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打造教育现代化的坚实底座 擦亮“尚学萧山”城市品牌

更新时间:2023-12-29 18:32:57    内容来源:   

打造教育现代化的坚实底座 擦亮“尚学萧山”城市品牌

萧山:教育先行牵引产城人文深度融合

区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浙江来说,萧山的教育能否办好、怎么办好,对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先行浙江路径可以发挥重要样本意义。

萧山是一只值得解剖的“麻雀”。这里是全省唯一人口超过200万的区、县(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之间、片区之间发展不均衡,钱江教育高地正在形成,南部山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薄弱,具有底盘更低、涵盖更广、责任更重、压力更大等特点。

近年来,按照“支撑引领”的核心功能定位,萧山将基础教育现代化视作教育现代化的底座,牵引教育现代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的硬件升级,到如今的教育模式探路,再到探索将人才、教育、科技“三位一体”推进的链条前移,萧山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排名位居全省第一梯队,树立了“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的自信和勇气。

一是造样本,构筑教育现代化的底座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教育现代化。萧山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区、县(市),从一组数据可见近年来人口规模带来的变化:2023年,萧山初三毕业生只有1.3万人,而小学一年级新生达到了2.5万人,是9年前的近一倍。学生数量的增长,在近两年出现了拉升态势,仅今年小学新生同比增幅就超过了20%。

将基础教育现代化视作教育现代化的底座,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供给,是亟待破解的普遍问题。在萧山,一条条新路径在探索,一种种新模式在涌现。

2022年,在浙江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区域和学校典型案例评比中,萧山获得第一名。这个第一名的背后,是萧山全面启动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运行模式,“名校+新校”“中心+中心”引领、“点对点”联动等细分模式,聚焦的都是优质高效。如通过“名校+新校”模式,萧山依托8个集团学校系列,组建37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公办中小学全覆盖,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抱团合作、共生发展,大大缩短新校成长周期,完成了由“抱着走”到“独立走”的新校发展历程。

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只是萧山名校集团化办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截至今年,萧山名校集团化办学已走过十个年头,并以三种模式最大限度加大了优质均衡教育资源的供给:在本区范围内组建发展名校集团;在杭州市域层面与主城区部分优质学校结对互助;借助高校的协作开展合作办学。目前,萧山已形成紧密型名校集团68个,下一步还将实施集团化提质。

让优质教育跨越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有效促进优质资源的互联共享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是萧山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新尝试。

今年,萧山十大教育实事有了一些明显变化:从原来的注重信息化硬件建设,到建设4大中枢、开发5类场景、推广11项应用,数智教育由点到面、由硬到软的跃迁,折射的是萧山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变量,将数智教育作为撬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号工程”,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打造区域教育新生态和教学改革新模式。

目前,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教育数字化项目应势而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数字底座。而依托这个数字底座,萧山还在构建一个“教育超脑”,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教育数据仓库、全民学习平台,参与建设“一网统管”,构建开放的教育资源生态体系,促进数字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目前,萧山已入选全国第一批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验区、浙江省大数据精准教学实验区、浙江省教育数字化改革实验区等,正全力在建设“国家级信息化教学改革试验区”过程中取得更多新突破。

二是造高原,从教育大区到教育强区

将时针拨回5年前,钱塘江南岸的萧山,鼎鼎有名的杭州崇文实验学校,在钱江世纪城校区成立了崇文教育集团。这是杭州市第一个拥江成立教育集团的名校,标记了萧山崛起教育高峰的现实。

如今,高峰渐成高原。钱江世纪城——特大城市的新中心,集聚了510幢高层超高层建筑,高速上升的产业空间,对应的是快速的人口集聚,这一区域的常住人口已达22万,对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几年,钱江世纪城几乎每年都有新学校落地,从江南小学、江南初中到世纪城初中,钱塘江畔已经崛起成为杭州乃至浙江全省的教育高地。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先行,既要建高峰,也要建高原。过去,钱江世纪城凸显了萧山部分优质学校崛起的现实。如今,萧山正在打造“人有优学、学有优教、校有优策”的“尚学萧山”城市品牌,根据萧山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要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未来三年,六大行动、二十大工程将支撑萧山全域打造教育高原。

实施新区教育崛起工程,将进一步推进城市新区优质均衡发展,支持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板块成为教育新高地。在此过程中,萧山将加大区域内教育资源统筹,深入开展多层级合作办学,支持杭二中教育集团、学军中学教育集团、理想教育研究院各领办一所新建学校,引进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教育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等优质资源合作共建附属学校,力争培育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封面学校”10所。

实施南部教育共富工程,将新建城乡“1+1”紧密型教育集团14个,推进南部山区5镇街跨层级跨区域名校集团全覆盖。在此过程中,萧山将创新组团式帮扶机制,由城区优质学校选派校级干部1名、中层干部2名、骨干教师至少3名,赴结对学校开展蹲点指导,通过资源共享、教研共融、教学共通、考核共进等方式,加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培育区域优质校6所,撬动南部教育跃迁发展……

全域打造教育高原,不仅是新建大量高能级学校,更是所有人都在以“跳出萧山看萧山”的视角,审视甚至投身萧山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的转变。

南部山区,曾是萧山教育的“洼地”。河上镇率先推进乡村综合教育改革,让山区小镇一口气引入了钟海平、郑巍巍、吴福雷等3名特级教师,探索乡村未来学校新样态,走出一条富有萧山特色的乡村教育振兴之路,破解城乡、片区、学校之间发展差距明显的问题。

这场对优质教育追求所驱动的蜕变,并不止在萧山南部发生。从叶翠薇,到俞国娣,再到边红平……杭州鼎鼎有名的校长们,都在萧山执掌新校。以此为势,萧山还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名优教师锻造行动,与中国教育学会共建基础教育现代化综合实验区,引进北师大萧山师训基地,创新名师教育培养机制,着力培育一批省市知名的学校领军人、学科带头人、学生引路人,为打造全省教育高地做好人才储备,牵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和质量。

三是造未来,助力人才教育科技融合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是关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在萧山,教育与产城双向赋能的模式在悄然发生。

一种是产城对教育的赋能。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由科大讯飞带来的人工智能产品大放异彩。早在2018年,作为落户在萧山的企业,科大讯飞就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牵手,在信息港小学打造了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首个教育示范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创新课程中心,打造人工智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环境,并引入虚拟现实教学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下完成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

科大讯飞与信息港小学的合作只是一个开始。近年来,萧山与科大讯飞、先临三维等企业合作,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为主线,加快建立全时空、全流程、全场景、全要素、全价值的数智教育新样态,加快建成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的互惠共生新模式,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在2022年浙江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报告中,萧山位列全省第一名。

一种是教育对产城的赋能。萧山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层面,将培育产业人才的链条前移,助力人才培养与储备,真正意义上做到教育先行牵引产城人文融合。

高职教育是如此。几年前,萧山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区域产业需求调整专业,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增设了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方向等,2021年又调整为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这种教育方向的调整,是源于新能源汽车成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缺乏的问题,萧山果断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产业输送大量符合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亦如此。近年来,随着杭州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资源的格局重塑,萧山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链条打通,让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链条前移,以此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重构萧山的创新版图。如西电杭州研究院就将在萧山建设附属钱江学校,在萧山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闭环”,形成政校企协同发展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