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以“亚运遗产”塑造“赛会之城”的路径研究——萧山区亚运场馆综合利用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29 18:32:44    内容来源:   

体育赛事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催化剂。萧山既是杭州亚运会主战场、主阵地,也是亚运遗产的最大继承者和受益者,后亚运时代,萧山正处在“后亚运、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窗口期,正加快从“县域”向“大都市”的全方位转型跃升,机遇千载难逢,挑战也前所未有。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文旅局党委认真贯彻省、市、区委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赛会之城核心区”主题,就”如何把亚运遗产特别是亚运场馆运用好利用好“这一时代命题,主要领导带队下沉基层一线,察实情、找症结、谋实招、解难题,以高质量调查研究推动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场馆及体育资源情况

亚运会的圆满举办,为践行“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提供了新的尺度,杭州提出了打造国际赛会之城的蓝图愿景,明确了萧山区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的目标。萧山区拥有全省最多的17个亚运场馆(9个竞赛场馆,8个训练场馆),场馆赛后利用将主要聚焦我区主管的7个场馆开展,建筑面积达42.7万平方米,总座席超4.4万个,部分场馆的硬件水平达到了“亚洲领先、世界一流”,这些场馆是亚运留给萧山的宝贵财富。

同时,萧山区以构建“10分钟健身圈”为目标,大力推进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共建成240余个嵌入式体育场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切实做好学校体育场地(馆)向社会开放工作,自2022年7月起,全区恢复中小学校室外体育场地以及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室内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共计133所,开放室内体育场地49个、室外体育场地124个,实现应开尽开。体育设施建设“持续加码”,高标准建成各类健身场地设施353个,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数量全市第一,人均体育场地从2.27提升至2.48,增幅9.3%。

这些,为萧山在后亚运时代引领带动杭州市打造国际“赛”“会”之城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存在的短板

区文旅局党委调研组围绕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这一课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现场办公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在实地走访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训练馆、国博壁球馆、萧山体育中心体育场、萧山体育中心体育馆、瓜沥文化体育中心、临浦体育馆等场馆中,听取了亚运场馆办赛、赛后综合利用的情况介绍。在随后的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场馆的经营情况、业务板块、办赛模式、组织架构、团队培养,以及后亚运时代发展规划等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一)赛事顶层设计不足。从现有亚运场馆赛后利用规划来看,在前期亚运筹办过程中,场馆赛后利用缺乏全市域系统谋划、统一领导,各场馆主要依靠责任单位自主选择赛后利用途径,运营模式多元。赛后利用方案尚不清晰,很多亚运场馆虽然已和企业签订赛后运营协议,但场馆赛后利用停留在方向性层面,运营方目前仍没有明确具体的赛后运营方案,可持续运营能力存在一定风险。同时,运营主体统筹力度不足,体育专家智库、赛事保障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方面力量不足。

(二)赛事体系建设不足。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国家级品牌体育赛事、省市级品牌体育赛事、地方特色品牌体育赛事体系不健全,缺少系统化赛事政策支撑,现有各条政策内容较为分散需要进一步优化。赛事信息滞后,与国际和国家赛事主办机构缺少沟通渠道,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之间协同不足,体育与文化、教育、旅游等融合不深,本土赛事资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强等方面问题。

(三)融合跨界机制不多。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等融合发展探索还比较初步,体育场馆与其他产业发生交集,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尚未形成,“体育+”仍存在“两张皮”的割裂情况,“体育+”融合发展模式短期或依赖其他产业支撑,良性互动不足,从政策落地到资源整合,还需要打破体制和行业壁垒,既找准自己发展定位,又解决其他行业的痛点。

区文旅局党委紧密结合主题教育目标,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优化完善调研具体方案和调研计划,坚决杜绝了为调研而调研,坚持轻车简从、例行节约,在走访观察交流中推进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围绕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短板,区文旅局党委进行逐项梳理研究,结合“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和“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目标要求,精准发力、对症施策,不断推动调查研究成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一)优化顶层路径设计。借鉴伦敦、新加坡、上海、成都等国内外先进地区体育发展规划经验,明确萧山体育未来发展路径。按照工作保障、赛事经济、产业孵化三大类别,对全区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出台1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个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人才引育、资金使用、赛事引育、赛事保障等N个办法的“1+1+N”政策体系。研究出台《萧山区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顶层设计专题研究》《萧山区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建设方案》《萧山区体育赛事体系规划(2024-2030年)》,并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融合。

(二)强化赛事体系建设。以市场化、品牌化、聚集化为办赛方向,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办赛模式,以编制赛事管理手册、建立信息化平台、形成多部门“一站式”服务机制等为抓手,强化体育赛事体系建设。打造多层次赛事矩阵,瞄准羽毛球巡回赛等世界级赛事,培育发展“湘湖杯”系列赛事;持续举办湘湖国际马拉松、村BA等本土品牌赛事;发展电竞、斯巴达勇士赛、霹雳舞等新兴体育项目;招引国内外顶级单项赛事和U系列赛事,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引入俱乐部和体育明星;加强与赛事主办机构的沟通联系,定期组织赛事招引论坛,建立和畅通对话机制。

(三)探索融合跨界机制。秉持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以群众体育撬动体育产业的发展理念,在体育行业内部首先实现协同发展。在体育行业外部,大力推动文体融合、体旅融合、体卫融合等跨界发展,建立以体育为内核的关联产业生态,如开发体育动漫IP,举办电竞嘉年华,发展体育文化IP;加强旅游资源的运动场景营造,培育水上、林道、山地等项目;发展健身咨询、运动医学、运动康复等体卫融合产业等。同时,借助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深化与长三角城市体育互动合作,吸引优质体育资源要素,探索合作成果落地。

(四)加强要素资源保障。加快健全体育赛事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机制,建议成立全区重大体育赛事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和指导协调相关工作,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府办、区文旅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完善体育智库及顾问机制,成立由省市体育主管部门、各单项协会、高校专家组成的体育专家智库,在规划咨询、赛事评估、产业研究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申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支持本地赛事品牌做大做强,并择机成立萧山区体育产业集团。

四、调研成效成果

区文旅局党委始终坚持“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的要求,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成为打造“赛会之城核心区”的硬招实招。在亚运场馆综合利用上,注重持续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项目、资金等各类资源,优化“一馆一策”,进一步加强与赛事组织、活动主办方的对接沟通,力争引进更多具有影响力的赛事和活动,为全力打响“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品牌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动组织领导力持续加强。推进筹建后亚运时代萧山“赛会”之城打造专班,加强综合管理和服务协调,推进区文旅体局体育科与区投促局会展管理科合作。由专班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协调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和展览会议,监督管理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指导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全区综合性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活动,指导青少年体育工作,指导协调单项体育协会的改革和发展,确保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得力、监督到位。

(二)推动政策规划力持续加强。推动由专班小组牵头,会同各部门制定体育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赛会”之城打造专项规划。部署赛会场馆综合利用规划工作,全面盘活赛会资源,实现大众体育服务与场馆资产盘活的有效平衡。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和工作预案,保障赛会场馆维护,统筹住宿、餐饮、医疗、交通、安保等专项服务保障。

(三)推动资金支持力持续加强。推动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投资、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谋划落实一批后亚运时代标志性项目,保障相关资金要素资源。建议区级层面设立每年1亿元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发展专项补助财政资金,用于申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和引进知名展会,支持本地赛事品牌、特色展会做大做强。

(四)推动氛围营造力持续加强。推动建立健全“赛”“会”之城核心区体育舆情管理工作机制,围绕在萧山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展会、重大活动等重要选题,构建体育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营造良好的“健身即时尚”全民健身氛围,发挥国际大赛的带动效应,利用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层级清晰的群众体育活动平台,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地方性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赛事。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