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聚焦2023萧山两会 > 头条新闻 > 正文

两会▪视点 | 创新平台全线进击 萧山构建发展“强磁场”

更新时间:2023-02-02 12:57:25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4航站楼

新一年的序幕刚拉开,江南科技城便闪亮登场。

这个全新的“城”,通过对萧山科技城与桥南板块的资源重塑,融科技创新与智能制造为一体,将打造成为萧山国际元素、实体经济、创新能力最为集中、最为强劲的科创基地。并希望通过“三年厚积、五年成势、十年蝶变”,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新标杆,塑造面向未来的城市新中心。

去年以来,萧山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和萧滨合作区一跃驶入“快车道”,以平台为龙头的东西“两翼齐飞、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展现出强劲动力。

作为众平台的“老大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串联东西“两翼”的中心板块。坚决贯彻平台带动发展战略,奋力扛起使命担当,努力把江南科技城打造成又一高能级平台,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正是其初心所在。而从守望走向融合,萧山“高举高打”江南科技城,这既是推动经开区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更是为萧山未来发展探路。

东翼:

大马拉大车打造新引擎

大抓平台、抓大平台,2022年于萧山而言,无疑是“平台经济”改革的开局之年。

“兵团化会战、专班化运作”机制成效显现,八大“兵团”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6.3个百分点,占全区比重达40.3%,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更具辨识度的是,“兵团”谋略之下,“东西两翼齐飞”格局已初步成型。

东翼,提级提能发展临空经济示范区,以“两港两高地”定位即全球数字贸易创新港、国际航空服务枢纽港、全国临空高科技产业高地、全国临空会展商务新高地,打造“2+3”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包括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千亿级临空制造业,航空服务、数字贸易、会展商务三大千亿级临空服务业,努力打造带动城东智造大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去年底,随着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提速,并提出打造“港产城人融合航空都市区”的新目标,加快从“城市机场”向“机场城市”深度转型已然开启。

根据规划,临空经济示范区将按“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三个圈层推进,其中,核心区为国家批复规划的142.7平方公里范围;联动区包含萧山区除核心区以外部分及钱塘、滨江全域;辐射区为除上述区域外的杭州地区,以及周边嘉兴、绍兴等地。

“大平台,将让我们办成以前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一万亩工业用地盘活已经在推进了。”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炜炜说,在杭州市统筹支持下,萧山已推出“十百千万”计划,未来五年力争打造10个标志性成果、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腾出产业空间10000亩。

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未来,萧山将统筹临空经济示范区与滨江、钱塘以及周边区域的联动,加快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金融等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高效联动,在全市构建“城西科创+城东智造”双引擎。

西翼:萧滨一体化谋求大发展

以“萧滨一体化”为牵引的西翼,成功落地省部共建“中国视谷”,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进展顺利,三个“一体化”成效明显,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达到134亿元,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湘湖未来产业社区建设全力加速,成功入选省级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尤其是中国电信杭州大数据中心、吉利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园等投资50亿元以上链主型制造业项目,不断用脚给这座“无界之城”投票。

而今,行走在“中国视谷”启动区块湘湖未来产业社区,浓浓的高新气质扑面而来。作为“萧滨一体化”前沿阵地,围绕智能网联产业,这里集聚了紫光恒越、云尖信息、先临三维、中国视谷创新中心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通过持续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无论城市形态还是产业业态,湘湖逐渐与滨江“气质一体化”。

“在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的进程中,萧山应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借助外部的力量,让更多资源落地、更多要素集聚。目前来看,‘中国视谷’就是一个具有建设引领效应的平台。”诚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所说,乘“视”而上,将是萧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赛道选择。

爬坡过坎数年,萧山转型升级一直在路上。从县域经济快步跑向都市经济,聚力打造跨区域产业共富样板就是其中的缩影。“萧滨一体化”的创新实践,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萧山如何在严峻形势中寻找变革的路径,并以更强的韧劲与活力迎击“逆风”。

美好还在继续,按照萧山的最新部署,将沿机场公路布局建设高能级航空都市走廊;推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萧滨合作区跨越式发展,纵深推进“萧滨一体化”,以高水平建设“中国视谷”为主线,加快建设时代智造走廊,形成千亿级视觉智能产业生态圈。

中部:强强齐联手相融与共生

如果说“萧滨一体化”的无界,是打破行政体制隔离、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优势互补、要素互通,让高能级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起来,产生“1+1>2”的系统协同效应。

那么接下来,这种“无界”经验将在萧山“中部”复制,萧山将发力萧山科技城与经开区桥南区块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江南科技城”,集中力量提升萧山经济和产业能级。

东与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无缝对接,北与钱江新城拥江而立,西与钱江世纪城、滨江连为一体,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江南科技城,不但是获批国家级30周年之际萧山经开区积极谋变之法,也是“八八战略”20周年之际萧山主动图强之举。

它的诞生,不仅改变了钱江南岸重大平台格局,更有望成为杭州“东西并进”的急先锋。江南科技城将深度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从1到10应用创新和从10到N产业创新”,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带着“城东智造最强创新核”之重大使命,被给予深厚期望。

在萧山区委常委、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昌看来,“这不仅仅是两个区块地理空间上的简单结合,而是两大‘兵团’的强强联手,以桥南的智能制造为科技城的科技创新提供生产实践,再以科技城的科技创新反哺桥南的智能制造,两者相融共生、螺旋上升。”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萧山科技城与桥南一体化发展,是战略能级和科创能级的双向发力,将促进科创与产业在更大区域内的互动、赋能,推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充分涌流、创新能力整体跃升,真正成为战略制高点、经济增长极,这是经开区向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进击必须走的’华山之路’。”

构建都市经济新格局全线进击未来可期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时代主题。如何打造一流创新平台,使其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不久前,区委主要领导在调研时表示,要集中资源、集中精力,一体推进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万向聚能城、传化科技城、湘湖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和平台建设,以“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为导向,加快产学研协同,推动创新要素由“点”到“面”的集聚、融合,战略能级和科创能级双向发力,让平台真正成为“战略制高点”“经济增长极”。

眼下,钱塘江畔的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初具雏形,成为萧山和浙大对外的一个重要IP。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也在这里成立,其聚焦集成电路“缺芯少核”的技术难题,打造以产教融合为特色、芯片设计与制造高度结合的国家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我省、长三角和全国的产业技术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怀着同样的“芯”梦想,可以期待的是,一河之隔的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和西电杭研院的未来图景,在钱塘江畔强强联手,形成“电子信息+”创新策源地。

而在湘湖畔,先临三维、紫光恒越、云尖信息已成为湘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一场景,不得不令人联想到20年前高新(滨江)区海康威视等三巨头的风云相会,开启了当地数字安防产业从0到1的新纪元。在“中国视谷”建设的新号角声中,湘湖“三驾马车”的新纪元同样值得期待。

显然,“平台经济”变革在东、中、西部的全线进击,将建构起一流大都市国际化城区的新格局。而萧山也将重点突出平台创新的撬动作用,加强与杭州高新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高能级平台的联通互动,努力形成“科创+基地”等新模式。

尤其是科学把握“近中远”发展节奏,坚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创新生态融合共生,实现从“摊大饼”到“蒸小笼”转变,构建都市经济新格局。

过往可鉴,当下可为,未来可期。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持续转变,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萧山经济质变渐行渐近,终将实现脱胎换骨,迎来更加壮观的风景。



作者:文/首席记者 童志辉 图/ 谭申捷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