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建设和美乡村新窗口的经验总结和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9 18:32:44 内容来源: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题调研萧山,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梅林村,提出要“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成为2003年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千万工程”的源起。
20年来,萧山始终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千万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梅林一村之源起带动萧山全域之蝶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上打头阵、当示范,先后入选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全省首批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全省首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6755元增长至2022年的49270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59,远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萧山“千万工程”20年来持续迭代升级
早在1997年,萧山就提出开展小康型村庄试点建设,打造“样板式新农村”,设置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等“六化”指标,成为全省村庄整治的参照系。至2000年,全域有563个村命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占总数的3/4以上。
2003—2010年:整治环境,当好乡村建设探路者。21世纪初,萧山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庄面貌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萧山第一时间响应全省实施“千万工程”的号召,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划分示范村、整治村两大类型,分类分批推进整治工作。其间,累计完成村庄整治340个,有60个村跻身省级、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惠及全区近80%的农村人口。
2011—2017年:提升风貌,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2011年,随着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启动实施,萧山第一时间出台《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围绕“村庄优美、生态秀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人人就业、家家创业、村村兴业”的“四美三业”建设目标,以示范村、特色村、中心村和精品村等创建为抓手,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间,累计培育建设示范村7个、中心村25个、精品村17个,多次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
2018年至今:城乡融合,争当全域和美示范生。2018年,萧山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整治村、提升村、示范村三档创建标准,迭代“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三类提升模式,加速推动乡村建设向“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全域更和美”升级。目前,已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27个,创建省市级未来乡村39个,其中横一、梅林等5个村上榜省级未来乡村。
二、萧山“千万工程”独特经验及伟大成就
“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以来,萧山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始终抓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线,以村庄规划为龙头,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推动萧山成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最活跃、乡村环境最美丽、农民生活最丰裕、城乡区域最协调的区县之一。主要形成了“六个坚持”特色亮点做法。
(一)坚持“党政引领”,做强全要素保障。萧山充分发挥党政引领垂直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紧扣“书记抓、抓书记”关键,三级书记层层抓落实,一以贯之推进“千万工程”。强化部门联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美丽河湖、美丽公路、美丽林道、美丽田园、美丽庭院、景区村庄等工作有机结合,与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污水运维、危旧房改造、土地全域综合整治等工作良性互动,凝聚工作合力。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通过积极出台《萧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杭州市萧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近30项“一揽子”政策文件,推动“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自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强化统筹、专项部署,区财政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核心,将真金白银落到实处,“千万工程”累计支出约161.8亿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坚持“四态融合”,做美全区域花园。如何让全区各行政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萧山坚持重塑绿色生态、打造全域景态、构建百村百态、保护肌理形态的“四态融合”。大力开展农村“九改五清”工程,累计拆除违建120余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堆积物30余万吨,补植绿化20余万平方米。全域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综合整治三个“全覆盖”,联动开展农房改造、庭院美化、降围透绿等工作,构建“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的大美格局,全力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全域美丽大花园。截止目前,萧山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创建区级美丽乡村整治村70个、提升村197个、示范村40个,美丽庭院23万余户,建成29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和10个省级示范乡镇;打造市级未来乡村39个、省级未来乡村11个,并谋划建设13条未来乡村组团振兴示范带,萧山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临浦镇横一村“出圈”的秘诀就得益于“四态融合”。地处萧山南片的横一村,多年前曾是一片苗木基地,经“非粮化”整治后才有了2000余亩的连片高标准稻田。为此,横一村充分挖掘利用,成功打造集高产、休闲、研学、运动等为一体的千亩粮田,实现春天油菜花海,夏天风吹稻浪。同时高标准建设以“绿色+农文旅”为特色的未来乡村,打造稻田城市公园、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梅里方顶柿子节等地标性景点。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收入较2019年改造提升前分别增长124%、69%。
(三)坚持“城乡一体”,做深全方位融合。如何做到既留住乡土韵味,又有效延伸城市配套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萧山紧紧牵住“城乡一体”这个“牛鼻子”,实现“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20年来,先后出台30项一揽子政策,累计安排“千万工程”支出161.8亿元,建成“四好农村路”1677公里,实现村村通公交、通燃气、通快递,城乡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公共服务同质同标。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4家、老年食堂116家,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100%,农村等级幼儿园实现99%覆盖,全面形成农村“15分钟生活圈”。落实“安居守护一件事”,把智慧元素有机融合到养老服务全过程、全领域,依托“健康大脑+智慧医院”,构建智慧化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上线“萧伢护”等应用场景,探索乡村智慧托育服务新模式。持续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逐年提高,2022年占比5.82%,较2020年0.35%有显著提升。
20年前,瓜沥镇梅林村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20年来,“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成为梅林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这里,有全省首个乡村“未来居”展厅,指导村民低碳生活;这里,有全省首个村级电力(低碳)服务驿站,通过“萧碳码”帮助企业有序用电、有序生产、有效控耗;这里,还有全省首个村级青少年宫分宫,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梅林模式”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梅林村入选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省级未来乡村实践基地。
(四)坚持“产村互促”,做实全领域增收。萧山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农民出身,有着很深的“农村情结”。随着“千万工程”的纵深推进,萧山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先发优势,以“全域开花”之势,打出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组合拳”,出台《萧山区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萧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多个政策文件,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集体存量资产,开展国企帮扶结对以及“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多项突破性举措,持续推动民营企业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2022年,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70万元,其中44个村社超千万元,80%以上的村社达到100万元。立足市场需求和城边村定位,借势发展“周末经济”、营造城乡“两栖生活”,打通“美丽经济”转化通道,推动三产融合,2022年,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6.66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超6亿元。充分发挥萧山民营经济特色优势,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开发运营,“以工哺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实现企业与乡村抱团双赢。
传化浦阳项目是政企合力参与乡村振兴的“明星”项目。传化集团作为本土成长的民营企业500强,一直以来投身高科技农业,致力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如今又先行实践,选择在浦阳镇谢家、径游和安山三个村打造“谢径安·传化和美乡村”项目,将企业的管理、技术、资金下沉乡村,把乡村的资源带入市场,全面构建起“政企村民”多主体共富联合体,首个落地项目“生态农田共富项目”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3200余人次,累计增收367万元。
不只是浦阳镇三个村,而今在萧山,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正在向共富乡村进阶。戴村镇沈村村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打造红色研学路线,引进三清园户外运动公园等多个旅游产业项目;楼塔镇大同二村借势文化赋能,引进研学机构“禾伙人”,创新推出“禾伙人·乡里乡亲”计划。不断激活的“美丽经济”,让乡村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五)坚持“智治赋能”,做精全周期治理。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是关键。萧山坚持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不断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持续擦亮“民情圆桌会”工作法,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探索出“五和众联”“沥家园”等乡村治理积分制模式,并将全域划分为1.6万个微网格,推进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城市治理“一网统管”、社会民生“一网共治”的“三网融合”整体智治,打造人人参与、家家共享、村村受益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推动清廉村居纵深发展,着力构建“1231”工作推进体系,实现“码上工程”在22个镇街559个村社全覆盖,2022年全市清廉村社现场会在临浦镇横一村召开,萧山荣获全省清廉村居示范县。全区探索推行“智慧印章”,最大限度防控权力使用风险,有力推动基层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和信息化。
河上镇众联村依托《村民通则》,将村民日常规范量化为可遵循的“众联60条”积分体系,以积分制度引导移风易俗、志愿公益、慈善救助等乡村社会生活新风尚,形成以“和善村民、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煦村庄、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五和众联”乡村治理模式。随着智慧村居理念的深入,“五和众联”微信小程序等数字基层治理平台应运而生,参与村务治理的村民占比达90%以上,平均每年可收集村民建议1500余条,可有效化解矛盾3万余起,实现村庄管理成本降低1/3。
为推动长效治理,萧山把未来乡村建设作为深化“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实施乡村集成改革的重点举措,聚焦“五化十场景”,关注民生“七优享”,以“美丽普惠、数智赋能、未来引领”为建设路径,精准施策、大力推进,力争到2024年建成19个未来乡村。
(六)坚持“人文共生”,做厚全方位底蕴。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培根铸魂作用,聚力打造高品质人文环境,涵养乡村气质,塑造乡村品格,绘就更具历史底蕴、诗情画意、时代魅力的生动图景,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乡韵。萧山是浙江文明之源头,拥有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和两千年的建县史,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做到传承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做好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非遗项目的产业链保护,重视发展特色非遗经济,以此留住旧记忆,推动新发展。目前,我区共有非遗景区18个,民俗文化村15个。葛云飞故居纪念馆等12家被评为省级乡村博物馆。在挖掘现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启动“乡村十二季”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新餐桌文明,倡导“家家有家训”“户户亮家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覆盖率97.7%。
三、我区“千万工程”成果经验启示
1.始终坚持“战略统领、重中之重”发展地位。“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千万工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锲而不舍、真抓实干,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显著提高。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最根本的在于萧山始终坚持习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把“千万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特别是习总书记在梅林调研时的殷殷嘱托,激励着萧山铆足干劲、苦干实干,从而使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发展基调。满足人民需求、增进人民福祉,是习总书记做出“千万工程”重大决策的初衷和情怀。“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萧山始终把“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千万工程”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萧山把改善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基本内容,把群众的诉求和愿望融入到具体实践中,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为。比如在建设规划的制订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作为决策议事机构。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在建设完成后,成果为全民所享,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的评价更高了,干群关系也更为融洽。可以说,群众的满意和支持,是“千万工程”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3.始终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路径。乡村实现蝶变升华,因地制宜,找准路径是关键。“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萧山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共同繁荣的发展路径。从上个世纪90年代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到2002年工业“冲千亿”,再到如今形成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数字产业等新经济新业态。工业不仅是萧山整体实力的经济支柱,也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建设方面,萧山从2001年撤市设区就开始融入大杭州发展格局。G20峰会的召开和亚运会的筹办,更是加快了萧山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辐射,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同时也给农村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造就了藏富于民、富甲一方的萧山农民。
4.始终坚持“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发展导向。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萧山“千万工程”能取得丰盛成果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在“千万工程”推进中,萧山不搞一哄而上、一哄而散,20年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基础好的做示范村,基础一般的做整治村,既做盆景更做风景,让“千万工程”惠及农村的每个角落。不搞铺张浪费、大拆大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贯彻“五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昂贵苗木进村庄,不允许城市园林进村庄,不允许城市化材质进村庄,不允许大面积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不允许建设无历史渊源的大牌楼、大广场、大公园等。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贯穿于“千万工程”的始终,才使萧山原来脏乱落后的农村,蝶变为既具现代发展要素又有独特乡村风韵的现代化新农村。
5.始终坚持“敢为人先、永立潮头”发展精神。萧山的“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萧山人民始终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精神是历代萧山人积累的精神财富。无论是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还是“四千”“四抢”“四敢”精神,反映了历代萧山人民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这一精神始终推动着“千万工程”的发展,围绕“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的目标,以勇争一流的创业标准,吃苦耐劳的工作毅力,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推动“千万工程”迭代升级,成为萧山深化“千万工程”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