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新政“21条”:创新发展 萧山如何提速
更新时间:2021-04-01 11:11:14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胜达集团投入巨资建造的智能化数字包装运行平台
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芯片产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原动力。
作为工业大区、经济强区,萧山一直奔跑在创新发展之路上。
前不久,萧山出台了创新发展“21条”新政,聚焦企业主体、孵化载体、科研平台、人才高地、创新生态五大体系,致力于破解萧山科技创新领域存在的部分短板与不足。
那么,这含金量很高的“21条”,究竟着力解决什么?未来,萧山如何加快创新步伐?
一问
如何推动制造转型向前迈步
答:积极探索高新化改革
萧山是浙江制造业重镇。而传统制造业比重偏大,转型升级难度大也成为一直以来制约萧山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制造转型向前迈步,高新化改革是一条道路。
杭州华沃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自落户萧山以来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发展迅速。其产品类别逐步扩增,已拥有了光纤激光打标机、连续型光纤激光焊接机、精密激光切割机等近20个系列的激光设备。2020年,该企业销售产值突破2000万元,被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设计公司,派恩杰半导体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这家位于萧山5G创新谷的企业,一直致力于碳化硅与氮化镓功率器件的研发迭代与量产转化,填补国内技术产业空白。其之所以能够获得投资,创东方投资团队表示,看重的是该企业的创新能力。“派恩杰半导体是目前国内唯一自研,并向市场广泛推广碳化硅SBD+MOS系列产品线的供应商。”该团队负责人说。
无论是获评国高企,还是完成融资,这些企业案例都证明,创新能力是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从区科技局了解到这样一个数据:2020年全区共145家规上制造业企业被新认定为国高企,规上工业国高企总数达到501家,占规上工业总数的比重由上一年的25.56%上升到35.03%。目前,全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3家,历史性地突破千家大关。
显然,萧山的制造业高新化改革之路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拥有15000多家中小工业企业的萧山来说,这还只是开始。如何引导更多企业提升创新制造的能力,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萧山还有不少路要走。
如何推动企业积极探索高新化改革,萧山加大了政策引导、扶持的力度。与上一轮政策相比,“21条”新增了“对重新认定国高企的企业给予15万元的资助”,以期进一步做大国高企总量,实现持续增长。同时,萧山对企业研发经费资助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从原先的60家增加到100家,并创新了激励方式,优化了绩效评价,结合企业研发经费增量、总量和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予以资助。此外,萧山还提高了对国家、省级科学技术奖的资助额度,由原先最高100万元提至1000万元。针对企业创新的核心载体,企业研发机构,我区也进一步提升对国家、省、市各级企业研发中心的资助额度,分别提升至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30万元。
在这份大手笔的政策优惠背后,是萧山向区内企业鸣响的“创新”号角。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迭速度不断加快,萧企想要在市场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高新化改革势不可挡。
在准独角兽企业——杭州美联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内,600多平方米的美联研发中心,包括了PCR实验室、质谱实验室和软件研发部等,还建有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平台、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平台、软件开发平台等,为新产品开发创建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中试环境。“没有持续的研发投入,就不可能有企业持续的发展。”企业负责人裘惠良一直抱有这样的信念。
二问
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要素
答:加快打造科创平台
科创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2020年,萧山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8家,创新创业的土壤进一步肥沃。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纷纷落地,为萧山的创新之路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智能”。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选择了借智借脑,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尝到了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合作下,快速释放产业红利的“甜头”。例如:北大信研院与大胜达共建“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已经开发出包装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包装商业情报挖掘系统、包装企业数字运行平台、AI包装设计平台等多个系统,并全部实现落地应用,落地效果显著。
截至目前,我区杰牌传动、杭萧钢构、东南网架等企业已与北大信研院、浙江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12家联合实验室。
对此,“21条”新政进一步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共建研究院、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按企业对该创新载体实际研发投入的15%给予资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时,“对我区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平台载体、研发机构等,经区委、区政府批准,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类创新孵化载体也纷纷交出了可圈可点的答卷。以年初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传化国际科创园为例,作为科技城的重点孵化载体,其一直致力于深耕生命科学产业细分领域,为创业者提供一流的创业空间和服务。目前孵化器内
已入驻启函生物、衍进科技、安怀智等优质科创项目50余个,累计引进和培育萧山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1个,国千人才6名,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
创新孵化载体践行“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理念,通过精准定位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提供创业场地、公共技术平台及其他共享设施,带来适合企业成长发育所需要的阳光雨露,把企业成长所必需的创新资源高度集中到孵化环境中,为企业孵化、成长、创新发展提供平台。
“21条”新政聚焦孵化载体建设,给予更为丰厚的认定,激励孵化载体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孵化能力。对区级重点科创园,在原有认定奖励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绩效评价优秀园区的50万元奖励;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认定奖励,由原先最高100万元提高至200万元;对众创空间的认定奖励也由原先最高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
为了鼓励孵化载体积极培育优质企业,我区还出台了新的激励政策: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在孵企业,在政策期内毕业并经运营主体推荐继续在我区产业化的,可按其当年区财政贡献的5%—10%给予运营主体资助。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区还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等聚焦所在产业的上下游,牵头整合创新资源,引进、孵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垂直孵化器(众创空间)。“如果把整个产业比作木桶,作为‘长板’的龙头企业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快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初创技术企业,有效打通创新要素流动渠道,增强产业的‘蓄水’能力。”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区还创新性地提出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引聚创新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利用自由厂房(楼宇),从区外引进符合萧山产业发展导向的鼓励类产业项目(企业)。同时,我区也将按其区财政贡献度累进式给予厂房(楼宇)业主当年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资助。
除了高精尖,小微企业园,也成为了新政策关注的重点。
“21条”新增了对小微企业园的亩均税收资助和承租企业面积占比情况奖励,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园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当年亩均税收超出上一年度全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标准时,我区将按超出部分给予运营主体分档资助。同时,小微企业园内财政级次在我区的承租企业租赁面积占比首次达到75%及以上相应比例的,也将获得2万元至18万元的一次性税源奖励。
三问
如何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答:优化科技服务体系
要创新,就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创新过程中的高成本,成为了不少中小企业发展上的“拦路虎”。
如何为创新企业减负降压?科技创新券便是途径之一。自2017年以来,我区已发放创新券额度超3000万元,涉及技术转让、技术开发、科技评估、测试分析、产品设计、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覆盖了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创新券的推广,在引导企业向科研机构购买科技创新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学研的合作。
“21条”新政出台后,萧山将进一步扩大创新券的适用范围和支持力度。创新券政策全年网上受理,“对企业(创客)向符合条件的创新载体购买技术服务的,以创新券形式给予资助,其中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按实际支付额的30%给予资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科技评估、科技查新、测试分析、产品设计、技术培训等)按实际支付额的50%给予资助,同一企业、创客当年度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除了创新券,新政策还聚焦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进一步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要解决科技企业的“融资贵”,鼓励金融机构降低科技企业的贷款费率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2020年,我区低费率科技贷款发放量突破50亿元。
在新政“21条”中,进一步鼓励银行、担保公司探索面向科技企业探索信用化、轻资化的金融产品,降低科技贷款费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为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科技贷款政策的积极性,对机构在资助基础上,当机构的科技贷款业务总量达到一定标准或开展专利质押贷款的,可再享受一次性的业绩激励。
“贵”要降,“难”则要扩。科技贷款总量的增加,相对性地降低了企业融资的难度,但是轻资产、重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的建设。”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用于设立“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为我区科技企业提供总额为2亿元的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按4:4:2的比例承担相应的风险,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
不仅如此,在新一轮政策中,我区在科技保险政策中新增了对人工智能系统责任保险、药物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四类险种的保费资助,扩大了科技保险资助范围,也进一步帮助科技企业有效分散、化解科技创新风险。
“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就是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关注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真正的需求。”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区科技局不断优化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强化氛围营造。2020年,萧山举办了三场创新创业项目投融资对接会,组织26个区内优质项目与投融资机构开展推介对接。同时我区还承办了2020全球生物经济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创意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总决赛等一系列赛事,进一步激活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以赛引才、以赛聚才。“21条”新政出台后,我区“对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浙江赛区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创新发展“21条”新政的出台,是萧山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对区域创新生态优化的又一次“加码”。多措并举下,萧山也期待着更多企业能够在时代潮流中抢抓创新机遇,向前迈进。
作者:本版撰稿记者王俞楠通讯员萧科本版摄影记者丁力韩振羽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