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农特产品看义桥 > 媒体聚焦 > 正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

更新时间:2021-10-30 16:40:00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   

“好久没看到手工割稻了!让我试试!”10月29日,义桥镇割稻大比武活动在丁家庄村举行。丰收的季节,勾起不少人浓浓的乡土情,全村老小都赶过来看热闹。

这边,大片的金色稻田里,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美不胜收。那边,村居临水而建,田居相依,整洁有序,整个村庄宛如油画。 丁家庄村地处风景秀丽的浦阳江南岸,永兴河穿村而过,一江一河的滋养,让这个江南小村的土地特别肥沃,村内地势平坦,池塘众多散布村中,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山水格局,小村成为典型的鱼米之乡,种植水稻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

目前,丁家庄村已有水稻700多亩,全部成熟,已经到了收割期。随风吹过,成熟的稻穗都弯下了腰,仿佛在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参加这次割稻比赛的选手,来自义桥镇机关和各村社,都是田间高手。一共有31支参赛队伍,每支队伍5人。据丁家庄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活动旨在组织党员群众用传统的方式割稻,在忆苦思甜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更加坚定学党史、感恩党、跟党走的决心,助力“非粮化”整治工作。此外,通过下田头、干农活,体农情,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实践意识、节约意识和惠民服务意识,引导农户应播尽播、应种尽种,提高粮食种植效率和土地利用率。丁家庄属于皇天畈粮食功能区。说起皇天畈,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典故。皇天畈四周高、中间低,这里的农耕条件很艰苦,这里的老百姓经常用一句农谚打趣,“三个猛日头,车水抗旱起早忙;一个大阵头,黄泥大水拱水牛”,受灾后,人们埋怨皇天不公不保佑,皇天畈的名称因此由来。后来这里的人们开河道、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水利活动提高了排涝、灌溉能力,将这里变成良田。丁家庄村由戴家里、塘湾、里丁家庄、外丁家庄、桥头5个自然村组成,有村民1000多人。原先,村民大多务农,都是种植水稻。随着科技的发展,丁家庄村渐渐走上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目前,整个村已全部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同时大力发展机械化育秧、机械化耕地、机械化种植、机械化防治、机械化收割、机械化烘干等全程机械化设施建设。

水稻种植养育一方百姓,致富一方百姓。丁家庄村已唱响农业共同富裕的序曲。今年,位于丁家庄村的杭州丰收粮油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典型。如今,该合作社已经是萧山南片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丁家庄村积极参加永久性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完成早稻面积557.24亩,晚稻面积3092.57亩,小麦1482.2亩的种植目标。“预计单季晚稻亩产在735公斤左右,今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丁家庄村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目前合作社采用插秧机、无人机等机械化播种育秧方式用于耕作,切实提高了机插秧出苗整齐度和出苗率,从而让秧苗健壮,减少机插漏插率,为获取高产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发挥农机服务特色,挖掘农业生产增收潜力,合作社投入17万元购买了全套大米加工设备,销售自己的品牌大米,2018年共加工、销售大米30吨,产值30万元,获利15万元。

憧憬未来,丁家庄村还将开展美丽田园建设,对村庄内田地进行造景提升,开发农业特色研学、休闲、旅游项目。明年,该村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提升村建设,围绕农业创新高效、村强民富塘美的目标,着力做好美丽池塘、美丽田园、美丽庭院三大美丽文章,打造特色农旅融合示范村,努力实现丁家庄村的崭新蝶变。


作者:记者 郑丽华 通讯员 黄坚毅 摄影 徐国庆  编辑:顾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