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政协萧山区十五届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 > 正文

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赋能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3-01-31 15:30:37    内容来源:萧山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是九三学社萧山区基层委的委员黄山,我发言的题目是《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梯队 赋能高质量发展》。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了期望:“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区已经初步建立了富有萧山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路径,共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7家、培育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可以说,我区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正处在快速的上升期,但距离发展成熟期依然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三点:

1、数量不多,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不足。我区“专精特新”培育梯队头部建设较为完善,但后备支撑力量不足。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市第1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数量仅位居全市第3位,落后于滨江、余杭。

2、结构不优,传统制造业占据多数席位。我区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制造业,占据总数的8成以上,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仅占不到2成。对比全国数据,近年来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制造业占总数比重逐批下降,约占总数的6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行业方向正逐渐从制造业向高技术服务业转移。

3.效益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有广阔空间。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从数据上看,萧山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为500亿元左右,这与同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鄞州、昆山等兄弟市(区)比,我们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不及他们的1/2。

为此,我们九三学社萧山区基层委开展了相关调研,并提出四点对策建议。

一、坚持因企施策,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阵。在《杭州市萧山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继续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因企施策因业施策,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保障企业的平稳发展。政策层面,整合各级政策文件,从企业需求出发,重构企业视角的标准政策内容,让企业找得到、看得懂;服务层面,为企业统一建户建档,通过各类数据信息动态汇聚,形成多维度“客户画像”,为政策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打下基础。并主动开展一对一服务,解决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拓展发展空间,加快补链延链稳链固链。依托我区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加快推动现有产业链补链、稳链、固链,并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增强造血能力,主动融入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格局,拓展细分市场。推进强企与强链相结合,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力。依托现有的万向精工、科百科等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为中心,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大而强”与“小而精”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

三、加快数字赋能,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围绕企业缺方案不敢转、缺技术不会转、缺数据不能转、缺资金不愿转等难题,充分发挥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行业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线上线下平台作用,通过免费诊断、技术输出、平台赋能、贴息奖补等措施,营造全流程服务生态,助力企业转型,打造更多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另一方面,要引导传统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优化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比重,发展延伸性和配套性产业,将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价值链。

四、打造创新集群,将产业集群建设与创新能力培育融合。创新集群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母体。打造创新集群就是在产业集群中注入创新能力,让创新资源汇聚在集群之中。通过政产学研共同发力,共同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既要依托“大院大所”,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北大信研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智力优势,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也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培育处于关键“生态位”的企业和组织,增强创新生态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发挥其资源汇集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创新。



作者:  编辑:王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