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准入门槛 规范指导监管
更新时间:2023-01-31 15:44:59 内容来源:萧山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是农工党萧山区基层委的委员徐丹,我发言的题目是《降低准入门槛 规范指导监管 保障我区托幼服务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打造“幼有所托、幼有善育”的宜居环境是建设现代社区、做强共富单元的题中之意。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民生问题,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惠民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办托幼机构的积极性。但总体来看,目前托幼机构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现有托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2021年,我区常住人口共205.6万人,其中0—3岁婴幼儿4.4万人,总托位数6939个,每千人拥有托位仅3.38个,既不能满足数量需要,更难以达到优质便民标准。
2.高标准限制社会办托发展。托幼机构建筑设计要求高、场地限制多,建设投入大、房租成本高,收支难以平衡。目前,我区社会托机构72家3395个托位中,已备案的仅31家1623个托位,备案率不足50%。由此可见,高标准的准入门槛正制约着托幼机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3.社会办托人才缺乏。托幼服务要求老师、保育员等相关从业人员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技能水平。但目前,社会托幼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数量匮乏、素质参差不齐。“招工难、师资差、流动大”也成为影响托幼机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一大隐患。
4.社会办托运营成本高。相较于租金、人力等刚性支出,托幼服务收入浮动较大,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家庭送托需求大幅下降,使得托幼机构入不敷出,陷入困境。仅2022年,萧山已有5家机构变更法人,3家机构注销托幼服务项目。针对上述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从重准入转变为重监管。坚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托,适当降低硬件准入门槛。聚焦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统一智慧管理平台,监控全覆盖,设置自动预警,开展日常巡查、不定期抽查。同时,研究制定“红黄黑牌”制度,对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机构予以惩戒或淘汰。
2.不断更新完善托幼机构设置标准。协同各方部门,对托幼机构的设置标准进行系统梳理,厘清消防安全、人员资质、环保要求等重点保障条款,并出台支持鼓励各类用人单位提供托幼服务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细则,规范社会力量参与的方法和路径。
3.加快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幼儿园“托幼一体化”能统筹整合学前资源,将0—6岁婴幼儿教育保育服务无缝衔接,加快构建最便捷、最可行、最实惠的托幼方式,也能减轻家长二次择园压力。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推动现有幼儿园托位数供给。
4.发展“家庭式托幼”民间补偿机制。探索以社区为主的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由受过培训的全职妈妈及托幼教师组成照护人员,在照顾自己孩子的同时,以收费的形式照顾社区的其他幼儿。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收托人数少、师生配比高,照料接送便利,同时也能增加女性就业。
5.建立幼托协会规范运行。集合各方力量成立幼托协会,以服务托幼机构和托幼工作者为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建设示范等方式,维护权益,做优管理,推动托幼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6.加强托幼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明确托幼人员从业标准,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职评体系和职称晋升渠道。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按需开相设关专业。提高从业人员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托幼服务队伍。
7.加强政策引导。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婴幼儿服务配套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多条腿走路、多主体参与。如,为提供福利性托幼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予以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逐步将托幼纳入学前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