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强投入
更新时间:2020-11-18 14:09:03 内容来源:
昨日,华夏银行萧山支行给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师生送去150箱山东烟台红富士苹果。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是萧山精神的写照和集中体现,也是华夏银行杭州萧山支行业务发展的精神指引之一。
华夏银行杭州萧山支行成立于2001年11月16日,今年迎来建行19周年。多年来,在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萧山区委、区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行始终秉承“诚信、规范、高效、进取”的理念,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凭借过硬的服务素质和经营业绩,该行先后获得总行青年文明号、总行先进党支部、总行基层工会先进集体、分行先进党支部、杭州市百佳服务窗口、萧山区文明单位、萧山区金融业“双十佳”窗口等荣誉称号。2019年该行成功创建“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五星级营业网点”;2020年,参与全国银行业千佳服务网点创建活动。截至今年10月,该行存贷款总规模超200亿元,存贷总量和新增规模在分行系统内排名前列。
服务实体经济 投身绿色信贷
华夏银行杭州萧山支行紧跟政策导向,用心调查企业融资需求,强化支持力度,将低碳、环保、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发展有效结合,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2019年以来,该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普惠贷款近5亿元。在打造特色金融服务上,该行重点对小微、绿色、科创园区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优先受理、优先评审、优先放贷,并提供优惠融资利率。截至今年10月底,该行贷款同比新增61.7%,其中绿色制造业贷款新增20亿元。下阶段,该行将为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绿色金融服务,充分履行让萧山“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的责任担当。
创新普惠金融 优化服务模式
近年来,华夏银行杭州萧山支行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增设“信贷工厂”服务模式,业务办理流程化、规范化,线上抵押、线上放款,企业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快速办理业务。以“龙惠贷”为例,该行向使用航天信息税控机开票的小微企业法定代表人提供最高50万元(含)的个人经营性信用贷款,真正意义上实现在线审贷、在线审批、在线开户、在线放款、在线还款、在线贷后的全流程线上化“秒贷”操作。该产品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主对融资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此外,以航天信息大数据征信平台为基础,通过对高能耗、司法失信、违法经营等存在风险隐患的申请人过滤,实现对有真实业务往来、对融资有切实需求的小微企业的精准扶持。
该行积极响应“百行进万企”活动号召,主动对接企业融资需求,每日按计划对接联系,及时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力所能及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实现对接名单内小微企业融资“全覆盖”、有融资需求企业“全走访”、符合信贷要求企业“全对接”。同时,该行通过“二次回访联系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专门的台账,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今年以来,已累计为56家企业减费让利。
扩大服务外延 助力复工复产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该行从社会的痛点难点出发,推出多项关怀政策和暖心举措。该行授信客户——某日用品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护物资生产重点支持和保障企业之一,疫情期间因产能扩充存在资金缺口,该行了解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联合经营单位现场办公,当天确定授信方案,当天完成资料收集和报告撰写,于次日凌晨完成授信申报。为支持疫情防控,华夏银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5天内完成了尽调、上报、审批等工作,给予企业9000万元贷款及优惠的贷款利率,有效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此外,该行成立多个联络小组,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与信贷客户保持密切联系,对那些受到疫情影响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采取展期、续贷以及减免利息等措施,对于有迫切资金需求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简化审批流程,缩短融资链条,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据统计,该行疫情期间共为60多家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
履行社会义务 践行社会责任
华夏银行杭州萧山支行在耕耘地方金融,打造本土专属金融品牌的同时,一直以反哺地方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历年来,该行积极参与萧山区各项公益活动,为萧山本地困难企业职工捐资捐物;积极投身于区政府组织的“春风行动”,与本地欠发达村结对子,每年捐款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连续多年为萧山本地贫困家庭捐资助学。近日,该行又从山东烟台购买150多箱红富士苹果,送给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供其午餐时享用。这一举措既解决果农因受疫情影响导致农产品积压的困难,又为在校师生送去了一份特别的温暖与关怀。
只有立足于客户的需求,才能真正走进客户的心。这是该行一直的追求,更是该行永恒不变的理念。正如江潮滚滚千年不绝,追求服务进步的道路也从无止境。华夏银行杭州萧山支行行长杨月军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秉承为客户提供卓越金融服务的使命,奔竞不息,勇立潮头,争当新时代银行业的弄潮儿。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