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深化志愿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促进精神共富

更新时间:2023-12-31 08:05:00    内容来源:   

萧山区打造“文明驿站”

深化志愿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促进精神共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推手。区委宣传部结合主题教育,以深化志愿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促进精神共富为目标,探索打造“文明驿站”,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拓宽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助力打造精神文明共同富裕基层示范提供经验样本。

一、问题概述

1.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区志愿者很大部分是由离退休人员构成的,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知识结构老化。随着社会和志愿服务的发展,难以解决如青少年问题、医疗救助、法律咨询等复杂的社会事务,发展各类专业化志愿服务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

2.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认可度不高。居民在需要服务时能真正想到志愿者的不多,志愿服务活动还不够常态,志愿者存在“想做的时候才做、没空的时候不做、有空才去做,不能及时很好的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二、做法成效

(一)共建共享,打造“网格化”的驿站矩阵

一是精准化利用,灵活转化闲置资源。利用核酸检测亭配备空调、窗户、雨棚等硬件条件的优势,且分布在人流量较大的场地,与城市志愿服务站点选址要求相符,选取核心区域闲置的170余个“核酸小屋”改造成为“文明驿站”。利用“退役”客运车改造成为“流动”文明驿站,“五脏虽小”但各项服务设施和功能齐全,可实现宣传培训、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助推志愿服务高效、便捷。二是多元化整合,发挥阵地资源优势。整合现有青年V站、党群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地铁彩虹驿站、贴心城管驿站、微笑亭等阵地资源,实现阵地共建、人员共用、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建成文明驿站592个,其中I类站点38个,II类站点32个,III类站点522个。三是针对性实施,分层分类推进建设。文明驿站根据服务区域范围和功能定位不同分为三类:I类站点重点服务亚运场馆及亚运村周边、机场火车站等交通场站、重点路段沿线地铁站和公交车站、大型公共观赛空间、热门景区景点、特色街区、文化交流空间等七类涉亚重点区域;II类站点涵盖亚运保障酒店、定点医院等其他涉亚点位区域;III类站点主要以街道、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基层阵地改造而成。各类站点根据实际情况在人员配置、服务周期、服务范围、功能定位等方面制定了科学规范。

(二)因地制宜,构建“贴心式”的服务体系

一是打造赛事保障的“服务岗”。制定了包括“6+X”志愿服务项目、应急药箱、包干志愿队伍、服务时间计划表、志愿服务联络表、应急预案、应急梯队等“七个一”站点建设标准。明确了包括信息咨询、医疗应急、失物招领、便民服务、手机充电、文明引导等6项基础服务项目,并根据站点优势挖掘X个特色服务。二是打造文明亚运的“宣传岗”。文明驿站既是保障亚运的“服务岗”,也是传播亚运的“宣传岗”。站点除配备了省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下发的《文明亚运市民手册》《文明观赛》等口袋读本以及折页,还囊括了《萧山亚运场馆介绍》《萧山文旅指南》《全民学英语手册》等自主设计制作的9类涉亚(残)运会宣传资料,依托城市志愿者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2400余册,实现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全民动员。三是打造温暖善城的“贴心岗”。结合站点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各类特色志愿服务,为周边居民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扶老助残、文明劝导等便民服务。启动“迎亚运 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创投志愿服务行动,60余个志愿组织下沉到22个镇街590余个村社文明驿站,累计推出服务项目340余个,服务人群超8.5万。

(三)规范高效,建立“系统性”的运转机制

一是强化机制建设,构建现代化指挥体系。针对策划调度、阵地建设、招募培训、宣传激励、物资保障及舆情应对等方面制定了《萧山区亚运城市志愿者工作方案》《萧山区亚运城市志愿服务文明驿站建设工作方案》等方案,成立城市志愿服务专项工作组,明确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和目标,召开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议,画好亚运城市志愿服务的“作战图”,构建了部门齐抓共促、属地镇街落实响应、全社会积极协同的亚运城市志愿服务体系。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化岗前培训。广泛联合工青妇、党员干部、公益组织、基层群众等志愿群体,构建四大骨干志愿力量。在志愿浙江·杭州文明帮帮码平台累计注册亚运城市志愿者20余万,组建志愿队伍3700余支。探索校地联盟,与6家高校、青城荟等20余家公益组织以及中小学共建运营联盟,全面整合高校、残联、民政等专业志愿服务力量,通过社会招募、定向招募等方式,组建骨干城市志愿者4200余人。围绕志愿服务通识、文明礼仪、应急救援、亚运常识等开展“亚运志愿学堂”16期,提升亚运志愿服务组织运行和志愿者服务水平。三是入驻志愿组织,助力常态化运行维护。建立“属地镇街+包干志愿队伍+志愿者”的管理模式,按照区文明办统筹指导,属地镇街牵头落实,入驻志愿组织运维管理的原则,发挥志愿组织的主观能动和特色优势,共同运行维护亚运文明驿站,全区累计入驻志愿组织47支。亚运期间,文明驿站日均在岗志愿者超5600人,累计在岗志愿者372592人次;日均服务人数超9750人次,累计服务人数64.36万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40万小时。四是制定管理规范,推动精细化科学管理。按照“一站一方案一组织”完成“定岗、定人、定责、定时间、定服务、定物资”等工作,根据驿站不同类型,固定驿站站长,制定排班计划,明确服务周期,保证在岗人数,实行轮岗轮休。制定《亚运城市志愿服务应急处置预案》,明确了突发事件分级处置流程,实施城市志愿者“赛时一天”实战演练,强化驿站志愿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开展了文明驿站标准化建设及志愿者在岗专项监督检查,启动了城市志愿服务赛时指挥调度信息日报工作,相关结果纳入亚运红黄黑榜及宣传思想文化考核,强化责任担当,倒逼责任落实。五是家庭式关爱,深化志愿礼遇保障。依托“杭州文明帮帮码”,完善志愿者服务时长管理,打造“优礼积分”志愿服务礼遇平台,通过志愿积分兑换,提供志愿者文娱、旅游、医疗等服务项目。持续深化“志愿同行 ‘益’起亚运”主题志愿活动,开展“文明大篷车”“大咖进社区”“文艺进万家”、亚运公益快闪等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累计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4万余场,参与人次达60余万人次。常态化挖掘志愿者故事,树立表彰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加强媒体宣传效果。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培育提炼挖掘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积极申报省市志愿服务各类最美典型。

三、经验启示

文明驿站通过整合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打通教育、服务、引导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践阵地,助力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1.打造了一个助力精神文明共富的新场景。文明驿站作为基层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以“浙江有礼 萧山优礼”全域文明新实践品牌为引领,创新载体丰富文明实践活动,汇聚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助力精神共富新动能,打造成为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的新高地。

2.构建了一个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的客观要求。文明驿站主要集中在社区小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通过开展“文明集市”“公益集市”等方式,依托公益队伍的招募、组织、运营,提供便民服务满足居民各项需求,搭建起社区居民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实现共治共享。

3.树立了一个文明共建和谐社会的新风尚。文明驿站的设立实现了“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受志愿服务”,营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传递了精神文明新风尚,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


作者:  编辑:值班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