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 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30 14:43:44    内容来源:   

今年2月28日,省总工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全省工会助力助推“三个一号工程”暨“助力共同富裕 推动打造‘四型’社会”部署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干就干出一流、当就当好排头”的首位意识,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的状态、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追求、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格局,全力以赴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挥工会作用、贡献工会力量、彰显工会担当。会议要求,要主动融入中心大局,助力助推“三个一号工程”,深入助力共同富裕,推动打造“四型”社会,构建职工思想引领体系,推动打造精神富有型社会;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构建职工收入增长体系,推动打造物质富裕型社会;构建职工生活品质提升体系,推动打造生活美好型社会。

萧山区入选全省“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县域试点后,区总工会以此为契机,将其作为2023年重点课题,并在第一时间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专班,指导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为充分了解我区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现状,助力推动“四型”社会工作走深走实,调研小组围绕这一课题开展了相关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萧山区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萧山区总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决策部署和省、市总工会助力共同富裕的工作要求,对标“六个先行实践地”要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找准融入中心赛道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萧山实践,为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作出积极贡献。

(一)三化三项引领,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开展“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五型班组创建活动,举办创建班组专题培训,命名表彰20个“学习型、创新型、成长型、活力型、和谐型”示范班组,开展“八八战略在身边”暨“守好红色根脉·赓续奋斗力量”萧山区职工宣讲大赛等各类主题宣讲活动820场,触达企业312家,涵盖职工119940人次;二是深化党建引领。区总工会发挥联系基层工作制度,通过前期走访调研,收集意见建议,出台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实施方案,发布“强基铸魂、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建功”四大行动12条任务目标,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三是优化典型引领。今年在全区范围内积极选树优秀职工及团队先进典型,认定第五届萧山工匠15名。杭州亚运会火炬首日传递中,第四届萧山工匠叶佳星和第五届萧山工匠李庆恒双双圆梦亚运火炬手,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绿色文明的亚运理念,更是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搭建四大平台,助力职工队伍素质提升。一是立足产教融合,搭建职业教育平台。推进“匠心学院”建设,依托萧山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教学优势,构建政府、工会、高校、企业多方参与的“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工匠人才”三级培训培养体系,今年全区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700余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0100余人;深化“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求学圆梦行动提升学历人数500人,其他方式提升学历人数300人;二是立足技能传承,搭建成长赋能平台。广泛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全区已成功结对1200余对,通过签订师徒传帮带协议,进行定期目标化培养,确保徒弟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在原有技术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挥优秀人才“传帮带”作用;三是立足技能提升,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今年以“强技能 迎亚运 助共富”为主题,围绕亚运保障、技能提升组织开展亚运安保安检、快递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各类技能竞赛,“区—镇—企”三级共举办技能竞赛1100余场,带动岗位练兵超16万人。相较往年,技能竞赛覆盖面更广,参赛人数增加25%;竞赛制度更规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按照省市技能竞赛制度加强对竞赛组织的全过程管理;竞赛形式更多样,创新舞台表演、抢答、宣讲等比赛方式以适应不同竞赛项目的需要;四是立足技术攻关,搭建改革创新平台。推进职工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细化工作室创建标准,围绕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创新成果斐然、人才培养突出、示范效应显著五大目标,进一步发挥其在弘扬精神、创新攻关、技能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重要作用。今年已推广先进操作法30项,创建职工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2个。

(三)健全三项机制,推动职工实现岗位建功。一是健全项目机制。区总工会指导各镇街(平台)总工会创新“助力共同富裕 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项目,现已创建思想引领品牌7家、技能培训品牌5家、技能竞赛品牌9家、技能创新品牌5家,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局面,以“小切口”创“大突破”。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做好激励政策落实工作,今年已为晋升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的职工发放新时代技能人才奖励80.86万元,惠及1550人次,为萧山区技术能手、区职业技术带头人等先进职工发放特殊岗位津贴58.08万元,惠及242人次;萧山区总工会、人力社保局、经信局三部门出台技能人才培育政策,支持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激励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如德意控股集团学好用好培育政策,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大力开展自由度更高的线上专业数字化培训,线上线下结合助推职工成长;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开展“当好主人翁 亚运立新功”劳模工匠志愿服务月活动,萧山区“公益义剪”“杭州盈羊红爱心公益活动”两个服务案例入选杭州市优秀案例汇编,扩大了萧山区工会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影响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各级劳模评选工作,努力发掘德才兼备、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秀职工,推动职工实现岗位建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提升职工的技能素质是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推动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的关键环节。职工提升自身技能素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技能培训、技能比武、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和技能竞赛可以培养一大批企业内部的先进活跃职工,而这批先进活跃职工又为其他职工技能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榜样示范和带动帮助作用。截止目前,萧山已创建包括思想引领、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技能创新等四大模块的各类品牌26家。随着构建职工技能提升体系,打造职工成长型社会工作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

(一)品牌塑造缺乏突出性。调研中发现,部分镇街在品牌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意识,表现出一定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实施的方案往往缺乏规划和针对性。同时,对特色亮点的总结不够,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在传播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报刊、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未能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企业职工对于区级工会、镇街级工会感知程度总体比较低,有些完全不太清楚这些工会与他们自身之间的关联性。造成这方面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区级层面对先进职工的评选奖项主要还是以技术技能肯定为主,对于那些有助于推动技能提升或推动职工带动技能提升等管理类、服务类奖项比较少。二是专门针对企业职工的区级-镇街级提升培训、提升活动比较少。

(二)创新机制亟待完善。省市总组织开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创建活动,但基层工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经过了解,一方面,同样是某工种的创新工作室,由于各自公司主营业务的不同,技术攻关方向也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担心人才流失、技术泄密以及创新成果权益分配等问题,无法积极参与产业链、人才链创新工作室联盟的合作,无法形成创新工作的合力。在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实践探索了“名师带高徒”、指导员、内训师、创新工作室、项目小组、追梦行动等举措,以发挥先进活跃职工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能素质的作用,这些举措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这些载体的创新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诸如内训师、创新工作室、项目小组、追梦行动等带动创新的载体举措,目前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实践开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创新工作室等载体虽然通过每年的评选活动,企业和职工的创建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工作室在数量上有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室建而不用、用而不精、有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造成创新成果的成效不够显著。

(三)培养体系有待健全。全区技能人才总量增长显著,但高技能人才占比还是偏少,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度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的匹配度仍有待提高。同时,职工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现有萧山技能人才工程提供了青年产业工人个人发展的空间,但萧山六十万产业工人基数,相比于市场化和制造工业的发展需要,数量与规模还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政府与工会组织的职工培训与技术比武供给也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和效率问题。结构问题核心是职工精英化,忽视中低端职工的发展。同时,高端职工培训反映出有些低端技术企业的企业家的矛盾心理,不愿意让职工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主要担心耽误生产时间,却要照发职工工资;担心培训后职工有加工资的需求,更担心培训后跳槽。从人社局与工会组织的培训看,效率问题核心是学历培训、技术培训,政府和工会花费巨资组织讲座与办班,企业并不重视,学员也不珍惜。

三、对策和建议

(一)着力加强品牌建设。围绕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指导各镇街结合自身特色,大胆改革创新,开展好各项试点工作,指导各镇街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案,针对上报的重点项目表,持续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压实工作责任,定期组织“回头看”,加快工作提速增效。对企业开展的一些共同评选奖项升级,在区级、镇街级增设以表彰管理和服务方面突出贡献的奖项,补充现有以技术技能为主的奖项。建议区级层面的评选奖项在现有以技术技能肯定为主的基础上,补充设置以表彰和奖励那些为管理、服务、建言献策等(尤其是能有效推动技能素质提升等管理服务类举措)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职工,将这些评选项目的级别从企业级别扩大到镇街级别、区级别,提高荣誉等级和含金量,激励更广范围的先进典型,同时也能增进职工对区总工会、镇街总工会的感知度和认同度。

(二)着力完善创新机制。工作专班成员积极主动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加大调研力度,做到掌握摸透试点情况,收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工作室联盟组建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做好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连心桥,畅通沟通渠道,完善创新机制。组织推进示范型载体的建设,发挥示范型载体的引导作用。在全区范围内营造先进活跃职工带领其他职工的氛围,探索实践示范型创新工作室的评选活动。继续推进“名师带高徒”签约活动,支持企业制定详细师徒带培养计划,建立师徒结对考核档案,提高师带徒的成效。加大职工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具有显著成效的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动员先进活跃职工组建跨职能团队、跨部门小组、专业小组,支持企业开展类似职工项目招投标、“追梦行动”、我是小讲师等活动,积极组织这些行动和活动的成果参加展示交流和评奖评先。

(三)着力健全培养体系。推进“匠心学院”建设工作,针对高技能人才占比偏少问题,试点具有工会特色的培养机制,发动更多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探索与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建立“订单式”合作模式,构建新型职工培养体系,推动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畅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渠道。发展更开放的技能人才等级认定体系,激励员工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学历提升考试和各类技术比武。目前的技能人才认定模式、技术比武模式、财政拨付模式等需要向社会化和市场化转向。一是社保局保留关键技能等级认定,绝大部分专业的高级工及以下认定都适宜交由企业认定,2023年继续扩大企业技能等级认定点,2024年实现一半以上的技能等级认定交由企业认定。二是资助员工实现大学梦,通过购买服务或资助企业开展成人高考考前培训班。除给予学历补贴外,公司在人才晋升及发展过程中向获得学历的产业工人倾斜。三是采取结果导向评价机制,包括学历学成后工会才能报销学费、技术比武获名次后给予奖励。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