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前沿科技 攻坚“硬核”产业
更新时间:2021-04-26 17:54:07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家中的摄像头采集到人脸数据后,便可测出实时心率,若检测到心率高于正常值,系统会通过微信向监护人报警。由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孵化落地的医趣科技健康监护项目,是基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航天技术研究所Iurii Krak博士的算法构建的,目前已成功研发出大健康领域的消费类人工智能融合产品,未来还有望应用于汽车、飞行器的智能座舱。
以科研创新模式开展“引智升级”工作,催化产学研项目落地,医趣科技只是一个缩影。引进、适配、融合、创新,再到市场推广,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面向高端信息技术、大健康创新技术、热点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领域提供全流程的创新创业服务,让企业在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上取得大突破。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来对了,“服务很实在,效果很明显。”
机制灵活高端项目纷至沓来
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坐落于杭州湾智慧谷,由萧山区政府、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浙江金蛋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发起建立,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鲜少看到的“地方政府+高校院所+生态企业”新型运营模式,有着怎样的优势?
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副院长王建明说,“在这个机制里,萧山区政府在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引导扶持,构建起良好科研环境。再根据市场需求,高校的科技竞争力与民营企业的市场化运营相结合,解决企业‘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比如,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专家团队在中国的实验环境下做研究,领衔的“碳纳米改性复合材料项目”,有望在物料传送带方向上,填补国内空白。
此外,研究院还拥有一支“管家式”后勤部队,专门为国外专家研发了一套“适应生活”服务。专家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2个月时间专门教使用支付宝、坐地铁、点外卖等在中国的常规操作,让我们‘丝滑’融入萧山生活。”
数据最有说服力。自2017年11月落户至今,研究院共收集项目560多个,在进行市场调研与技术筛选后,初审通过项目245个,复审通过项目137个,进入项目评审会评审项目31个,通过评审项目19个,已引进落地孵化项目11个。
服务产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随着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海外朋友圈不断扩大,引才半径不断延伸,以高度专业精准服务为导向的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于去年1月成立。“所有的科研成果最终都要着眼于实际应用及产业化。”乌方院长郭瑞一句话点明了巴顿研究院服务产业的特色。由此,中乌与巴顿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丰富和发展了萧山引才引智生态。
萧山是“中国钢结构之乡”,蕴藏着丰富的应用场景,萧企对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有着迫切的渴望,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钢结构智能制造“培育皿”。在挖掘行业共性后,如今,巴顿研究院已与3家萧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助企解决技术难题,服务产业升级转型。
以巴顿研究院与东南网架共建的“建筑钢结构先进焊接技术联合实验室”为例,该项目旨在通过对焊接机器人系统的设备选型、工装设计、硬件配置、快速编程软件开发,以机器换人的形式,解决人工成本大、人工焊接效率不高的钢结构共性问题。现已推进到制造和调试生产设备阶段,为成果落地做最后准备。
依托乌克兰科研院所雄厚的科研技术实力,多领域、轻平台、重资源的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与单领域、重资产、强专业的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有着很强的适配性,接下来,双方将以服务产业为基础,深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更多合作互补,助力高精尖项目成长、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攻坚“硬核”产业。
作者:记者 周珂 通讯员 戴少青 蔡子婷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