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面”贺知章
更新时间:2022-10-14 14:28:52 内容来源:
小时候,读《回乡偶书》,对作者贺知章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一方面,这首绝句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活脱脱塑造了一个久别回乡、操一口绍兴土话、慈祥落魄、天真豪爽的一个白胡子老头遭到小孩子戏弄的形象,太有意思了。另一方面,他与我父亲的身世有很多相像之处。父亲也是祖籍绍兴,十六岁到萧山工作,然后应征入伍南京。多年后再回萧山定居,结婚生子。我的家就坐落在临浦“山阴不管,会稽不收”的山阴直街上,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论,贺知章和我都是老乡。
年岁渐长,大学就读中文系,我对贺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地方上也对贺的一些古迹、史料和传说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北干山贺知章石像高高伫立,潇洒飘逸,仙风道骨。箩婆寺、箩婆桥、贺知章公园的保护兴建、贺知章小学的改名,都使其声名在萧山有了极大的提高。一个多面的贺知章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
诗人贺知章
贺知章被人熟知首先是因为他的诗歌,确切地说就是因为被选入小学课本的两首诗歌——《回乡偶书》和《咏柳》。1992年,在香港的一次唐诗十佳评选中,《回乡偶书》被评为唐诗第十佳。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正月初五,八十六岁告老还乡的贺知章,阔别家乡五十多年,归心似箭。二月下旬到达萧山,在南门江边看见一棵高大的柳树,他触景生情,写下回乡后的第一首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路行来,在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心情颇不平静,《回乡偶书》由此而作:“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言尽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一击,引出无穷感慨,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中。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极富生活情趣。
三十六岁时贺知章离开永兴(今萧山)去长安赶考,写过一首五律《晓发》:“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写了他从萧山来苏乡坐船出发,经官河或西城湖水道进入西陵驿全程约三十里水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有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又表达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尾联着重表达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回望故里坊宅全无踪影,亲友们也已经回去,怀乡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这次远行是去长安应举的话,那么五十年后写《回乡偶书》的意境正好与《晓发》相对应。
作为盛唐的重要诗人,他为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贺知章诗歌今存十九题二十首,以绝句见长,风格独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感情自然逼真,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
孝子贺知章
贺知章是出名的孝子,相传其母患病不能行走,他就用箩筐前担其母后担经书,挑行于乡间,乡邻们称他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他还专门用草书抄写《孝经》流传于世。在《董孝子黯复仇》一诗中,他大力歌颂一位等了十年,直到母亲去世之后才得以复仇的孝子董黯:“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超级学霸贺知章
贺知章家境贫寒,七岁丧父,由其母抚养成长。自幼聪颖,勤勉好学。萧山民间有“庙烛烷读”的故事。贺少年即以文词著称,但因母亲的缘故,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36岁时才参加乙未科考试,由武则天钦点为状元,是浙江有史以来第一位状元,也是唐代学历最高的著名诗人。
好官贺知章
进入仕途,五十年来贺知章官运亨通。一开始担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历任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等重要职务。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和当朝权奸高力士、杨国忠等进行了坚决而巧妙的斗争,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敬重。
值得一提的是“一日并谢”的美谈。开元十三年(725)的一天,贺知章自太常少卿升为礼部侍郎,诏令刚下达,却又接到到新的诏令,兼任集贤院学士。执掌政事的源乾曜问张说:“学士和侍郎哪一种荣誉更好呢? ”张说道:侍郎是选拔的精英,是官职,圣贤高人并不羡慕;学士则需怀圣贤之道、经纬之文的人才能胜任。二美当中,学士之职为最美。
贺知章曾随同玄宗到泰山祭天。玄宗让贺拟定礼仪。贺知章说:“昊天上帝是君位,五方诸帝是臣位,帝号虽同,而君臣异位。陛下应该在山上祭祀君位,群臣就在山下祭祀臣位,如此变革,足以垂范来世。”玄宗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自此,三献祭礼在山上进行,五方诸帝及众神座祭祀在山下进行。
庸官贺知章
也有人说,贺为官50年,政绩平平,乏善可陈。史家“不虚美,不隐恶”,《贺知章传》记载了他的三件“糗事”。
第一件,“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皆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累年,书竟不就。后转太常少卿。”一个“竟”字,包含诸多遗憾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么多专家耗时几年书竟然没有编成,我们也不得而知。
第二件,惠文太子去世,朝廷要求礼部选出牵引灵柩唱挽歌的挽郎,按例在公卿至六品官员的子弟中挑选,知章取舍欠妥。一些门荫子弟乘机围堵礼部大门,大声喧闹,场面一度不可控制。最后知章用梯子登上墙头,探出头去安抚,情急还说了一句意在安抚大家却不合时宜的话:“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淡矣。”一时传为笑话,其职务也由礼部侍郎改任为工部侍郎。
第三件,贺知章升迁以后,太子侍读由左补阙薛令之兼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酒仙贺知章
贺知章嗜酒成性,杜甫《饮中八仙歌》排名第一的就是他,“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后来人们冠以“酒仙”的美名。
唐孟棨《本纪事》载:“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一日,贺知章偶过长安郊外的袁氏别业,与主人把酒痛饮后在墙上题诗: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把他狂放不羁的性格与魏晋名士遗风体现地淋漓尽致。
草圣贺知章
除了写诗,其书法亦冠绝一时,尤善草隶,笔走龙蛇,行云流水,与当时书法家张旭难分伯仲。特别是喝完酒以后,“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风流狂客贺知章
《新唐书·贺知章传》说他“性旷夷,善谭说。”即性情旷达平和,擅长谈论喜欢说笑。他学富才雄,言论倜傥,有名士风度,贤达人士都很倾慕他。表兄陆象先赏其才学,多次向朝廷举荐,曾对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他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等人,都是吴越士人,文词俊秀,名扬京城。晚年“纵诞无复规检”,尽显狂客风流。
道士贺知章
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在唐玄宗时期,道教地位很高。贺知章笃信道教,晚年鹤发童颜,白须垂胸,黄冠道衣,一副野鹤闲云、飘飘欲仙之态。他与吴筠同为道教名人,李白最早是由吴筠以道士身份推荐而来的。
《新唐书》载:“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行。”六卿庶尹大夫等文武臣僚,供帐青门,设宴饯行。太子亲临青门拜别恩师。玄宗赠诗写序,文武百官和诗相送。这就是史上有名的“青门饯行”。《雪汀纪事》有载:“辞荣归道,独啸兰皋,行瑶芝间。上疏求官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玄宗准度为黄冠道士,封紫阳真人,赐鉴湖剡川一曲为放生池颐养天年,还把担任典设郎的长子贺曾改任会稽郡司马方便侍养。他回越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颐养天年,入住千秋观,领略“鉴湖一曲”。还由贺曾陪同,身着黄冠野服,游览四明山等地。十二月,逝于千秋观,归葬越州城南九里山。后人建造贺秘监祠纪念他。
网上曾有人说,像大文豪苏轼这样的人,最适合交朋友,也是朋友圈里最暖的。贺知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千载难遇的有趣灵魂”呢?最后,以自撰的一首小诗作结:
四明狂客风流士,常醉何妨落井眠。
一日荣恩衔二美,八旬归老韵千篇。
春摹翠柳遗乡语,酒换金龟宴谪仙。
笔走龙蛇书重孝,周官湖畔寄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