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偏爱之地 到义桥享受诗意生活
更新时间:2022-09-13 13:40:00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三江汇流之地,渔浦文化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有机组成部分——义桥,这里不仅有令人如痴如醉的风景,也有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市井里的热闹繁华与山林间的清静悠闲完美交织,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400多位文人墨客曾为义桥渔浦留下了近千首诗词歌赋。特别是那句著名的“渔浦江山天下稀”——出自陆游的《渔浦》,写尽了古时义桥山水叠翠的秀美风光,也道尽了诗人对渔浦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偷得浮生半日闲,循着文人墨客的足迹,到这个古镇访古采风,逛逛古朴的老街,看看古村的遗址,赏赏渔浦的日落,吹吹三江的晚风,享受如诗如画的慢生活,抑或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
义桥老街,从繁华走向诗意
每一个古镇都有一条老街,每一条老街也总有一段故事。义桥老街的故事从明代就已经开始了。
地处浦阳江东岸的义桥老街,其实是依江边的西江塘堤,基本上为一条由北向南的直街,分为上埠和下埠,中间还有一条横街,是由外江通往里河的主要道路。
曾经的老街,是“过塘行”的集中地。沿街是一溜儿摆开的南北百杂:被褥衣裤、草席凉鞋、渔具渔网、锅碗瓢盆、针头线脑,还有剃头的、卖药的、拔牙的、卜易的、补鞋的、修锁的……全盛时期有商铺300多家,百姓所需应有尽有。来往的人们把货物从浦阳江搬到老街上,再用扁担挑到老街另一头,放进里河的船上,里河连着杭甬运河,送出去一波波货物,带来了人流与繁华。
对应着不同的货物,老街上诞生了很多名字独特的弄堂,比如,鸡鹅市弄,是专门运输鸡鹅鸭禽类的弄堂;马弄,是专门运输马的弄堂。这些名字大多沿用到了现在。
老街北端有一条拖竹弄,顾名思义,以前这里主要是拖毛竹的。这拖竹弄的13号里,还藏着一段红色历史。这里曾为通惠钱庄,是中共义桥支部开展地下工作的据点,陶履祥、韩葆民、韩志健(葆春)等中共早期党员都在这里活动过。被华东军区颁发000001号烈士证的烈士韩志健,就是在这里加入中共组织,走上革命道路的。
如今的义桥老街,没有了往昔的人声鼎沸,宁静之上,繁华未满,多的只是一份诗意的恬淡。
经过修缮和改造的老街有了一个新名字——印象老街。漫步老街,在弄堂里穿行,看里河之水静静流淌,仿佛老去的时光像画卷一般缓缓铺展开来,让人遐想万千。
里河之畔,一排古朴的黑白建筑勾画出江南古镇的韵味。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坐落于此,今年8月刚刚开馆亮相。馆内展示着钱塘江沿线和浙东唐诗之路沿线从古到今众多的诗词作品文献、古籍、字画等,系统展现了义桥诗词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精华所在。通过声、光、电的呈现,你可以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魅力,或许还会激发你的创作灵感,诗兴大发。
如果逛累了,馆内二楼设有休闲区,可在这里闲坐小憩,或下棋对弈,或品茗畅谈,放飞心情。另外,馆内也会不定期举办社区活动或诗词交流会,如若巧遇,也不妨感受一下现场氛围。
横塘牛埭,水运史的活化石
义桥湘东村横筑塘自然村,是一个历史古村落,湖水荡漾,大树成荫,风光怡人。逛完了老街,观日落的时间尚早,不妨顺道来这里走一走。
村内东西走向的横筑塘上,有一处古水利交通遗址——横筑塘埭遗址,看上去不过是几块长石板、一个河埠头,但却是有名。这是一个古代港运埠头,史称“南津牛埭”,当地人叫“南塘埠头”。
据《杭州古港史》等史料记载,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杭州修建了西陵、柳浦、南津、北津等四座牛埭,以适应当时水运业的发展。
牛埭,村里人又叫拖船坝,即是设在河道中保持水位的拦河坝,类似于现在的码头或水运中转站。因为当时江河相连,洪汛期间,江水倒灌入河,会将泥沙和海水也带进河内,造成河水污染;而一旦江浅水退,则河内也将干旱,所以在横筑塘兴修堰坝,船过堰坝用牛拉,因此史称“牛埭”。牛埭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杭州古港通航技术的一大进步。
如今,“南津牛埭”只存北坡,由石板斜插河道建成,宽2.2米,坡度有60度左右,整体保存还比较完好。它可以说是古代水运史的活化石,也是迄今浙江省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交通设施之一,见证着萧山古代的水利史风貌。
古湘湖八景之一的“横塘棹歌”,地点就在横筑塘埭遗址一带。此地曾商贸发达,棹歌声声,加上两岸诱人的田园风光,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历代有不少名人到过这里,据载就有贺知章、温庭筠、来鸿缙、林则徐等人,人们坐船由此进入绍兴。
还有许多文人留下诗词,如清代诗人来鸿缙写有《舟过横筑塘》:“扁舟一棹趁湘波,傍岸间行任著靴。荒坝拖船争踞埠,渔家晒网恰临河。土翻高垄耕黄犊,水涨横塘泛白鹅。十里村墟斜照外,红墙古寺锁烟萝。”诗歌写得清丽洒脱,对横筑塘的牛埭古埠和村庄风光也描写得十分逼真动人。
目前,横筑塘埭遗址已被市园林局确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在遗址附近还设有义桥水利陈列室,可了解义桥水利事业的发展历史。
渔浦诗意林,到此岂可无诗
一轮落日,一抹晚霞,一叶扁舟,一江清流,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写意画。傍晚时分,抵达渔浦诗意林,站在三江口岸边,可以感受到渔浦的气象万千。“渔浦夕照”为萧山八景之一。渔浦风光在相当一段时期名噪天下。
渔浦,今义桥民丰村至山后村一带。据史料载,在两汉时期,渔浦已初步形成,东晋文学家顾夷撰《吴郡记》记载:“富春东三十里有渔浦。”这是史书对渔浦最早的记载。
渔浦曾是萧山三大集镇之一,是商贸、征盐、课税的主要关口。渔浦渡作为一个古代水利枢纽,曾是繁华的商贸集市,也是一个古代军事要塞,更是一个古代风景名胜区。在《万历萧山县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渔浦为县内三镇之一,在浦阳江北岸,古为重要渡口,东西来往之要津。宋代设渔浦寨,并驻兵防守。”
古往今来,但凡是成为渡口之地,往往都是颇有诗意的。这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许多诗人曾在此驻足。像南北朝的谢灵运、沈约、江淹;唐宋的孟浩然、王维、陆游等名家,都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陆游《绝句二首》:“桐庐处处是新诗,渔浦江山天下稀。”清代诗人王雾楼《渔浦观落日》:“钱塘看潮涌,渔浦观落日;浙江两奇景,亘古称双绝。”这两首可以说是唱诵渔浦诗歌的代表作。
千百年来,潮涨汐落,舟来楫往,渔浦迎来送往了无数军旅官民、农工商贾、文人墨客、旅人游子,见证和经历了沧桑巨变,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义桥镇大力挖掘渔浦文化,建造渔浦诗词公园,出版《渔浦诗词》《渔浦新韵》等诗集,在城镇建设中不断植入渔浦文化。特别是精心打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渔浦诗意林公园,园内放置有四条诗路长卷图,建有“诗源石”“别友津”“诗意亭”等景观,竖立了贺知章、苏轼、陆游等诗人雕像,摆放有50余块“诗词石”,营造了浓浓的诗词文化氛围。时有当代诗人论坛、诗人采风等活动在此举办,诗人们汇聚于此,有感而发,弘扬渔浦文化,渔浦又日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义桥的地域文化标志。
如今,风光秀美的渔浦诗意林公园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还是垂钓爱好者的乐园,更是周末露营的一方乐土。这里充满着慢生活的气息。在江风的一呼一吸之间,自由感受着水波、落日、晚风的味道,任思绪飞扬,感受生活的宁静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