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 > 亚残时间 > 正文

残奥“女飞人”刘翠青 和她的两双“眼睛”

更新时间:2023-10-24 20:25:13    内容来源:潮新闻   

一根10厘米的引导绳,是视障运动员和领跑员之间连接的纽带,他们需要彼此信任、默契配合,才能顺利跑过终点,完成比赛。

今天(10月24日)上午,杭州亚残运会女子100米T11级决赛进行,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运动员刘翠青(视障)和领跑员陈圣明配合默契,以12秒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由她自己保持的赛会纪录。

通常来说,视障运动员和领跑员之间需要经过两三年的磨合才能趋向成熟,但刘翠青和陈圣明,搭档了仅仅5个月。

“这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参加大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打破了赛会纪录,真的非常满意。”赛后,刘翠青笑着告诉潮新闻记者。

刘翠青(右)和陈圣明在比赛中。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 摄

这双“眼睛”,首次合作助她拿下金牌

在残运会赛场上,领跑员就是视障运动员的“眼睛”。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参加大赛,对陈圣明来说,他这双新的“眼睛”有着不小的压力。

站在决赛的跑道上,陈圣明先是大吼了一声,之后细心地将刘翠青带到起跑器前,蹲下身子,帮她调整好起跑姿势。比赛中,两个人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第一个冲过终点线。完赛后的陈圣明,又朝着天空大吼了一声。

“起跑时的吼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兴奋度,终点线的吼声是看到成绩之后感到非常满意。”卸下压力后的陈圣明,这样告诉记者。

面对媒体,参加过两届残奥会、三届亚残运会的刘翠青明显更老到一些。“虽然搭档的时间很短,但我们在生活和训练中都会不断地磨合、培养默契,努力去适应对方的特点和习惯。”她说,比赛前两个人会互相鼓励,告诉对方尽力跑出训练的水平就可以了。

赛后,刘翠青和陈圣明披上国旗庆祝。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 摄

刘翠青1991年出生在广西南宁的一个农村,十岁患上眼疾,但因治疗不及时,最终不幸发展成全盲。进入南宁市盲聋哑学校学习之后,她先是练过盲人门球,后来因为跑步天赋,进入广西残疾人田径队训练,最终入选国家队。

在残运会的舞台上,刘翠青天赋尽显,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女飞人”。

2014年,在韩国仁川亚残运会上,刘翠青先后在女子T11级100米、200米、400米,T11-12级4×100米接力及跳远5项比赛中获得冠军,一战成名。

2016年里约残奥会和2020年东京残奥会,刘翠青又分别拿下两枚金牌,捍卫了“中国女飞人”的荣耀。

女子100米T11级冠亚季军站上领奖台。潮新闻记者 杨晓轩 摄

搭档8年,“女飞人”荣耀背后离不开他

在刘翠青的这份荣耀里,离不开一个人——徐冬林,这是她此前的领跑员。从2013年起,刘翠青和徐冬林搭档超过8年,他们相互支持,彼此成就,拿下数不清的奖牌和荣誉,是残运会舞台上的一段佳话。

但在2020年,两个人都遭遇了伤病,徐冬林更严重一些,半月板撕裂,伴随股骨、软骨多部位磨损,无奈做了手术。术后的8个月时间里,他只能在训练场边做康复。中间徐冬林曾提议让刘翠青换领跑员,但刘翠青坚持等待他复出,“我要等你恢复,我相信你会回来的。”

东京残奥会,徐冬林缠着绷带,带伤帮助刘翠青拿下了女子200米T11级和女子400米T11级两枚金牌,继续缔造着她在残运会舞台上的传奇故事。

但此后的徐冬林,因伤病无法再继续坚持,退出了赛场,刘翠青也将搭档换成了如今的领跑员陈圣明。

徐冬林(左)和刘翠青、陈圣明在运动员通道内。潮新闻记者 卢一 摄

今天比赛结束后,潮新闻记者在运动员通道外意外碰到了徐冬林,他一个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等待昔日的老搭档刘翠青出现。

“翠青应该不知道我在这里,我等等她,今天她的表现很棒。”徐冬林情绪有些激动,“我跟翠青搭档了8年多,她换了领跑员就等于换了双眼睛,所以他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跑出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在徐冬林看来,刘翠青能保持如此好的竞技状态离不开她的自律。“她是个很要强的人,最重要是非常自律,每天的生活都围绕着训练和放松,而且现在她的赛场经验和气势也更强了,希望她后面表现能越来越好,继续打破她自己的纪录。”

比赛的时候,徐冬林就在看台上为老搭档助威,他说自己不在场上,心中有很多力量没办法展现出来。“我只能通过呐喊来告诉她‘加油’。”起跑前,徐冬林朝着场内喊了刘翠青一声,她做了一个反应,“我相信她应该听到了”。

在混采区内,当记者向刘翠青提问是否听到徐冬林的加油声时,她说自己听到了,“我听到了,很熟悉的声音,很大声,特别有力量。”

这时候,新搭档陈圣明发现了在人群中的徐冬林,马上领着刘翠青凑上前去,三个人紧紧牵手,互相拥抱。

再次碰到徐冬林的刘翠青也非常激动,她说:“感谢冬林,给我打下了基础,一直陪伴我,给我鼓舞,也感谢现在的领跑员圣明,他又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



作者:记者 卢一 赵磊 摄影 杨晓轩   编辑:值班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