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印象之美在绿水青山间 也在文明细微处 文明让德清更具张力
更新时间:2023-04-07 17:12:52 内容来源:德清新闻网
斑马线旁,车辆礼让行人;乘坐公交,市民排队上车、低语交谈;遇到困难,轻松找到志愿者……城市有温度、生活有温情、市民有温暖。行走在德清,不时映入眼帘的举动,总让人会心一笑。
文明进步聚于点滴善意
清晨6:00,老德清大火烧早餐店开门营业,看到店门前清清爽爽,老板朱小华赶紧给在旁歇力的环卫工人一袋热乎的早点。
“这边是我们美丽的钟楼,杰伦有来这儿打卡哦!”中午12:00,阳光明媚,庾村广场游人如织,大学生志愿者刘一含面带微笑,热情洋溢地介绍。
“帮帮忙,让一让!”凌晨2:00,出租车司机谢康一路疾驰,将突发心脏病的市民安全送往医院,为抢救赢得时间。
时钟转动的24小时,温暖时时发生。每一个群体都在发光发热,他们成为社会滚滚向前的推动力量,一步一个台阶地登高处、补缺口,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他人。
从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陆松芳开始,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潘美儿,再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章宬,近些年,在德清这片约等于全国面积万分之一、人口仅65万的土地上,涌现出1个“时代楷模”群体、2位全国道德模范、3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7位浙江省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德清出现聚变效应。
文明进步始于习惯养成
走进钟管镇沈家墩村,户户窗明几净,花草迎风招展,令人心旷神怡。“从前可不是这番模样。”从沈家墩村党支部副书记梅豪炜口中得知,为了治好房前屋后乱堆放这一顽疾,村里曾先后多次开展房前屋后堆放物大整治,对全村杂物柴草实行集中收集堆放,统一收购统一保管,从源头上根治这一顽疾。“一来二去,村民都在院子里种起花来,比谁的院子更美!”梅豪炜笑着说。
“现在过马路,车子看到我,老远就停下来了。”说起文明交通,刘民亮赞不绝口。中兴路与永安街交叉口是武康街道车流量最大的路口之一,但凡有行人左顾右盼意欲过马路,来往的机动车就会停车礼让,行人加快脚步,时不时朝着司机竖起大拇指。
践行文明,德清无年龄之分,无地域之别。“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一颗种子般深深植入德清市民心间。
文明进步成于严厉整改
把文明融入百姓生活。从小处着眼,往细处入手,向实处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全面提质提档、农贸市场改造、交通秩序整治,借着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一股“东风”,一件件顺乎民意的实事好事,得到了高效率、高质量推进。
查短板、列举措、高标准、严落实,德清把文明细化到一项项整治中。连日来,县市场监管部门全局动员,开展全域商品交易市场秩序攻坚提升整治;德清交警推进“城警一体化”治理模式,联合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城区静态停车秩序整治专项行动;洛舍镇开展“‘迎亚运创典范’城市‘净’赛活动”,对城市客厅和城市家具制定管护标准和服务规范……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让曾经的“堵点痛点”成了“幸福支点”。
文明其表,制度其里。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治理的结果。实现从“人人独善其身”到“人人相善其群”的递进,一定的外部约束,是不可或缺的。若要文明交通蔚然成风,真正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严厉措施、严格执法是基础,市民自身素质的提升才是根本。
点点滴滴、丝丝缕缕,汇聚起来,灌溉的是文明之田,照亮的是锦绣河山。在德清,新时代文明实践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的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