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我心中的贺知章文化”征文大赛 > 大赛流程|入选作品 > 正文

贺知章文化与萧山精神类比

更新时间:2022-10-14 15:42:30    内容来源:   

苏轼在游览赤壁时,写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类文明,唯一能抗拒时间游走的,便是人性之光与文化精神。

萧山然地,背枕钱塘。滚滚江水东去,浪淘奔涌,与日月星辰亘古,也孕育出了“奔竞不息 勇立潮头”的萧然精神。然而,精神文化,依赖于人去传承与绵延。追寻古迹,星月交汇。历史的天空下,有一位人物,却与萧山这片土地,千丝万缕,密不可分,那便是贺知章。

如果说,奔竞不息是萧山人的气魄,那么,必定会有一段积聚力量、厚积薄发的时刻。作为浙江记录在史的第一位“高考”状元,当时的贺知章,可谓是真正的学霸:崇尚经史子集、满腹学识。36岁一举夺魁后,贺知章也被授予了博士。开始了长达50年的仕途。历经4朝,86岁退休。中间从未遭贬责,可以说这位典型的学霸人物,不仅双商在线,同时,也拥有足够多的政治智慧。

从贺知章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大江大河奔流而下,却懂得收放、迂回婉转。探看萧山的发展,同样如此。近看钱塘江滩涂发展史,萧山人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向潮水要地,像海涂要粮。这种刚直果敢的精神里,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生存的希冀与渴望:只有活下去,才能求富裕。这又多少与贺知章的仕途教条不谋而合:只有处庙堂之高,才能拥有实现政治抱负与理想的机会。否则,一切便是奢望与空谈。这并非是向现实的妥协,而且萧山精神的映照:坚忍不拔。

也正因如此,在读完《蜀道难》之后,贺知章才有机会发现了当时比自己小42岁的李白,称他为太白金星转世,史称:谪仙人,并一路提携李白。“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于李白的惊世才华的挖掘,贺知章是助力者。习大大曾强调: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然而,人才与机会,也是需要自己把握的。如同整片萧然热土,在每一次的历史变革中,总能顺应时局,牢牢抓住发展的契机,无论是G20,还是亚运会,亦或是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数智萧山精神,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萧山人,都能从实际出发,在奔竞不息的潮流中,谋求发展与新生。并用行动诠释了“我们都是追梦人”的生动内涵。

作为大唐盛世里的文人,除了有像李白这种“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不羁,其实也有这贺知章这种“金龟换酒”的直爽性情。钱财从来身外物,有舍便有得。萧山人贺知章,用的他品与行,影响着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洒脱,方能成就快乐。因此,即便在萧山的发展进程中,面对了再多的千沟万壑,即便是生活再艰难,我们也有各种精神信仰的支撑:不怕牺牲的围垦精神,吃苦耐劳的沙地精神,艰苦创业的盐民精神。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一直不忘脚踏实地。而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就是一点一滴的希望。这些希望里,有往圣先贤的足迹,也有对于故土的热恋。

余光中的《乡愁》,道出了多少游子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但少年不识愁滋味,或许当时因为年少,只想出门闯一闯——海空凭鱼跃。只有到了年老了,思乡越重,对于故乡的前尘往事几多回味,才发现它才是心上的净土。有多少人,曾为贺知章所写的《回乡偶书》潸然泪下,那是他86岁辞官,返回故乡萧山那一年所写——此刻乡音未改,但是两鬓已斑白。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功成名就的游子,应当常怀感恩之心,为自己的家乡作一份贡献。2017年,萧山召开了首届萧山人大会。之后,各镇街也纷纷设立了本土乡贤馆,就是希望能团结起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萧然人,一起畅叙乡情,共商共建美好家园。可以说,贺知章,给了我们一个回乡的理由,恋乡的寄托。

泰戈尔曾说:天空不曾留下我的足迹,但我已飞过。时代永远向前疾驰奋进,但譬如贺知章,譬如历史天空下的诸多萧山人,却依然用他们精神文化,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萧然儿女,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骄傲,我们都是萧山人!


作者:孙国军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