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更新时间:2023-12-29 17:22:57 内容来源:
闻堰街道区域面积23.6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约9.5万人。可以说街道地域面积不大,人口密度不小,既有城市特征又有农村面貌,特别是街道与滨江区接壤,承接了不少“新杭州人”,也为平安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街道还将面临“萧滨一体化”“中国视谷”等重大项目的推进,进入地铁建设带来的阵痛期,面临征迁、分房等重点任务,这些都将给我们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通过深入村社、企业,广泛走访两代表一委员、村社干部、企业负责人、群众等,发现了在当前街道的基层治理和平安建设中主要还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一:遗留问题的化解程度不深。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难,一些信访问题没有真正做到事结案了,重点人员、重点事件管控难、预警难,赴京、省、市上访行为时有发生。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在前期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分析,在实施中发生偏差。
问题二:化解风险的主动意识不强。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出现问题后被动去处置,是任务清单下发后被动去销号,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风险隐患排查整改不到边、不彻底,存在反弹风险。
问题三: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目前平安工作主要还是政府在主导,企业、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甚至存在“事不关己”的情况。群众的平安建设的知晓率、满意率、参与率不高,在全区“平安三率”调查评估工作中,总体排名靠后。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紧抓后亚运带来的机遇,着眼于全域社会治理提升,探索开展“1235”平安提质行动,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1”,即做优“一大品牌”。
以党建统领为根本,以现代社区创建为抓手,紧紧围绕“安居乐堰”这一社会治理品牌体系,全面推进平安守护、数字赋能、文化兴盛、创新治理等工作。在这一品牌体系指引下,完善提升“堰护万家”“红堰领航”“堰归理”等子品牌,做强现有“五福临门”“小江工作室”“相墅一家亲”等村社治理示范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全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工作体系。
“2”,即推动“两大转变”。
一是要变“要我平安”为“我要平安”。一方面全面加强对社会面的宣传,提升主体意识,努力让广大企业主、店铺商家、房东租客变“被动应答”为“主动作为”,主动开展安全隐患的自查自纠,凝聚“堰护万家”的共治合力;另一方面要突出结果导向,加强对街道和村社干部的教育警醒,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二是要变“被动应答”为“主动作为”。一方面建立风险研判机制,对新一年各类重大事件的潜在风险因素开展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预测和判断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提前做好预判;另一方面建立预警吹哨机制,在企业和村社中培育“吹哨人”,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风险。
“3”,即用好“三大载体”。
一是发挥指挥中心载体作用。结合大平安系统集成方案,强化综合信息指挥室枢纽作用,整合平安办、派出所、矛调中心、司法所、交警中队等力量,加强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协同配合,打通联动指挥体系“末梢”向村社延伸,构建全域上下平时好用、战时管用的基层综合指挥体系,充分最大限度凝聚工作合力。
二是发挥平安网格载体作用。结合实际要求对现有网格进行优化调整,建立“堰护万家”平安防护网,加快推动“综合执法、警务力量、基层网格”三支队伍一体作战,努力做到指挥调度“一触即达”、治理力量“一呼百应”。通过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建强网格支部,打造“红色网格”;聚焦基层治理,强化基础信息排查、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强化综合网格服务管理、风险研判和指挥调度等工作,打造“平安网格”;聚焦民呼我为,畅通民意收集渠道,做强服务矩阵,打造“暖心网格”。
三是发挥多元自治载体作用。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为社会治理提供项目化、专业化运作。培育和壮大党员志愿服务队、“堰妈妈”志愿服务队、小“堰”子巡逻队等现有特色志愿服务队,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唤醒居民心中“我是小区当家人”的意识。
“5”,即答好“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基层基础巩固文章。在现有排查基础上,充分发挥网格智治作用,持续对辖区内的人口、房屋、企业、厂中厂、沿街店铺、高层建筑、出租户等基础信息,开展滚动式排查,确保数据“常查常新”,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到位。依托大综合执法“综合查一次”,对重点领域、顽固风险和盲区风险进行多维分层排查,聚焦隐患整改,做到明确责任主体,倒排销号时间,晾晒整治进度,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是做好信访矛盾化解文章。坚持“一盘棋”化解,落实班子领导包案制度,定期会商研究,对各类重点人员、信访苗头、不稳定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充分研判,做好积案回头看,防止积案回流;突出“首问制”处理,对初信初访坚持优先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快查快办,着力在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强化“共治式”思维,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推动办信办案关口前移、力量下沉。
三是做好精密智控优化文章。深入开展“一支队伍”综合整治,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高效排查处置问题隐患,快速响应群众诉求,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发挥好“萧山·红领通”“最多查一次”、钉管家等智治平台作用,持续推进智慧安防建设,构筑起更加完善的人防、物防、技防精密防控体系。持续夯实平安单元,聚焦平战一体,健全平时“吹哨”、测评考评、常态联系、战时响应等机制,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
四是做好平安三率提升文章。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场所的安全检查,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启动街道反诈中心建设,加大平安宣传力度,不断丰富宣传阵地建设,挖掘先进典型,适度曝光反面案例,营造浓厚氛围。
五是做好法治建设保障文章。持续推进“八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宣传工作。落实规范性文件、政府合同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实现应审尽审。开展“共享法庭”2.0建设,推进未来社区与法治社区融合建设,发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遵纪守法示范户”作用,提升现有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水平,积极培育新一批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作者: 编辑:杜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