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

更新时间:2023-12-29 18:32:57    内容来源:   

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创新深化的开局之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并先后到金华、绍兴等地,深入农村、商贸市场、陈列馆、文化园区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赴浙江,同时,习总书记今年已先后4次对浙江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重要回信,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之江大地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大爱,对浙江发展的殷切期盼。

在浙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为浙江的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进一步明确了“浙江干什么、浙江怎么干”的目标方向和任务举措,深刻地启示揭示了“何以是浙江、何以浙江能”的深层逻辑和基因密码,极具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实践穿透力、时代感召力,为我们做好浙江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深化,在加快以科技创新塑造萧山发展新优势上真抓实干。

当前,就贯彻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主题教育总要求,对如何理解“八八战略”的核心作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谋深谋实、落地落细,形成以下几点想法:

一、领会“八八战略”无穷的真理魅力,增强对创新深化的全面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这是为浙江量身打造、指路引航的总纲领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八八战略”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这为我们坚定创新强区战略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总书记历来重视调研工作,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我们要把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作为重要路径,使制定的政策举措符合中央精神,符合浙江实际,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群众愿望。

二是坚持辩证统一,突出扬长补短。“八八战略”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其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相统一,既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优势,也努力补齐自身短板、发掘潜在优势。我们要把扬长补短作为重要方法,强化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统筹兼顾、一体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不断保持优势、创造胜势。

三是坚持系统谋划,树立全局思维。“八八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从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等等,基本上涵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把坚持全局思维作为重要理念,放眼全局谋科技,跳出科技看科技,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作为关键变量和重要支撑的作用。

四是坚持人民至上,树牢宗旨意识。“八八战略”把依靠人民与造福人民内在地统一起来,是解决过去20年浙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与生产力欠发达之间矛盾的根本抓手。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要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根本立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领会“八八战略”强大的实践伟力,增强对创新深化的深刻理解

“八八战略”实施20年来,指引浙江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的精彩蝶变。从科技创新领域看,一是区域创新能力从“科技小省”到“科技强省”的精彩蝶变;二是科技特派员制度从“一地创新”到“全国推广”的精彩蝶变;三是创新平台载体从“低小散弱”到“系统布局”的精彩蝶变。

同样,在中央、省市区各级的正确指导下,我区科技创新工作也实现了重大的跃升:一是萧山区科技创新指数从全省42位,进步至23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2022年进步位次位列杭州市第一;二是R&D经费投入五年增幅超过90%,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3.76%,提升幅度位列杭州市第一;三是在全省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中,连续两季度实现全省第一领跑五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工作入选全省首批创新深化试点建设,为我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区(县)范例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第三点,深刻领会把握“八八战略”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重点要准确把握“八八战略”蕴含的“三个特性”。

一是自信自立的前瞻性。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实现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国际科技博弈日趋激烈,世界主要创新大国纷纷加大前沿科技布局,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对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竞争形势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前瞻研判谋划,不仅要看得远,还要看得深,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牢牢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浙江担当。2023年9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

二是顺应规律的科学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要立足工作实际,顺应和遵循规律,既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和发挥各类创新要素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种创新力量形成合力。

三是胸怀天下的开放性。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格局。

第二个问题,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创新深化面临怎样的时代背景?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是三条重要路径。作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的牵头部门,我们要清醒认识、准确把握机遇与挑战、使命与任务、短板与不足,切实增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一要敏于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切实增强创新深化的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另一方面,全球科技竞争形势严峻,西方国家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发展,对我进行围堵封锁脱钩,不断提高审查门槛,严控对我技术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自立自强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要善于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创新深化的责任感。党的二十大鲜明标注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和第一动力的引领地位,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专章部署,开启了科技创新的新征程。在省委“新春第一会”上,易炼红书记发出了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总动员令,部署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强调创新深化是“两个先行”的战略核心。“新春第一会”后第3天,易炼红书记就专程到省科技厅走访调研,明确提出要在创新深化上下“怎么也不为过”的功夫。4月10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精神。6月25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论科技自立自强》文集。省政府将“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纳入“十大工程”。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牢牢扛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科技创新的新使命新任务,以赶考者的清醒和姿态,加压奋进、攻坚克难,努力答好“新考题”、奋力交出“高分卷”。

三要勇于直面问题短板,切实增强创新深化的紧迫感。在充分肯定这些年我们取得的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区的科技创新工作依然存在短板弱项,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创平台赋能有待提升。目前“北斗七星”已在我区全面落地开花,但是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仍需提升,特别是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较少,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存在瓶颈,平台与本地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仍未充分显现。

二是企业创新动能有待提高。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够,研发投入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够集聚。目前我区国高企和省科小的存量数据均在全省前列,但规上工业企业的高新化和研发机构设置占比均为52%左右,科技小巨人和科技领军企业数量也都只有个位数,科技企业的梯队发展较不平衡。

三是创新要素保障有待优化。当前推动我区两链融合发展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厚(产研融合中存在“官热民不热,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的问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意识不够凸显)。创新要素保障和配套设施仍待提升,“腾笼换鸟”工作尚处于持续推进阶段,连片土地开发、低效土地整治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土地要素和政策吸引有待进一步释放。

第三个问题,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如何以创新深化的大突破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

创新深化的成效,是开展主题教育、续写“八八战略”大文章的重要衡量标准。下一步,要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促干、以学正风上取得更大实效,以创新深化的大突破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

(一)统筹推进“两大工程”建设

把统筹推进创新深化试点建设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发挥好科技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做到工作有亮点,成绩有突破。坚持“三位一体、四链融合、七星联动”模式机制,构建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范式,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试点推进中做好总结和梳理,形成萧山特色经验,为全省创新深化改革工作探路。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核心指标和强基项目攻坚突破,全面对标对表我区新型工业化建设要求,积极推进《萧山区创新赋能三年行动计划》,紧盯核心指标不放松,紧抓重大项目不放手,实现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95%,全面争取季度评五星、目标全年红。

(二)全力加速“两大高地”打造

以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技创新智造高地”作为目标指引,进一步理顺重大科创平台统筹管理体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北大信研院、浙大计创院等二期合作,支持西电杭研院创建先进计算及工业软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充分释放“北斗七星”科创联盟效能,全区布局省级重点研究室x家以上,推进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挥“两中心一机制”功效,积极布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萧山分中心和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杭州)中心,建立科技成果常态化发布机制,新增校(院)企联合实验室达到10家以上、高能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2个以上、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以上,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助力传统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三)全面推动“两链融合”升级

把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作为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围绕我区“2+3+X”先进制造业集群方向,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视觉智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数字医疗和新型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等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深未来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坚持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新认定国高企3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创新、技术研发、场景应用等方面抢占创新制高点,力争全区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00家以上,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以上。

(四)坚持发挥“两翼齐飞”引领

坚持把党建思想引领和创新生态驱动作为提升区域创新能级的两个重要方面,强化党建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蝶变”,以“人才”“金融”和“服务”为重点,全方位做优创新生态。依托浙江省外国高端创新人才集聚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大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聚力度,新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以上。加强科技金融结合,探索设立“潮启航”天使引导基金,发放科技信用及保证贷款100亿元以上。持续发挥“红领科创”科技行业党建品牌辐射作用,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探索创新惠企政策宣传和科技增值服务,做优“万物生长大会”“国际人才日”等“萧创汇”创新创业品牌活动,推动党建和科技“两翼齐飞”。

中共杭州市萧山区科学技术局党组

2023年12月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