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后亚运时期推动萧山体育赛事之城打造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12-29 17:22:57    内容来源:   

2023年亚运会是杭州有史以来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国际体育文化盛会,是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窗口,也是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萧山区作为亚运会举办核心承载区,在此次盛会中极大地提升了我区城市形象和国际地位,随着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观众火热的参与热情带动了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同时,更是促进体育产业和现代服 务业发展的契机,对于长远经济发展的拉动十分明显。

截至目前,我区体育产业仍然存在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资源有待进一步利用、产业品牌有待进一步打造、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构建四大瓶颈。本文针对现有发展瓶颈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我区如何借助亚运契机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出需构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新高地、打造全民健身服务惠民先行区、塑造高端体育产业集聚区、组建体育领域人才新队伍四大对策建议,为探索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我区城市升级与“产城人文”深度融合,打造体育赛事之城提供方向引导。

一、亚运会举办加快推动我区体育产业发展

(一)场馆建设达到新高度

我区共有涉及亚运会的公共体育场馆17个,占了总场馆数的20%,每一座颜值和科技兼备的亚运场馆,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更是助推城市建设、展现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群众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奥体中心场馆群项目投资概算 65.79 亿元,包涵了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占地面积58.2万平方米。其中奥体中心体育馆,总建 筑 面 积7.447 万 平 方 米 ,约 18000 座 。 游 泳 馆 总 建 筑 面 积5.3959万平方米,约6000座。萧山区体育中心改造提升项目投资概算4.2793 亿,占地面积4.5 万平方米。瓜沥文体中心体育馆,建筑占地面积1.5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5765万平方 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观众席位4600座(其中固定座位 2964 个,活动座位 1636 个)。临浦体育馆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1.7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640平方米,总投资概算1.8691亿元。

(二)全民健身服务达到新水平

我区加快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全区“十分钟健身圈”,进一步补足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的短板问题,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2022年被评为全省首批体育强区。目前我区拥有各类体育设施共计4244个,包括专业篮球场地777个(室内球馆23个室外754个)、门球4个、泳池场所65个、足球场地18个(五人制7个、七人制5个、十一人制6个)、羽毛球136个、健身房108个、步道26个、健身点2039个、网球33个、其他项目1038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闲置空间+体育健身”改造更新,现有嵌入式体育场地1336个。涵盖专业篮球场地777个(室内球馆23个室外754个)、足球场地18个(五人制7个、七人制5个、十一人制6个)、羽毛球136个(室内18个室外118个)、网球33个、乒乓球场地377个、门球4个。对外开放体育场地学校所133所。随着亚运会的全面展开,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三)体育产业发展得到新提升

我区紧紧把握亚运契机,统筹发展“体育+”模式,落实体育产业政策,加大招引力度,持续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集群和一批优质体育产业项目。已累计招引落地体育服务业企业12家,目前,我区共有各类体育企业800余家,数量居全市前列。有专业健身机构270家,由220家社会资本运营的各类健身房及 50 家由镇街管理运营的百姓健身房组成。打造体育产业标杆,拉动产业发展“新引擎”。牢牢把握亚运契机,立体构建体育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以“引”的战略,累计招引落地体育服务业企业12家。同时鼓励体育企业建立萧山体育产业联合会,推动形成一批体育与科技、旅游等行业协同发展和利益共享联合体,推广体育用品制造与营销服务“一条龙”运营模式。戴村镇成功创建省级郊野运动小镇,列入省第一批运动休闲乡镇认定名单,瓜沥棒球运动休闲乡镇入选第五批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培育名单。

二、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瓶颈

(一)体育产业实力增强,但产业能级有待跨越提升

随着萧山区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体育培训、制造、零售、活动策划等体育产业链,体育产业综合实力获得较大发展。一是体育企业数量名列前茅。目前,萧山区拥有各类体育企800余家,其中包括杭州乐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杭州孚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两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体育企业数量位列杭州市各区县(市)前列。2022年,萧山区共招引落地体育服务业企业12家,优质体育新势力企业推动萧山区体育业态日益多元,体育产业升级优化。二是体育产业载体不断丰富。萧山区把握亚运契机,加快有本土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集群以及优质体育产业项目建设,比如集体育赛事、休闲健身、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戴村郊野运动乡镇,通过产业招引和赛事举办,推动体育产业集聚,成为第一批浙江省运动休闲乡镇。但体育产业能级还不高,相较区内其他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辐射效应,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二)健身设施全市第一,但产业资源有待全面利用。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体育场地、健身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数量、嵌入式体育场地面积、体育指导员人数等指标均居全市第一。一是体育设施布局不断完善。萧山区健身资源布局不断优化,2022年,萧山区建成各类健身场地设施305个,数量在全市13个区、县(市)中位列第一;建成百姓健身房50家,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基本建成“15分钟健身圈”并全面升级“10分钟健身圈”。二是“嵌入式”体育场地成果显著。萧山区积极盘活城市空间里的“边角余料”,打造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获得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赛马优秀区。截止2022年,萧山区共有174个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面积8.3万平方米,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其中,湘湖体育公园、宁聚足球公园被评为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标志性成果。此外,部分嵌入式体育场地已接入“亚运场馆在线”系统。但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部分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等存在被闲置或者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体育设施资源社会化专业运作路径还不清晰。由于前几年疫情原因和经营问题,健身机构暴雷和跑路隐患依然存在。

(三)体育赛事逐渐丰富,但产业品牌有待系统打造

我区坚持以赛兴城战略,通过亚运会这一契机,加快赛事活动 引进举办,加快赛事之城建设。一是赛事活动举办丰富多彩。湘湖国际马拉松赛、浙江省“篮协杯”共同富裕男子篮球赛、全国青少年棒球公开赛(浙江赛区)、2022年全国围棋锦标赛(少年儿童)、 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暨“韵味杭州”中国足协全国青年足球联赛(U19组)等一系列赛事在萧山举办。2022年,萧山区累计举办赛事活动1400余场。二是亚运场馆完成赛后惠民开放,上线“亚运场馆在线”的体育场馆 11 个,逐步成为市民锻炼健身的新场所。但体育产业品牌还不够突出,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缺乏具有萧山特色的赛事品牌与体育形象,休闲体育品牌、体育培训 品牌等体育产业品牌影响力还不大,具有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赛事数量少,带动作用还不强。

(四)产业融合不断加速,但产业生态有待加快构建

近年来,萧山区统筹发展“体育+”模式,加快体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一是体旅融合不断加速。湘湖、钱塘江等优质文旅资源,为萧山区旅游开发与体育赛事发展提供较好基础。“体育+旅游”模式不断优化,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湘湖获评2018浙江省十大运动休闲湖泊,戴村郊野运动乡镇成功创建浙江省第一批运动休闲乡镇,瓜沥棒球运动休闲乡镇入选第五批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培育名单,推动运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体教融合不断深化。萧山区通过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建立全区中小学排球赛、乒乓球积分赛、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等竞赛体系,2022年,向国家队输送运动员3名,向省、市队输送运动员87名。通过“武术进校园”项目的实施,打造运动项目进校园的萧山金名片;依托萧山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田径、排球、拳击、皮划赛艇、举重、击剑、柔道、跆拳道等训练项目,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但体育产业生态圈还没有完全构建,“体育+”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体育赛事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充分,产业融合仍需要深入推进,产业融合的集聚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三、萧山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赛事之城的对策建议

体育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享受体育乐趣、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厚植体育文化等成为现代化、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象征。人民群众需要更加科学、健康、丰富、优质的体育服务,对体育公共服务和体教融合、体旅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了体育强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省体育局也出台了《浙江省体育赛事之城和赛事集聚县认定办法》,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举办,全面优化提升体育发展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推动体育事业大发展。萧山要抓住契机,大力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打造以体育赛事“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一)举办特色赛事,构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新高地。举办特色赛事,打造赛事IP。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和国际性体育联合会,国内相关赛事组委会、体育协会组织的沟通对接,因地制宜选择与杭州和萧山经济、文化发展相匹配的赛事,争取国际羽联巡回赛总决赛放到萧山;积极主动申办WTT世界乒乓球联赛、世界排球联赛、网球ATP等国际性重大赛事,继续承办好全国围棋定段赛等全国赛事,进一步拓宽赛事引进范围。建立赛事举办审批的绿色通道,减少在行政审批流程中的时间和精力耗损。坚持专业办赛提水平,以赛事集聚人气,打造体育产业发展新爆点。强化赛事选择,保证活动综合效益,提升政府在赛事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亚运会各场馆。推进品牌赛事活动规划、培育和管理,重点扶持发展前景广、国际化程度高的品牌赛事,使亚运场地不闲置,提升综合效益。加强专项政策扶持,对于大型赛事引进,尤其是杭商萧商回归引进的大型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投资和建设。引进足球、篮球等专业俱乐部队伍,充分发挥我区地理、人文等特色优势,引导俱乐部把主场放到萧山,提升我区软硬品牌知名度,发挥“1+1>2”催化剂作用,以产业结构优化为资源转换器,放大赛事IP蝴蝶效应。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头部民营企业以冠名、举办等形式参与体育运动,进一步延伸赛事产业,加大赛事与周边产品融合开发效率,推动现有产业与赛事产业协同发展;以赛事为抓手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以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更加积极申办大型体育赛事。

(二)完善体育设施,打造全民健身服务惠民先行区。以“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做好基层健身设施完善、群众体育赛事举办等工作,进一步促进体、教、卫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体育让生活更美好”。实施全民健身惠民计划,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构建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制定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普惠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推进步道建设,推广“公园绿地+体育”“廊道+体育”“商场+体育”等新模式,挖掘开发利用旧厂房、屋顶、高架桥下、地下室及河滩地等空间,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体育部门参与新建居住区、社区规划、验收机制,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群众健身设施标准。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100%向社会开放政策,推动机关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应开尽开,引导企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共享。

(三)加快产业融合,塑造高端体育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充分整合萧山乡贤资源,召开体育产业恳谈会等举措,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赛事,助推体育赛事流量加速向经济增量转化。在钱江世纪城、开发区等体育场馆周边建立体育产业园区,引进高层次的体育策划、运营公司,搭建面向企业的体育活动合作平台,支持企业以冠名活动、特许商品开发、专营合作、社会捐赠等方式参与赛事活动及体育场景的打造,推动体育赛事管理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吸引更多高规格赛事落地萧山。鼓励杭商萧商成立体育类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对在国家和全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行奖励和表彰。进一步做好体育产业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优化亚运场馆和设施后续利用空间和利用方案,抓住“亚运会”机遇,加强国际传播和交流,积极开展会展项目与赛事活动的招引工作,让亚运场馆承接更多国际国内顶级会议会展和体育赛事,通过文化体育、会议会展、体育赛事、演艺等活动,推动会展与体育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发挥场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围绕体育赛事服务、体育装备生产、数字体育应用等领域,引进和培育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体育展览会或者高端体育论坛会议,推进体育赛事产业链向赛事装备、赛事策划、赛事推广等方向延伸,促进萧山区体育产业集群发展;依托萧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服务中心、瓜沥文体中心等设施,举办各类体育设备类、体育消费类展览和文化体育活动,拓展休闲体育、赛事、商务等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会展产业集群。依托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亚运场馆及周边会议型酒店,发挥钱江世纪城体育、会展等特色产业集聚优势,积极举办大型文化演艺、体育赛事、国际会议等活动,构建集赛事、演艺、旅游、商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会展产业集群,推进体育赛事、会议会展、休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四)抓队伍建设,组建体育领域人才新队伍加强体育赛事运营管理人才引育。当前,我区体育赛事运营管理人才缺乏,亟需从体育院校或国内其他城市引进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体育赛事运营管理企业,使赛事运营管理达到国际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发挥萧山籍明星运动员的作用。鼓励退役专业运动员回乡支持体育事业,设立青少年训练基地,培养后备人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发展青少年体育。选定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作为突破口,设立省级乃至国家级青训基地。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支持青少年参与体育的良好局面。依托萧山区少年儿童体育运动学校,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少体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能型运动员;强化青少年赛事体系建设,围绕武术、足球、田径、棒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开展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以赛带训、以赛促训,加强体育竞技人才的赛事参与;强化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竞技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引进培育优秀体育训练人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以及资深教练员进入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的渠道,强化体育教师、教练员技能培训。依托湘湖水上运动中心、瓜沥棒球公园等体育项目优势,加强与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拓展体育培训业态,培育体育培训领域龙头企业,推动萧山区体育培训业健康发展;鼓励体育培训组织积极参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校园赛事组织等工作,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积极引导体育培训业的普惠性。



作者:  编辑:杜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