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自己“淋着雨”,依然尽全力为患者“撑着伞”——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纪实

更新时间:2023-01-30 11:50:07    内容来源:萧山网   

我们在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急救中心见到了急诊科主任莫高峰。

图片

图片

图片

原本设置为7个床位的急诊室里,满满当当地塞下了十余张病床;医生办公室里里外外围满了候诊的病人和家属;除了人满为患的输液室和抢救室,连走廊的椅子上都坐满了正输着液的病人。

4辆救护车昼夜不停地轮转,从每天200多个急诊号到最多的一天接诊了580多个呼吸内科的急诊病人……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在这场防疫“大考”中,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乃至全体医护人员毫不退缩,迎战“无差别攻击”的奥密克戎。

他们在自己“成为病人”的情况下坚持诊治病人;他们自己“淋着雨”,依然尽全力为患者“撑着伞”。

01

医生也会有无助的时候

2002年,莫高峰进入医院工作,随后的三年时间里,他一边准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边跟随科主任查房、值班。每天结束值班后,还要看书到凌晨两点多。

这样的日子一直维持到他对大部分的病种都有所了解之后,具备独立值班资格的他,被安排不定时前往急诊轮班。

某年大年二十九的晚上,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被送到了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病房。

当时,莫高峰正担任晚班值班医生。和同事一起将病人安置在病床上后,还没等他了解更多病情,病人就开始大出血。尽管他遵照抢救流程,紧急对病人进行输血,可惜病人失血速度过快,最终永远闭上了眼睛。

那是莫高峰参与抢救的第一个病人,也是他经手的第一例死亡病例。

2019年,莫高峰正式分到急诊科,之后曾去浙二外派学习创伤急救。

他坦言,在急诊科的这些年,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作为医生,当用尽了各种治疗方法,仍然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看到病人家属在自己面前情绪崩溃时,他仍感到深深的痛惜和无助。

“急诊医生和住院医生是不一样的,急诊医生什么病都要会看,还要精通B超、呼吸机、高质量心肺复苏术等操作,但是病房的医生则需要更加全面细致的专科知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波疫情爆发以来,作为危急重病人的第一选择,急诊承担了大部分的接诊压力。救护车接上病人送到医院之后,要在急诊科先进行紧急救治,再分诊到其他科室。

“有一天急诊室里心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病人就来了4个,需要同时抢救数个病人的时候太多了,一分钟都耽误不起。”

02

全负荷运转

图片

为了保证尽可能多的内科医生能留在院内全力接诊,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外科大夫顶上了120随车医生的排班,24小时待命,跟着救护车连轴转,内科医生则全力支援急诊科。上周,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就诊4922人次,急诊内科就诊人数4690人次。

连着一个多星期,莫高峰每天都要忙到凌晨才能回家休息。他的妻子在血透室工作,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忙得不可开交。

元旦那天,莫高峰好不容易抽空回家吃了个饭,筷子还没放下就接到了任务电话。他匆匆地赶回了医院抢救病人到午夜,第二天早上7点又接着到岗上班。

图片

图片

图片

奥密克戎传播力极强,由于和大批病人近距离接触,第二人民医院的许多医护都感染了病毒。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忍着高热,挂着点滴为患者治疗。

急诊科护士长许惠玲得了肺炎,仍然日日奋战在一线;副护士长张莉因感染新冠而引发了急性肺水肿,稍作治疗、情况稳定后又回到了急诊室;护士谭佳佳挺着8个多月的大肚子,心率超110余次分仍坚持工作,她说:“急诊科的姐妹们都很累也都很拼,我能多坚持一天就多坚持一天”……

整个第二人民医院就是这样全负荷运转了一个多月,许多医务工作者都是一边接受治疗,一边上班。除非实在撑不住被医院强制要求休息,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过几天,莫高峰和不少满足要求的同事们还将陆陆续续参加无偿献血。

持续的就诊高峰期加上近期无偿献血人数的减少,让各个医院的血液保障都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医护人员中有不少人本就有固定献血的习惯,因为知道血液资源对亟需用血的病人有多重要,看到杭州卫健委发布《无偿献血倡议书》后,他们再次义不容辞地冲在了最前方。

03

保证患者治疗需求

莫高峰说,这波疫情,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年人。一些高龄老人本来就长期卧床,症状不明显,等送到医院做了CT才发现已经“白肺”,只能上呼吸机。

还有些老人肺部感染不严重,但由于自身有基础疾病,情况也不容乐观。“昨天一个71岁的病人,做了肺部CT只有一点点感染,但是凝血功能是正常人的四十倍以上,本来每周都需要做的血透都做不了。”

第二人民医院的ICU目前11个床位已全部满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医院会将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转至普通病房,保证重症病人的治疗需求。

图片

图片

采访当天,院里新建成的10病区于下午一点加急投入使用。莫高峰说,这个病区原先计划用于发热门诊,由于现在发热门诊病人数量下降,急诊病人成倍增长,院里便决定将之改造成感染科的病区。

历经半个月的改造后,本打算1月4日开设的10病区,为了缓解越来越多病人的住院需求,在院内医护们的努力下提前一天做好了全部准备工作,开始收治病人。一个多小时后病区内规划的22张病床就住满了,还加床到了30个床位。

莫高峰告诉记者,目前全院一共有332个住院病人,但是还有很多人住不上院。由于住院部“一床难求”,许多老人只能在门诊治疗。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建议多关注家里老人的病情,警惕“沉默式缺氧”;低热超过五天应及时进行CT排查;肥胖人群则要特别关注心肌炎的发生。对于这些人群来说,一旦出现症状,就有必要完善相关检查,就算不能住院,至少能明确病情、对症下药。

伴着救护车的鸣笛声,对莫高峰的采访是匆匆在急救中心门口进行的。期间他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这已是他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常态。

“现在相比上周,情况已经逐渐好转。之前大家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现在至少可以趁着轮班休息一下了。相信再过一段时间,急诊的情况就会逐渐稳定下来。”舒出一口气,莫高峰带着几分欣慰对记者说。

事非经过不知难。所幸正如莫高峰所说,回首三年抗疫历程,最艰难的时候就要过去,“淋雨”和“撑伞”的人都将迎来阳光重新洒下的那天。


作者:记者 汤圣洁 见习记者 沈雨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汤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