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亚运在萧山 > 亚运聚焦 > 正文

以视觉艺术传递亚运精神

更新时间:2023-06-16 11:03:52    内容来源:金华日报    

动态的体育精神与静态的视觉艺术,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金华作为亚运会协办城市,也处处洋溢着热情友好的亚运氛围。6月14日,在市城市展示馆,两场围绕亚运的艺术盛宴给市民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迎亚运·艺起向未来”2023金华市青年视觉艺术展集结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四大艺术门类的130件作品,创作者均是入选金华市“百名青年文艺英才培训计划”的艺术家。百人百米书画长卷创作活动同时举行,百名书画艺术家、爱好者共同创作书画长卷,泼墨挥毫,共迎亚运。

这些艺术作品究竟如何传递亚运精神?且随记者来看看其中的门道。

创新表达的包容精神

“这是悬空的吗?太神奇了吧!”在视觉艺术展上,一组悬空的十二生肖木雕火“出圈”,吸引不少人围着观看、摆弄。这组木雕不仅造型萌趣可爱,像磁悬浮一样悬空于底座的设计更是让人惊叹。轻轻触碰,底座上方的木雕作品就能长时间旋转、摇摆。

廖江泺是这组作品的创作者,他说,结合创新技术,传统的木雕艺术品就有了新亮点,更能赢得年轻人青睐,也有利于木雕技艺的传承。“现在的青年艺术家很有想法,给传统工艺带来创新性发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黄小明在现场为作品点赞。

王雷的作品《文化中国》也被参观者称赞“想法独到”。王雷是浙师大设计与创意学院学科学术中心主任、双龙学者特聘教授,他将两本旧《辞海》经过裁切、搓线、编织等20多道工序,制作成一件中式上衣。在对书页的结构重组中,他以特殊形式钩织了饱含历史人文意味的着装。

陶瓷也有新玩法,婺州窑传承人董志存的新作品“花器”,以陶瓷作为素材,采用3D打印技术成型。“传统手工艺也可以拥抱科技,为发展作出新尝试。”董志存说,“用心交融,互相包容”的亚运精神在艺术领域也是一脉相承的,亚运会的举办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不少创新表达的机会,互相包容的艺术手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小巷诗人的乐观精神

好的照片会讲故事,永康摄影师刘斌的摄影作品则会吟诗,吟唱关于生活的诗。

在一幅幅动态的体育赛事照片中,刘斌的作品乍一看并不起眼。一组20幅,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肖像照。每张肖像照配有几句文字:

“他要去当兵了/那天下着大雨/我们去城里拍照/照片送彼此/这事就算定了/一等就是七年/看中了就不再挑了”

“我不能/看着孙女长大/我只能/听着孙女长大/听久了/也就看到了/就像闻久的花”

“板栗多了/那就慢慢剥/时光长/不急”

……

这些读起来颇有诗意的文字,出自住在一条小巷里的老百姓。刘斌曾带着相机在小巷里与居民们攀谈,听他们闲聊。“随着城市发展,小巷就隐匿在高楼大厦中。他们是小巷的留守者,也是生活的诗人。”刘斌说,小巷里居民的生活极富烟火气,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在他们平淡的碎碎念中,有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深情克制的诗意,透着希望和期盼,让人心生暖意。这一点与亚运会上的参赛选手很像,一样向阳而生,为希望而拼搏。

人人参与的团结精神

视觉艺术展上,一人一件作品,而在百人百米书画长卷创作中,百人共同创作一件作品,作品的主题便是“迎亚运”。创作者们来自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浙江师范大学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长卷上,青年画家王维明的墨汁还未干透,张仁海已调好色彩,接续铺上苍山的青色。山脚下,溪水、小径、房屋正在另一位画家的笔下逐渐成形。末了,金华老艺术家应青提笔在左上角写下:金华山色。

“你们事先商量好要画什么吗?”记者很好奇。“并没有,这也许就是一种默契吧,你一笔我一笔,以波澜壮阔的金华山水喜迎亚运嘛。”张仁海笑着说。

这样的默契不只存在金华籍画家中,省内各地的小学美术老师也参与到此次长卷创作中。来自温州一小学的王老师说,他们最近刚好在浙师大参加学科培训,也想趁此机会借画笔来展示迎接亚运的喜庆氛围。

刚满18岁的雷啸毅举着相机到处拍摄。他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是此次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金华地区的志愿者。“我被分在赛事宣传组,负责拍照记录赛场内外的精彩瞬间。”雷啸毅说,能在这次亚运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好一名志愿者,很有意义。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共同创作,这幅集书法、国画、水粉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长卷创作完成。市文联工作人员介绍,这幅长卷写满了对亚运、宾客和家乡的无限欢迎和热爱,之后会选择合适的场馆进行展示。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