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正文

关于放大亚运势能、提升城市能级的掣肘因素与行动路径思考

更新时间:2023-12-29 16:20:21    内容来源:   

随着亚运会的圆满闭幕,我区已经进入“后亚运时代”,能否发挥好亚运效应,借势登高、蓄势跨越,关系到萧山能否在未来竞争中拼出首位度。区发改局立足本职、提前谋划,综合考虑亚运会对全区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系统分析当前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四区两基地”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品牌打造、经济发展、设施完善、城市治理等各项工作,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谱写“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新篇章。

一、立足五大积极变化,夯实良好开局基础

1.从“单向高地”向“双向门户”提升,走出开放发展国际范。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由传统的对外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进出口双向协同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升温的创新格局,率先走出开放发展的国际范。

2.从“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提升,蹚出产业升级跨越路。坚持平台改革、要素保障、数实融合,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从传统县域经济快步跑向结构不断优化的都市经济。

3.从“场馆建设”向“综合开发”提升,创出城市建设新模式。以亚运场馆为支点,加快补齐周边区域公共配套设施,探索以SOD(Spor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推动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4.从“点式窗口”向“集成枢纽”提升,跑出交通先行加速度。积极推动空港、轨道、快速路网串联互通,持续放大综合立体交通效应,加快打造国际性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5.从“康体运动”向“体育经济”提升,下出体育强区先手棋。以省体育示范区为抓手,坚持群众体育、竞技赛事齐头并进,2022年成功创建为首批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

二、挖掘五大发展问题,聚焦掣肘破题开路

1.锚定国际化发展,经济开放程度尚需提升。从国际要素吸引力来看,2023年上半年我区有59家企业上榜杭州市总部企业名单,尽管数量居全市第二,但与第一名滨江区(97家)还有较大差距。从整体竞争力来看,我区总部企业中仅有11家企业进入星级名单(五星企业1家、四星企业2家、三星企业8家),且以本土制造业企业为主,还需加强招引,争取更多科技研发、金融、咨询机构等现代服务业、跨国企业总部落户萧山。从经济集群发展来看,钱江世纪城总部密度还不够高,税收亿元楼数量(12栋)与钱江新城(26栋)和广州珠江新城(63栋)相比还有差距。

图片2.png

2.坚持品牌化发展,新型城市名片亟待打造。我区一直以来拥有民营经济和制造业“金名片”,但在“后亚运时代”,还需放大亚运综合效应,打响赛会之城“新名片”。目前,我区对国际赛事和会展项目的吸引力不足,仅承办亚洲克柔术锦标赛&世界克柔术大奖赛(WSP)这一项世界级赛事。2019年在杭州举办的38场ICCA国际会议中,只有3场落户萧山。受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受限,自2020年以来我区会展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2022年共举办会展2016场,相比2019年峰值下降80.77%。

图片3.png

3.深入专业化发展,体育产业动能尚待激活。2006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选开展以来,我区仅有乐刻、孚德2家企业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项目尚为空白。对比拥有“中国球拍之乡”“中国赛艇之乡”称号的富阳区,我区体育产业还需找准优势领域发力,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链。对比广州亚运会主战场番禺区,我区在体育赛事组织策划、体育俱乐部、体育传媒、体育金融等领域企业数量还有一定差距,体育专业机构有待进一步引培。

4.推进现代化发展,城市品质建设仍需加强。自2016年杭州率先在全国提出“社区建设国际化”理念,截至2022年底已先后成功打造84个国际化社区示范点,而我区仅城厢街道休博园社区等6个社区入选,数量居全市第7。教育方面,2020年杭州共有72所学校(幼儿园)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我区8所入选,占比约11.11%;2021年,杭州共有81所学校(幼儿园)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我区11所入选,占比约13.58%;2022年,杭州共有92所学校(幼儿园)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我区8所入选,占比约8.7%,整体来看,我区新增浙江省现代化学校速度放缓,占比下降。医疗方面,杭州共有46家三甲医院,我区仅有浙大二院博奥院区、萧山区中医院(三甲中医院)、省妇保钱江院区3家。

5.紧抓数字化发展,城市智治程度有待优化。我区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200万的大区,人员流动性大、集聚程度高、治理难度大。在2022年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考核中,我区位列第8,落后于滨江区、余杭区和西湖区,且相比2021年排名下降3名。在2022年度浙江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综合考核中,我区居全省第9、全市第3,余杭区和拱墅区居全市前两名。总体来说,我区城市治理水平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下一步还需乘势推进亚运数智场景的转化应用,推动城市智慧治理工作强中更强。

三、锚定六大行动,打响“四区两基地”

“后亚运时代”,要坚持“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要求,抓住重大事件带来的重大变量,大规模激活相关要素,锚定特色方向,强化行动落实,推动“四区两基地”标志性成果呈现,打造更知名的城市品牌、更繁荣的城市经济、更现代的城市设施、更智慧的城市治理,让城市能级迅速迈上新台阶,进一步提升在杭州的首位度,持续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

1.先行建设全球专业服务商集聚区。一是制定“全球服务商引进计划”。以钱江世纪城内的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为主体,重点引进会展、法律、金融投资、管理咨询等排名前列的营利性服务机构。以临空经济示范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重点引进检验检测、商贸物流、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生产性服务机构。以湘湖未来产业社区、三江创智新城为主体,重点引进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机构。加快三大区块专业服务机构引进集聚,力争3年累计新招引全球服务商超过50家。二是实施“本土企业出海计划”。以“老”带“新”培育跨国企业,围绕萧山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摸排广科安德、座头鲸科技等一批高科技领域独角兽企业,组织万向、恒逸等本土跨国大企业与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交流,促进更多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举办组团出海活动,借亚运之势,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进一步打响“XIAO往全球”品牌,持续推进“十百千”行动,组织重点培育企业参与出海活动。建设跨国经营服务平台,依托浙江省“一带一路”服务平台,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萧商协会等,为我区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提供全球化发展咨询和评估等服务。三是开展“重点载体建设计划”。打造专业服务商楼宇平台,以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湘湖未来产业社区为重点区域,梳理其存量楼宇和增量创新用地资源,先行谋划,建设国际财会中心、全球工业设计中心、世界文娱社区等专业性、特色型集聚载体,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生态。建立配套服务机制,打造“一门多窗”服务平台,在钱江世纪城等主要平台内设立服务窗口,为国际服务商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提供全过程服务,常态化帮助专业服务机构了解各类产业政策,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政策支持。

2.率先建设国际赛会之城核心区。一是设置一套品牌体系。设计一个形象总品牌,依托萧山城市品牌logo,结合亚运势头,融入“勇立潮头、奔竞不息”的萧山精神,设计推出城市赛会品牌形象标志和宣传标语。塑造一个赛会运营分品牌,组建区赛会运营中心,统筹指导全市重大体育赛事,加强专业指导服务和监督,出台赛事标准化指南。推出一批赛事活动子品牌,构建“认定—评估—扶持”一体化体育赛事管理体系和会展品牌管理体系,鼓励各类本土系列赛事和会展开展品牌认定。二是举办一批多样化赛会。聚焦引培一批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和发展“戴村山地马拉松”“湘湖马拉松”等本土品牌系列赛事,争取获得铜牌马拉松赛事举办权。积极对接国际羽联等组织机构,争取职业羽毛球赛、篮球三大杯、全国乒乓球联赛、斯诺克等高能级赛事落地萧山。重点引培一批会展品牌,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钱塘江论坛、万物生长大会等本土展会规模和影响力。围绕自贸区萧山片区及“中国视谷”等建设,谋划临空经济会展、视觉智能产业会展等项目。三是开展一系列高影响力活动。强化政府为主体主导办赛,持续举办“湘湖杯”业余足球超级联赛、戴村国际山地越野赛、湘湖马拉松等本土品牌赛事,全面提升萧山体育赛事发展能级。引导第三方体育机构为主体参赛办赛,推进体育赛事“管办分离”,积极吸引赛事执行机构、体育经纪公司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入驻,发挥体育机构招引赛事作用。鼓励群众体育社团为主体参赛办赛,引导区乒乓球协会、围棋协会等民间体育组织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举办更多彰显本土品牌特色的体育赛事。

3.加快建设国际化社区先行区。一是探索建设多元化国际社区。建设产业服务型国际化社区试点,以钱江世纪城滨河数字产业园等国际产业园区周边社区为试点,以“社企共建”机制为导向,引导社区和企业共建“创业家园”,搭建国际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商旅生态型国际化社区试点,选择印力汇德隆、Costco等国际高端商务商业中心,以及湘湖等知名景区周边作为试点,建设商业文化设施,策划国际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打造商业生态型国际化社区。建设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试点,选择杭州威雅实验学校、湘湖未来学校等国际学校作为试点,以“校社合作”机制为引导,鼓励社区街道与学校成立国际人才服务基地、国际公益组织等。二是配套建设涉外服务集成站。在社区政务服务方面,将国际居民纳入网格,定期走访交流并提供《便民服务卡》。引导社区与周边派出所共建“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提供临时居住登记、签证咨询、涉外安全防范和医疗求助等“一站式”事务服务。在社区设施服务方面,建设国际诊所、国际友人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生活服务指导和双语咨询发布等。在社区休闲服务方面,充分利用社区配套用房等公共空间,建设和改造一批社区运动场馆、休闲绿道、文化交流广场等具备国际化特征的社区公共空间。三是完善国际化社区治理体系。构建自主民主治理模式,建立“多元协商、民主共治”的国际化社区形态,引导外籍人士积极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听取吸收外籍居民关于国际化社区建设和改善外籍居民便利生活的意见,加强国际居民与本土居民的深层互动,构建社区协商共治机制。搭建社区交流互动平台,举办社区国际运动会、社区文化艺术沙龙、社区美食交流、双语交流角等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国际居民参与感、融入感。

4.推广建设亚运数智场景应用样板区。一是打造公共安全智治样板。持续提升区智治中心管理水平,深化以“红领通”基层智治应用为代表的数字化系统在全域的应用集成、业务集成和数据集成,加快接入各部门的相关数据端口和各镇街的基层自治平台。迭代升级亚运数智安保平台,推动亚运AR数智安保平台实现赛后常态化运作,将“安保圈”从环赛区扩大到全域,集成开展多点指挥、热点预警预测、信息调取传递、安保全域管控等工作。试点推广亚运村智治平台,依托“云上亚运村”等智慧指挥和治理平台的先行探索,将高点AI鹰眼全景式巡查等先进智慧技术应用到社区管理中。二是打造城市公共服务智慧样板。深化推广会展酒店智慧监管平台,赛后持续利用“数字亚运阳光酒店智慧监管平台”,深化监管应用场景,建立全区会展酒店监管库,将有能力承办重要会展活动的酒店纳入监管范畴,破解日常监管难题。试点推广亚运村社区管理模式,全域推广亚运村数字管理服务,建设数智管理工具和云端生活社区,建立多层级、多形式的邻里服务与交往空间。三是打造绿色无废城区样板。建立绿色智慧环保平台,迭代升级“智慧环保一张图”,获取各类污染源及环境监测等实时数据和统计数据信息。深化无废应用场景,以杭州奥体中心等“无废亚运细胞”示范点为蓝本,延续“无废亚运”应用场景,投入运营“无废社区”“无废会展”“无废场馆”等应用场景,全程管控和监测分析各类场景产生的固废,探索建立“无废指数”,为实现全域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持。

5.提升建设百亿级体育产业基地。一是深化体育设施用品制造端高质量发展。在体育服装制品方面,依托萧山本土体育制造业基础优势,围绕户外运动服装制品产业,推动纺织服装向“设计+研发+生产+贸易+物流”转型,全面提升萧山户外服装产业的制造能力、服务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打造成为运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在体育设施方面,依托海城体育在塑胶跑道的制造基础,加快TPV、NPE橡胶颗粒等产品研发制造和智能体育设施的开发建设。在体育装备方面,引导企业加快智能穿戴、智能骑行装备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迭代升级,打造智能体育装备产业基地。二是加快体育活动运营衍生端高水平发展。在体育赛事策划方面,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组织策划专业机构,依托湘湖及南部山区生态资源,发展马拉松、郊野骑行等户外体育运动品牌赛事以及游泳、棒垒球等竞技体育赛事。在体育赛事运营方面,加快推动竞技体育市场化,鼓励发展赛事赞助、赛事广告、门票销售、赛事版权等赛事经济。在体育健身培训方面,依托乐刻等企业,提升培育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体育健身组织。三是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新链条端高起点发展。加快体育动漫发展,加强博米(杭州)动漫设计等本地企业与滨江等地的动漫公司合作,强化体育与动漫混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体育动漫创作。培育体育网游产业生态,以电竞双创中心为载体,鼓励企业开发体育运动类游戏,并举办春日电竞游园会、电竞嘉年华等活动。推动体育文学兴盛,依托中国美院书法学院落地湘湖契机,鼓励企业在数字内容、文化创作出版等方面融入体育故事和精神,加快体育文学兴盛发展。推动体育文化衍生品发展,放大孚德体育等重点企业效应,推动更多本土企业加入体育赛事周边产品授权设计、生产和全渠道销售环节,加快体育文化IP运营。

6.协同建设长三角体育医疗服务基地。一是建设专业化体育医疗机构。打造长三角体育医疗联合体,重点与上海体育学院等展开合作,通过制定体育医疗发展规划、建立医疗联合体、制定统一医疗档案等方式,打造优势互补的体育医学中心城市群。建立体育医疗专业医院,整合全区现有的运动健身、医疗及健康管理等不同领域的资源,设立涵盖健康管理、运动防护、运伤诊治、运动康复、训练指导等领域综合专业医院。推动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建设,依托浙江国家医疗医学中心等高能级医院,完善运动康复板块,提升运动医学门诊服务能级,争取开设专业运动医学中心。二是打造运动医疗生态康养基地。建设高能级康养中心,充分利用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区位和生态优势,依托湘湖颐养中心,打造集康复保健、生态旅游、赛事训练、运动拓展、科研宣教于一体的医养结合型基地。开展运动康养活动,依托湘湖郊野体育公园,定期组织开展瑜伽、骑行、山地越野、网球等运动休闲活动和太极、道家食疗、中药养生等康养项目。完善康养生活设施,建设室外太极广场、中医疗养馆等健身医养场地,建设康养驿站和森林智慧康养步道。三是提升全区运动医疗服务水平。搭建运动医疗技术研发平台,联合浙大二院总部、浙江国家医疗医学中心等成立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协会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定期举办康复大会等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加速助力体育医疗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体育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对接上海等地的医学人才资源,加快招引体育医疗领域高水平人才。鼓励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萧山医院等联合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补齐复合型人才缺口。深化体育医疗资源惠民共享,推动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合作,向市民开放体能测试、体检筛查、运动干预、运动康复等功能,推动“体医融合”落地实施。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