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我心中的贺知章文化”征文大赛 > 大赛流程|入选作品 > 正文

传承贺知章文化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源起地

更新时间:2022-10-14 14:11:44    内容来源:   

唐代诗人贺知章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位诗人,在浙东本土诗人中,他是最著名的。公元659年,贺知章出生在浙江萧山蜀山的文笔峰下,唐武后证圣元年(公元695年),贺知章中进士、状元,是自隋唐开科举制度以来,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史料记载的状元,公元744年,贺知章告老还乡,荣归故里。蒙曼教授说:“他这个人回来了,文化中心就存在了,吸引力就摆在这儿了。”

贺知章的有名,是因为他一生中有许多特殊的闪光点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回乡偶书》、《咏柳》,千百年来老幼吟诵,流传不衰,它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引发了多少读者的内心共鸣;他勤学苦读、高中状元,当过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秘书监;他仁爱宽容、平等人道、心系百姓;他尚守礼法、孝敬谦恭;他不忘故里、捐资修桥、造福乡里。

贺知章就像一个火把,照亮了浙东唐诗之路。历史赋予使命,时代要求担当,下面,我就传承贺知章文化,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源起地提几点思路和看法:

一、高规格建立贺知章历史文化研究会,深度挖掘贺知章文化的历史和底蕴。

毛泽东说:“贺知章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这是对贺知章性格极为精简极致的概括和总结。翻拣史料,贺知章自号为“四明狂客”,是很有道理和依据的,就连大诗人杜甫也说“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遣兴五首·贺公雅吴语》)。天宝三年,贺知章离京返乡启程时,唐玄宗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太子携百官为贺知章饯行,他还亲自写诗为贺知章送行:“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贺知章留给后人的一笔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用足用好,值得我们研究。研究贺知章文化既要邀请历史研究专家、教授、学者,也要吸纳绍兴、宁波、江苏丰县等对贺知章文化热衷的人士参加,汇集各方研究成果,探究真谛,扩大共识。在贺知章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主导下,邀请全国书法家、诗人开展“纪念贺知章——暨浙东唐诗之路大型(全国)书法展和重走浙东唐诗之路诗词创作活动”等。

二、整合知章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景区,提升贺知章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建成以“贺知章纪念馆”和“贺知章文化广场”为核心,利用步道串接“贺家园旧址”、“文笔峰”、“百步寺”、“甲科济美坊”、“思家桥”、“史家桥大厅”等文物古迹,形成千米范围内的文化圈,并对周边范围内的山水、田园、产业等融合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景区。在贺知章文化广场中可塑立贺知章雕像,在贺知章纪念馆中展示贺知章生平创作的诗篇,请书法名家临刻贺知章的草书《孝经》,将唐玄宗李隆基及其他历史名人盛赞贺知章的诗词和吟咏萧山的佳作设立碑林,还可将关于贺知章的秩事典故浮刻于雕墙。深化贺知章文化的厚重底蕴及亮点,重塑贺知章浙东唐之路上永不熄灭的指明灯,照亮萧然大地。

三、以贺知章幼儿园、贺知章学校为主导,打造幼儿、青少年教育学习基地,推动贺知章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组建具有一定研究策划能力的“贺知章”文化教育研究团队,开展好幼儿园、中小学“贺知章与唐诗文化”的载体教育,开展特色文化教育活动,根植“勤学重孝、尚礼守法、诚实守信、崇智求真”等传统礼仪和高尚品德,寓教于人、寓教于心、寓教于乐。学校以“四要素、五精品”为主要实践平台,全力推进贺知章文化品牌建设,既“诗化校园、追寻先贤、亲近儒雅、浸润书香”四要素和“走进唐诗、知章文化一日游、民族文化诗坛、名家校园行、行善孝之举”五精品。

四、以蜀山乡贤馆、黄亚洲书院为乡贤文化阵地,发挥乡贤名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一口乡音、一处乡景、一缕乡念、一丝乡愁……触动着每个人心底里最温暖的记忆。时间在流转,历史在演变,人物在更替,却抺不去同样的情感。无论是千年前的贺知章,还是如今遍布海内外的蜀山人,都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家乡的建设也需要一代代乡贤的不懈努力、殷殷付出和无私奉献。蜀山乡贤馆将成为乡贤聚会活动的重要阵地,也是宣传优秀乡贤、弘扬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进一步挖掘乡贤文化内涵,保护乡贤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乡贤力量,助力家乡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黄亚洲书院的建成和开馆也标志着蜀山新的文化地标的矗立,它将为蜀山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让普通群众可以走进去,与之互动。书院由蜀山乡贤名人黄亚洲先生与街道共同打造,未来将通过各方的努力和运营,使之真正成为蜀山的文化标杆和精品亮点,并带动蜀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忆往昔乡音无改、看今朝沧桑巨变。” 未来可期!

黄亚洲先生说:“桥的传承,就是诗的传承;诗的传承,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思家,那里有我们永恒的乡愁;也永远不要忘了诗家,要让家乡在我们的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煜煜生辉,浙东唐诗之路也必将星火燎远。


作者:许利松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