其住所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划内。对于不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则要求必须设分公司,否则,工商部门可据此予以行政处罚。如此一来,对于需要跨市、跨区经营的企业,增加了规模化发展的成本,束缚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他建议根据住所和经营场所的不同性质在行政管理中作区别对待,进一步放宽对公司经营场所的管理要求,将经营场所(尤其是无须办理前置许可审批的经营场所)仅作为备案事项;并进一步放宽条件,尤其是对于有跨区经营需求的省属、市属企业,应允许其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一照多址”。

  在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王淑翠看来,“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了职能部门工作效率,打破了部门障碍和信息孤岛,促进了数据共享和协同服务,她希望,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牵引下,提升为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

  建立小微企业集聚区

  打造产业结构调整重要载体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旭霞在开展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融合”课题调研、走访企业时了解到,各城区拆迁的力度很大,受征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所限,中小微企业被征迁后,通常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场地,又无法进入属地的产业园区,如余杭区临平街道、老余杭街道在综合整治过程中,不少企业主感慨,表示只好歇业。这些中小企业一般20到50人左右的规模,大多已经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有些企业发展的前景也不错,技术在行业内也算领先,如果一概关闭确实有些可惜,对杭州来说也是一种损失。她建议,杭州可以设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将有前景、成长性好的中小微企业集中起来,在土地配备等方面给予安置;尤其是对年轻人创办不久的中小微企业,不以规模“论英雄”,要着眼长远,提供服务和配套,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小微企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体经济的“小舢板”,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它们同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是提供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也是大企业成长的基础。一个城市的经济有没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相对应的是,在充满风险和变数的经济浪潮中,它们抗风浪能力较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造成部分小微企业关门停业,并很容易引起“蝴蝶效应”,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市政协社科、新闻出版和对外友好界别对小微企业的作用也有深刻认识。他们调研后还坦承,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小而散,服务难;企业先天不足,发展难;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企业创新上乏力,缺乏持续性发展能力。

  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主力军,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细胞,它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微企业集聚区能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将是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他们也认同建立小微企业集聚区的思路。首先,可以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总量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指标用于保障小微企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之后,可以从每个区域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特色化、差异化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将小微企业集聚区作为全市的重要工业园区,在招商时予以重点推介,介绍优质的、科技含量高的、污染小的企业入园,支持小微企业集聚区的延伸与拓展,并在工地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基础设施投入上继续补助,让小微企业集聚区不断“茁壮成长”。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

  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杭州有阿里巴巴、网易等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世界第三的“阿里云”,业内领先的“网易云”等,前者创造了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和高质量的创业企业,后者直接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是杭州创新创业可以依托的资源和优势。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生产力中心主任张楚信和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施勇峰基于上述观察和判断,认为杭州有望在新一轮的创新创业中占据有利位置,关键是要发挥好“互联网+”平台服务的优势,加强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地助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他们联合提出建议,充分发挥杭州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产品服务优势,支持中小企业上云,降低创业期企业IT软硬件投资成本,卸掉沉重的运维负担。市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可通过政府采购或专项扶持的方式,采购“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包括云计算能力、大数据产品、互联网+企业服务等,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杭州基于“互联网+”打造的“活动券、创新券、服务券”制度,以最服务理念,最便利手段,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路演、财务法律管理培训、仪器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进一步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作为“双创示范”先进城市,市政协科技界别则主张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意见》,将杭州“双创示范”形成的创业创新空间、公共服务、融资支持、税费减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有效做法和举措,以市委或市政府“意见”的形式巩固下来,作为未来三年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工具,作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为“创新活力之城”再添光彩。他们还认为,建设好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尤其是要发挥阿里巴巴集团、万向集团公司这两个企业双创示范基地的作用。推进阿里巴巴集团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举措和做法,形成示范,输出经验。

  市政协委员、杭州云栖云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梦婕持类似观点,企业数字化过程中,实体企业中一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从他们的角度来讲,对数据有自己的个性需求。她举例说,部分小微企业对数据分析需求不算强烈,几台服务器也基本能完成任务,或者仅仅将一部分行政事务上云,意义不大。没有应用的数据收集是没有价值的,供应平台与生产平台打不通,仅仅可以节省一部分制造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她认为,真正让数据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效益,还有待于供应链和销售平台的打通,让大数据为企业带来效益和价值。

  创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背景下,杭州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公司,也需要有成千上万充满活力的小微企业,基于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平台服务所形成的创新创业土壤和生态,施勇峰委员建议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云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1万家企业上云,可能200家就发展起来了,逐步把杭州打造成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新天堂。”施勇峰这样认为。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