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亚运在萧山 > 亚运动态 > 正文

近到抬头就能看!他却错过了那个绚烂之夜的每次“高潮”

更新时间:2023-09-27 16:00:09    内容来源:萧山网   

那股热意尚未退却,又一次,黄一鸣打开了手机里的短视频——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数次,他在重温关于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的节目表演,看着屏幕里的画面,他有时会回忆,企图将画面里的一举一动与那晚流过自己耳朵的声音匹配起来。

是的。他有过一段令人艳羡的经历。在世人为那融合了科技与艺术之美的盛会所震撼,所惊艳的夜晚。非常幸运地,他抵达了现场,以一名医疗观察员的身份。

似乎也有些“遗憾”的是,偌大的表演空间,都不是他视线聚焦的区域——医疗观察员团队需要在“潮起亚细亚”的每一朵“浪花”外,紧紧守护着看台席上的观众,防止任何人发生突发情况。

图片

黄一鸣错过了每个高潮瞬间。

但他并没有太在意,只是想着——“希望所有人平安。”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01

“团队一共有九个人,各自有固定的区域,我是负责技术组,还有一些同事是负责记者组。”

医疗观察员并不是件“轻松差”,团队每两个人,身上就肩负着四五百人的健康观察任务。他们不能错过观众每一分每一秒可能出现的变化,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他们就必须立即对患者进行处置或转移。

他知道,这种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但即使数字渺小,风险因子始终隐于空气,他不敢放松警惕,从入场起,他的心就一直砰砰跳动,始终无法平静。

上次有这样的感受,似乎还要追溯到二十多天前。8月31日,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到通知,要在院内挑选医务工作者去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做医疗观察员。确切地说,这是一个紧急通知,时间紧迫,仅一天的时间,院内就要上报名单,同时采集信息。

黄一鸣就在这个名单内。得知这一消息,兴奋与喜悦的情绪率先占据大脑,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巨大的压力与责任。

“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去做医疗保障,心里确实觉得责任重大。”他们并不是无经验的“新兵”——九人都有过大型医疗保障经验,但像亚运会这样的世界舞台,谁都是第一次。

为了这一天,他们反复进行了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配合救护车,针对不同的情况,怎么个处置方法,怎么个运输流线,都推敲了好几遍,让每一环节都能烂熟于心,确保当天遇到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反应。”

02

9月23日下午两点,黄一鸣一行来到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此时,距离开幕时间还有六小时。

图片

即使还没有观众入场,这朵盛绽的“大莲花”里已开始忙碌。医疗观察员穿上了带着“medical”字样的白色外套——这样醒目些,观众都能看到。拎起药包和急救包,他和同事直奔着应急流线上的医疗点、电梯、医务室等点位去,包括掏出手机,最后核验了一遍联系人和电话……

万无一失。这是他们给自己定下的标准,不能留下任何隐患。

晚上七点,夜色已覆盖天空,所有人都在等待一小时后的开幕式。也正是在此时,黄一鸣负责的技术官员区块观众陆续入场,他回忆,“那时候场上暖场节目已经开始了,但我们根本没法分出心思在节目上,都在忙着提醒在楼梯上的观众注意安全,指引他们落座。”

直到如潮的欢呼涌入耳朵,黄一鸣才意识到,“开幕式开始了。”

偶尔会有灯光的残影照射在他的侧脸。那刻,他知道,只要一抬眼,就能望见那些绚烂瞬间,但工作让他无法做出其他动作,只是将视线聚焦在身边的四五百人身上,缓缓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意外。

尤其是在迭起的高潮里,他不敢分神,“别人盯着节目,我们盯着他们的脸,生怕有‘痛苦面具’出现,特别是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作为医生,在解释时,他会习惯性地带上些专业术语,告诉记者可能会出现的各类疾病,最后总结,“就是通过表情、肢体语言这些细节来确定他有没有发生紧急情况。”

好在,一切都没发生。十点,开幕式圆满结束,黄一鸣长长吐出一口气,心跳渐渐平缓,这时,他才有了心思琢磨怎么纪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抓紧在最后一刻,成功“打卡”留念。

“虽然有些场景完全看到,但能够来到大莲花,参加开幕式,已经很开心了。”现在回望那“漫长”的十小时,黄一鸣说,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心”,“算是医生的职业病吧,大家身体健康,我们就莫名有种欣慰。”

开赛后,黄一鸣一直在萧山体育中心体育馆忙碌。

他也希望这种“安心”感能一直延续下去——作为一名杭州亚运会医疗保障人员,只要观众平安,他们也就心安。


作者:记者 林青颖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