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关于萧山区打造“产才融合最优示范区”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30 14:43:44    内容来源:   

一、理论溯源

(一)产才融合的概念界定及其重要意义

1.产才融合的概念界定

产才融合是指“产业和人才在聚集发展过程中,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是两者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和人才两者间发展辩证关系的直接体现”,尤其强调提升人才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匹配度与融合度。研究表明,产业在一定区域的有效集聚会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吸引人才向该区域集聚,而人才集聚又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和引领作用,推动形成区域人力资本比较优势,使产业集聚地保持领先优势,进而吸引和促进产业和人才发生集聚。产才融合体现了产业和人才两者间发展的辩证关系,就是要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2.产才融合对萧山的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聚效应理论,产才融合有利于区域经济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分割式发展到融合式发展的“三个转变”,加快推动工业向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近年来,萧山提出奋力冲刺“双千亿”(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工业投资累计突破1000亿),意味着萧山工业把重点从产值转移到增加值,充分体现了新型工业化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这一特征。产才融合高效促进“三个转变”的特性,恰恰能够进一步激发人才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发展实体经济和新型工业化。

其次,产才融合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打造萧山“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区域样板。当前萧山正加快从县域经济转向都市经济,逐步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中心城区。随着杭州城市能级不断增强,城市化与工业化也从过去独立发展到如今互促赋能。产才融合发展要求以“都市思维”重构工业体系,统筹重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关系,共同形成发展合力,为萧山都市经济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再者,产才融合有利于一体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发展范例新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产才融合意味着大力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从而推动萧山的产业向高端迈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及其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求“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今年9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又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再次强调“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等,其中特别讲到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系统性阐明了萧山推动“产才融合示范区”建设,是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重大部署,强调要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曾13次到萧山调研,明确萧山“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特别指出:“工业化是核心,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注重科技进步、“两化融合”和企业引领的重要论述看,“八八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萧山的使命、路径,与“四链融合”的重要论述在内在机理上是一脉相承的,而产才融合是“四链融合”的重要环节。萧山只有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产才融合发展的思路,才能打造全省新时代创造性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的综合性区域样板,当好践行“八八战略”的“全科生”“模范生”。

(三)国内外产才融合的相关研究

1.产业集群降低了人才集聚成本

一是产业集群降低了人才的搜寻成本。经济学家马歇尔(1997)认为,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会有许多相近类型的企业聚集,随即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一个就业信息完备的、专业性强的人才市场,让集群内的人才有更多就业机会,减少了搜寻和交易的成本。二是地方政府的扶持降低了人才集聚成本。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提出,人才在做出流动决策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如果一个地区能为人才提供满意的净收益,人才就比较容易集聚到此地区。这些由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直接成本包括优惠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2.产业集群提高了人才收益水平

一是产业集群提高了人力资本水平和质量。员工通过干中学积累了特殊的知识和经验,这种经验积累可以产生溢出效应,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与专业化程度。二是产业集群增加了人才的工资收益。Becker(1962)提出,专用性人力资本(表现为企业任期和在职培训时间)与工资水平正相关。产业集群内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从事的都是要求操作技艺较高或是科研能力较强的工作,能够保持较高强度,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提高回报率。

3.产业集群内产业链与人才链存在耦合效应

一是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链层次,扩大了人才链的需求。集群区域会提供创新所需的物质基础,使集群区域持续创新能力有所加强,因此产业升级是产业链拉长的核心机制,可以提高产业链的层次,并使本地的人才链拉长。二是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良性互动和循环,保证了人才集聚的持续性。产业链与人才链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为适应产业链的变化需要调整人才链。正是这种产业链和人才链间的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动态平衡,确保了人才在产业集群作用下的持续流动与集聚。

二、萧山区“产才融合”的实践经验

(一)“一揽子”政策供给:导向围着产业转

近年来,萧山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与自身发展需要,始终坚持产业布局与人才发展同步规划、一体推进。

一是紧贴产业发展构建政策体系。以1个纲领性指导意见(《加快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个以贡献为导向的量化评价方案(科研平台、企业的积分评价办法)、N个配套出台的服务不同产业和领域办法性文件,构建起涵盖“项目、平台、生态、行业”四个维度的“1+2+N”人才政策体系。首先,萧山此套政策体系既紧密衔接省、市相关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又在整体框架下充分体现自身产业的发展特点。其次,政策体系层级分明、覆盖面广。例如,引进、培育的项目类型涵盖从院士专家团队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梯队;资助的科研平台既有科研院所又有企业创新平台、博士后工作站等,充分调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同向发力、建强产才融合示范区的积极性。第三,此套政策体系精准高效、内容富含真材实料,其中相关规定包含奖励、补贴、资助条件、金额标准、配套比例等实质内容,且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企业和个人等服务对象普遍反映萧山政策具有实惠性。其中如集成电路等行业专项产业人才政策,构成了该政策体系的坚实底座,有利于实现以政策体系“金字塔”搭建人才梯队“金字塔”,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的政策目标。

二是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近年来,萧山积极做好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其一,迭代升级“5213”产才融合链专项计划,围绕区内重点支持的三大支柱产业(智能汽车、生命健康、新材料)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产业化项目、杭州市“创客天下”大赛项目等签约落地。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征集人才项目超1647个,落地发展450余项。其二,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三大区级政府产业基金,重点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三,加强政银合作,着力开发人才金融产品,由区政府与南京银行合作共建“萧山人才银行”,提供面向人才创业项目的风险贷款产品,对人才项目的扶持模式由行政性补贴转换为市场化的天使投资和有条件的股权赠与模式。

三是大力推进人才自主评价。萧山积极落实杭州“三定三评”人才分类评价模式,率先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用人主体开展人才自主评价,进一步为用人主体放权松绑,通过授权企业、科研平台、行业龙头等途径,向发展快、贡献大、绩效高的用人单位授予人才分类认定名额。例如,《萧山区企业高质量发展积分实施方案》(萧人才办〔2023〕1号)和《萧山区科研平台积分评价办法》(萧人才办〔2023〕2号),规定了科研平台、企业的积分与人才自主认定授权名额挂钩,“积分结果应用于绩效评价排名并与政府资源供给、人才服务、评先评优、人才自主认定授权名额挂钩,同时作为后续合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此同时,重视技能人才发展,出台《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建设资助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试点,对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0人次以上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资助。目前,全区已有等级认定试点企业68家、社会评价组织(包括职业/技工院校、企业)5家,备案数量居全市前列。2022年,企业自主认定技能人才4008名,其中高技能人才2581名,占全年高技能人才指标半数以上;2023年1月-10月,企业自主认定技能人才3066名,其中高技能人才2120名,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升(69.14%)。

(二)“一站式”人才引进:产业需求说了算

萧山善于从市场角度和产业需求出发,将引进“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引进人”赋权给用人主体,政府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引进难度较大的核心关键人才和提供优质人才服务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萧山围绕打造“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以纤维新材料和智能汽车等2大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智能物联、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等3大新兴产业为特色,以绿色能源、未来网络、元宇宙等“X”个未来产业为补充)以及14条细分产业链,明确引进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锚定新兴产业链实施的第三轮“5213”项目计划,目标是引进和培养国家、省、市人才计划在内的高层次人才500名,培育优秀人才企业200家,目前已征集项目240余个,评选落地高层次人才项目114个。同时,聚焦特定产业人才实施特定国家人才引进计划。例如,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链接特定国家专家人才,落实专项人才政策,全面解决专家来华的交通、住房、家属服务等各方面问题,帮助专家快速融入萧山生活。当前巴顿焊接研究院已形成由近20名院士教授为核心的跨国科研管理队伍。

二是充分激励市场多元渠道引才。萧山拥有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示范区、钱江世纪城和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四大产业平台,以及北大信研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研院、湘湖实验室等“北斗七星”新型研发机构,全区充分利用市场多元渠道招才引智,通过实施“平台引才”“以才引才”等多种方式,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目前,萧山累计建成3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区博士后工作站总量达56家(国家级25家,省级31家),在站博士后达351人。例如,湘湖实验室与领英、海英荟、青塔等24家引才机构和新媒体深度合作,面向海外50所涉农名校、国内62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下属科研院招引人才,目前队伍已有瑞典院士1人、国内院士3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千人4人、部省级人才8人,青年人才30人、博士后26人。

三是构建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萧山面向全球招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5G产业和新材料等产业高端人才,针对性出台《支持建设萧山区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引进Founders Space杭州创新中心、INNONATION以色列创新国度动力空间、Fishburners飞仕伯乐等三大海外孵化平台,设立外国专家工作站6家,全方位营造适合外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和谐宜居的“类海外”环境。例如,带着美国硅谷全球顶级孵化平台的“创新基因”和“孵化属性”,Founders Space杭州中心在国际人才社区启动运营以来,已引进了来自韩国、荷兰、摩纳哥、津巴布韦等国家的12家外资企业,3家“5213”计划企业。目前,集聚区内共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Christer教授等为代表的近70名杭州市E类及以上外籍高端人才。

(三)“一盘棋”载体布局:政府引领平台干

萧山加快产才融合平台布局、建设,聚力建设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产业孵化器,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快速集聚与融合,同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建强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能够实现“专业人办专业事”“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萧山成功申建首批国家级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杭州·数字医药),聚焦“AI+BT”数字医药产业,促进AI在跨界医疗及赋能新药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海归小镇已成功入驻生命健康产业领先服务平台和研发创新企业12家,累计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31个,储备医药专业人才超100名,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萧山打造生命健康新高地。

二是打造“北斗七星”科创联盟。萧山大力打造北大信研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湘湖实验室等七大新型研发机构组成的产才融合矩阵,正逐渐成为技术攻关、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目前“北斗七星”累计引进高精尖人才50余人,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人,硕博学位或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超80%。其中浙大计创院数字经济孵化器,汇聚尖端数字科技企业50余家,其中准独角兽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产值累计超4亿元。西电杭研院引进的正齐半导体项目总投资额达10亿元人民币,二期总投资额达产后年产值约25-30亿元。

三是推进“一家三站”建设。以院士团队为代表的高端科创资源,是“产才融合”最具优势的战略性资源。萧山打造由浙江院士之家(湘湖院士岛)、院士工作站(13家)、专家工作站(13家)、博士创新站(20家)构成的“一家三站”,涉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一家三站”致力于解决多项企业技术攻关难题,破解“卡脖子”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科技创新效益。例如,院士专家与东南网架合作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院士专家为海威置业提供了5项专利的服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成果转化成品和样机11项,新产品开发5项;海尔希畜牧公司在刘东红专家团队引领下,主营业务不断迭代升级,2021年营收增速达71.67%,并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是持续扩大赛会品牌影响力。萧山持续深化“以赛引才”“以会引才”的工作思路,召开“产才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组织开展“青创萧山筑梦未来”大学生创业精英训练营等活动,不断提升赛会品牌对人才的吸引力。目前萧山致力于“三个办好”,扩大萧山赛会品牌影响力:办好中国留学生论坛,汇聚更多海归人才来萧创新创业;办好卓越工程师论坛,推动产教融合、助力健全卓越工程师培育体系;办好“视谷杯”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工业视觉、医学影像、自动驾驶、智能生活四大领域的多个产业项目落地洽谈。

(四)“一体化”人才培育:社会各方联手办

技能人才是产才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萧山不断完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职业技术教育扶持力度,以企业订单班的方式推动校企联培,促成“萧山工匠”涌现。

一是努力办成一流职业技术教育。萧山聚焦世界技能大赛和国际行业领先标准,以高水平建设智能制造和数字信息专业群双引擎,推进教学改革和产教融合双轮驱动,打造新时代浙派一流职业技术教育。以萧山技师学院为例,该校建成世赛中国集训基地等3个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先后与网易、兆丰机电等26家企业开展企校共育,与阿里云共同开展职业认证,与钱江电气共同实施工学一体管理等,开设“恒逸班”“胜达班”“杰牌班”等订单班,着力培育一批拥有实操经验、可直接上岗的技能人才,为萧山产业发展注入专业技术力量。

二是健全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成“重点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多方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坚持政府补贴培训、市场化培训相结合,以院校、培训机构等为主体开展专业化培训。聚焦技能人才提质扩容需求,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000余名,新增高技能人才4000余名,并通过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发挥技能培训的自主性。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广泛动员企业、培训学校、劳动者参与学徒培训,以赛促练有力提升本地技术工人的专业技术能力。

三是提升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其一,立足重点产业,打造标兵行动,每年培育以首席技师等为代表的“新时代萧山工匠”。截至目前,萧山共有全国技术能手19名、省级百千万高技能领军人才8人、“新时代浙江工匠”122名、区级以上首席技师191名,优秀技能人才遴选位居省市前列。其二,举办技能比武,在全省率先举办“行行出状元”技工比武电视擂台赛,并通过电视、网络进行大力宣传。其三,讲好典型故事,设立“匠心会客室”栏目,持续挖掘典型人物参加节目,并通过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传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最后,落实人才政策,目前技师可以申报F类人才,高级技师且在行业内有专业技能业绩的可以申报E类人才,享受相关落户、购房、子女就学等优惠。

(五)“一池春”人才生态:优化服务强保障

萧山加快实现从拼重心、拼条件到拼服务、拼环境的转变,着力打响“人才服务优享区”品牌,通过人才增值服务增强对产业人才的黏性,打造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共生发展的生态环境体系,激活产才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

一是着力保障人才落户安居。住房是人才服务工作的头等大事。萧山先后2次全面升级“金梧桐”人才安居政策,既及时衔接市级政策,又适应自身特点,政策覆盖人才的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生活津贴、应届生的生活补贴、贷款贴息、实习生补贴等方面,提供富有竞争力的高额人才补助政策。例如,A类人才购房可最高享受800万元补贴,B、C、D类人才购房可以申请 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补贴;给予应届在校大学毕业生实习期补贴,毕业后给予最高13万元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和最高30万元最长3年期的应届毕业生贷款贴息。此外,全力推进全区人才租赁房规划建设,加大人才房源供应,累计投入人才公寓近2000套,让人才安心留萧、服务产业。

二是认真办好“关键小事”。建立“人才xiao管家”服务专员制度,选配人才服务专员,走访头部链主企业、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人才领衔企业等,关心经营现状、人才诉求和发展需求,提升服务温度。打造区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人才专区,着力构建“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件事联办”的服务模式,已累计服务人才4万余人次。畅通人才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聚焦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群体,集聚优质园区资源,推出“一心多点”人才青创综合体服务网,围绕创业孵化、就职培训、政策服务、路演沙龙等关键要素,建设全要素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社区,让青年人才在萧山感受到“近悦远来”的良好氛围。

三是奋力营造爱才敬才氛围。回归人才工作的底层逻辑,从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思路出发,全方位提升社会爱才、尊才、敬才氛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由区领导主持召开多场人才工作座谈会、人才平台座谈会,听取院士、专家代表关于产业生态与人才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制度,由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一对一”联系高端人才,开展常态化走访慰问,关心关爱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落实“浙江工匠”和各类省市人才计划的遴选,开展“萧山工匠”“卓越工程师”评选,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提升产业人才的成就感、荣誉感。

三、萧山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区”竞争力评估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萧山处于区(县)域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处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深刻变化的特殊时期。

(一)产业人才资源总量

当前,萧山区人才总量已达49万余人。从人才类别来看,党政人才0.47万余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14万余人、专业技术人才16.56万余人、高技能人才6.5万余人、农村实用人才3万余人、社会工作人才0.24万余人。从人才梯队来看,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40人,省级领军人才80人,市级领军人才98人。从人才引育情况来看,近三年招引首次来萧青年大学生15.79万余人、青年博士410人,创建博士后工作站共56家,累计招收博士(后)人数325人,建成省级工作室10家、区级大师工作室41家、大学生实训基地数量152家。

(二)产业人才供需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作为产业大区,萧山产业转型发展需要一支数量庞大、门类齐全、专业性强的产业人才队伍做后盾。近几年,用人单位“人才荒”现象屡屡发生。调研发现,从供给方看,存在引进培养的成熟人才流失情况,不少应届生在入职一两年内、适应企业环境后仍然会跳槽离萧甚至离杭,留才面临省市内兄弟区县和上海、江苏等其他发达地区的激烈竞争(以2022年为例,萧山区领取应届大学生生活补贴有6861人,此类群体因薪资待遇、生活成本等因素流动性较大,目前仍在萧山的为3307人,流失率为52.8%);从需求方看,不同类型、层次人才缺口都较大,其中自带技术成果、项目资源的高端领军人才,以及拥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熟练技能的产业人才尤为短缺。《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2023年3月,人瑞人才联合德勤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整体供需缺口呈持续扩大趋势——这样的问题在与萧山企业主座谈中被多次提及。

通过研究,对未来趋势预测,人才供给的压力只增不减。根据萧山新型工业化人才引育方面的规划,自2023年到2025年(三年间),引育市级以上领军型人才不少于165人;培育卓越工程师及其后备人才不少于180人;新增E类及以上人才不少于540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不少于1.2万人;引进青年人才(35周岁以下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然而,随着萧山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人才缺口会越来越大。以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工程师为例,有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居全球首位,但制造业工程师比重远低于传统工程师强国;目前工程师劳动力市场中,初、中、高级工程师均出现供不应求,而未来工程师需求仍将大幅超过供给”。萧山作为先进制造业大区,对于产业人才(工程师)的培育、招引值得提前谋划。其次,高端产业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招引难度会进一步加大。通过对萧山相关企业调研发现,既熟悉生产制造流程,又了解AI、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最为短缺,各个地区都在出台大量的政策吸引此类人才,对萧山造成一定冲击,因此需要进一步精准施策、协同发力,打出产才融合政策“组合拳”。

(三)萧山区打造“产才融合最优示范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对照“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以及结合课题组分别面向在萧发展的220位企业代表、72位人才代表的两份问卷调研结果来看:

1.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但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人才+科创”双轮驱动效能仍需加强。一方面,萧山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化迈进,根据2022年《杭州市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从2002年时32.5%上升至2022年的58.3%,成为主导产业。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62.15亿元,增长7.6%;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33.73亿元,增长2.6%。但与此同时,萧山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8.2%),与先进城区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作为优势产业的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型的进程仍需加快,通过人才驱动、科技赋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还需进一步发力。问卷结果显示(见图1),企业代表认为萧山在增强人才供需匹配度(53.18%)、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平衡(44.09%)、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43.18%)方面仍需发力,以走好产才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图1 在萧企业代表对萧山“产才融合”应提升方面的看法

2.新型城市化成效明显,城市建设有力推进,但区域能级和环境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城人文”融合深度还需加强。二十年来,萧山持续做大工业总产值,做强做优工业增加值,以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优势(据统计,2022年萧山工业增加值为708亿元),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2022年度统计公报显示,萧山常住人口从114.96万人增加至211万人,成为全省人口第一区,年均增长3.2%,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比较理想的“橄榄形”。此外,萧山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也在持续优化。调查显示,人才代表对萧山政策支持(67.39%)、产业基础(52.17%)、人才供给(52.17%)等方面比较认可,这些优势也有利于增强产业人才的根植意愿。但也能看到,萧山城市能级仍有短板,教育、医疗、人才、科创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调研中发现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外籍人才对子女教育的“痛点”依然存在,义务教育质量与主城区相比尚有差距,对人才留用产生不利影响。

图2 在萧人才代表对萧山“产才融合”优势的看法

3.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仍需推动战略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随着亚运会完美落幕,萧山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带给萧山产业和区域跃升新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党中央、省市委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相继出台支持政策,萧山因势利导相继推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调查显示企业和人才对萧山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的满意度评价较高(见图3、图4)。因此,萧山应当牢牢把握战略机遇窗口期,乘势而上、切实打造“产才融合最优示范区”的实现路径,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图3 在萧企业代表对萧山产业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图4 在萧人才代表对萧山人才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四、萧山区打造“产才融合最优示范区”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以“八八战略”和总书记“殷殷嘱托”为指引,以“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标准全面推进产业人才工作系统性、变革性先行实践,持续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产才融合最优示范区”,为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支撑。

(二)目标安排

到2025年,符合萧山产业体系特点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成长环境明显优化,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为萧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人才支撑。建成高水平创新强区、人才强区,经济实力、创新实力明显跃升,打造全省一流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产业数字化第一区,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以“科创+智造”为内核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萧山区打造“产才融合最优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动产业布局与人才集聚同步规划,筑牢产才融合“新高地”

萧山下一步需要立足主导产业定位,找准产业布局与人才集聚的结合点,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推动“双招双引”有机融合,实现以产业吸引人才、以项目汇聚人才、以人才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打造产业高地,强化人才引力。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级、优化产业结构的主阵地。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坚持抓龙头、强链条、建集群,发挥智能汽车、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的集聚效应,发挥新能源材料和器件模组制造(合盛微电子)项目等全区重大项目的人才磁场效应,使产业更具辨识度和竞争力。可以借鉴深圳南山区等地经验,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集聚人才(萧山已形成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智能物联、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2022年五大产业集群营收总规模达3200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3600亿元,同比增长12.5%),并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科研机构、生产线,营造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在产业集聚区打造“人才富矿”,通过人才创新力量迭代产业升级,进一步实现以产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

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凝聚区内各“条块”广泛共识,从理念上明确产才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战术打法,完善产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协同性,特别是统筹加强人才办与发改(金融)、经信、科技、财政、教育、人社等多部门横向之间的协作配合,强化人才部门促产业、产业部门抓人才意识,形成部门联动、共同发力的产才融合推进模式。优化考核机制,将人才招引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全区重大项目专项考核范围,树立导向、兑现奖惩,强化招才引智内生动力(今年萧山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根据被考核单位的职能属性,明确设置了相应的人才招引指标,将作为评价人才工作优劣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坚持靶向发力,提升引才精度。注重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分布情况,全面梳理排查摸清相关资源、力量,建立健全各类信息平台,绘制科研院所人才分布图、重点产业人才分布图,构建产业人才数据库。建立产业人才统计、分析和预测机制,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并实现动态更新,编制年度人才资源状况报告、重点产业运行指数、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重点产业人才开发目录等分析报告,建立各产业人才信息大数据平台,运用人才贡献指数、人才产业指数等动态数据变化量,展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度、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度,为产业需求和人才资源有效供给实现精准匹配。

(二)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与平台建设联动发力,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继续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发挥“北斗七星”科创联盟等平台作用,集聚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高端产业项目,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事业承载空间。

一是探索创设离岸孵化平台。引导各产业平台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人才·科技离岸孵化器”,探索形成“研发在当地、制造在萧山;融资在当地、投资在萧山;头部在当地、配套在萧山”的协作联动格局,推动实现跨区域产才合作。可以借鉴广州开发区、南沙区和重庆高新区等地经验,在萧山创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由中国科协批建),开展海外人才引进、海智项目孵化、海智离岸创新创业等服务,促进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柔性引进产业人才,最广泛地吸引和集聚离岸创新创业主体,对接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助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探索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可以借鉴浦东新区等地经验,围绕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构建从前端技术挖掘、概念验证,到中端企业孵化、小试中试,再到后端产业加速、生产制造的全流程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未来产业技术的转化落地。面向全球科技人才发布萧山未来技术“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研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如今年9月,四川科技厅发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共22个,分技术攻关类与成果转化类等类别项目,对于揭榜单位财政提供500-1000万支持)。围绕未来科技产业重点领域,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加强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等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的标杆孵化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等孵化平台(杭州于去年12月公布首批15家概念验证中心,萧山占3席——杭州市北大信研院视觉智能概念验证中心、杭州市浙大计创院大数据智能概念验证中心和杭州市浙大科创集成电路概念验证中心)。做强创新引导基金,引导风险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企业通过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

三是探索打造科创中介服务专业队伍。支持国内外科技服务专业机构落地发展,培育一批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经理人”“科创新职人”,重点围绕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紧盯大装置、大平台、大机构和企业,加强对接服务,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构建萧山场景创新生态,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加速提升萧山科创生态能级。用好杭州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该产业园筹建于2012年底,为全省第一家、全国第五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服务内容涵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人才招聘、人力测评、猎头服务等)及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资源和力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发挥第三方中介市场力量,实现人才资源需要与供给的更好匹配。

(三)进一步推动产业需求与学校培育精准对接,构建人才成长“全链条”

产业的发展需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各层级人才支持,只有建立多层次的培育体系,才能适应产业金字塔式的人才需求结构。

一是借助高校院所培育人才。根据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托全区乃至全市高校院所和各类职业技术院校,进一步扩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西电杭研院围绕工业软件、先进信息、集成电路、先进视觉、智能汽车电子、卫星互联网技术等六大产业方向,组建近50支PI团队,未来产教融合高水平科研队伍将达600人;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水博园区)通过积极联动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和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两大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在园研究生近600人)。依托国家级创新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更多高层次拔尖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萧山技师学院等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增设当前紧缺和今后需求较大的专业,加快专业结构设置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萧山技师学院对接信息港小镇、机器人小镇、三江智创小镇等产业园区,及杭齿集团、杰牌控股、恒逸集团等重点企业成立定向专业班54个,专业覆盖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数字信息等5个类别,累计定向培养326名技师,750名高级工,1200名中级工)。

二是扩大校企联合培养范围。鼓励企业与市外甚至省外高职院校开展实质性对接,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产业链中“链主”企业家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如由萧山区科技局主导,开展引企入教改革,选聘百人以上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打造校内导师、实验室常驻教师、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实现以科带教、以产促教,助力人才培养)。鼓励高职院校引入紧密型企业、紧密型园区、紧密型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到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工学一体化”企业实验室。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组织阶段进阶的“工学交替”,实现人才供给培养与产业链发展的全方位融合(萧山正在尝试与重点行业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打造“企业联合培养班”“行业联合培养班”,开展“订单式”实习实训,预计到2025年累计实习不少于1000人)。

三是提升企业培训效能。设立企业人才培养专项补助,提升企业职工新获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职业资格证书人才的补贴。鼓励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自主设立培训制度,既为企业本身培训人才,也面向社会招生,满足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链主”企业、优秀企业与高校、职业学院共建企业大学、企业研究院,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大学实施证书互认、核心课程互认,强化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和耦合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友好政策与优质服务有机融合,优化干事创业“软环境”

一是加强人才服务专业化载体建设。可以借鉴宁波市和杭州市余杭区经验,组建区人才发展集团,融合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双向优势,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改革,整合各方资源,从供需两端入手,全方位助力人才发展,提升全区人才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设立产业科技人才特殊服务窗口(企业中心人才专区),为全区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提供产学研三方人才供求信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合作等公共服务,以及政策咨询、档案保管、职称评定等方面个性化服务。推动金融保障向青年人才倾斜,推出定制化产品,全力满足青年高层次人才创业初期融资需求(如可借鉴今年10月临平区推出的“青财”系列青年创业扶持金融服务,全方位提供创业贷款、融资担保、创业保险等)。

二是加强青年产业人才的凝聚。发挥“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等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在数字变革、智能制造等重点工作中建功立业。围绕在城市社区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持续完善推广“党员双报到”机制,唤醒“沉睡”党员参与社会活动。通过“未来工厂”青年之家建设,带动企业青年融入企业发展建设,推动青年人在岗位上迸发智慧。发挥好各级党团组织作用,依托地缘、业缘、趣缘、益缘、学缘等机理,新建一批青年社团,营造青年交流的良好氛围。构建专属萧山自身的特色符号,营造年代感、文艺气息、生活气息,打造一批“文艺弄潮地”“网红打卡地”“先锋文化空间”等(比如,位于我区原萧山火车西站段的浙农·东巢文化艺术公园,打造出“文创+潮文化+夜经济”等业态多元融合的新空间,在举办“落日夜市”期间,工作日流量达到了3500人次,双休日流量甚至达2万人次)。开展更多时尚有趣的文化活动以及志同道合的青年群体,加强青年产业人才的城市融合度、归属感。

三是改善基础教育设施和质量。调研访谈发现,产业人才最为关注的因素是所在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和质量以及子女入学的便利性,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不仅满足于让孩子“有学上”,更追求“上好学”。因此,萧山应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善措施,对接省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的“学有优教”专项方案,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推进市属优质学校在萧开校办学,多措并举增加各阶段公立教育的优质学位供给,为人才子女入学进一步扩大“绿色通道”范围,为人才留萧解决后顾之忧。

(五)进一步推动物质激励与精神奖励互补互促,激活产业人才“能动性”

在物质激励上,一是加大奖励力度。出台萧山产业人才奖励办法,对在区内工作期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项、成果实现产业化的人才进行奖励。二是鼓励技术入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与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是支持取得合理劳务报酬。允许各类科技创新团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科技人员在提供增值服务时(特别是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活动),科学合理取酬,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在精神奖励上,一是加强表彰宣传。以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为重点对象,分层级、分行业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并在新闻媒体开展优秀人才事迹系列宣传报道。二是加强联系服务。完善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机制,明确联系人才名单、服务事项、联系周期,加强走访慰问,定期组织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青年人才座谈会、企业家人才座谈会等交流会议。开展入企问需调研,精准了解产业人才现实诉求,帮助产业人才现场解决难题。三是发挥智力优势。专家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持续开展“院士萧山行”“专家人才萧山行”等系列活动,重点围绕咨询服务、技术攻关、建言献策、帮带人才等方面开展建言献策,充分调动专家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类专家人才智力优势。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