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我心中的贺知章文化”征文大赛 > 大赛流程|入选作品 > 正文

忆乡愁之路,踏文化之路

更新时间:2022-10-14 14:04:33    内容来源:   

浙江,地处长江以南,流水潺潺、烟雨袅袅,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文人墨客。唐代诗人韦庄曾作《菩萨蛮》,其中有一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难怪世人常道——诗意江南。江南确实有此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着自己的诗情画意,令历代君王、文人墨客对她情有独钟。然而,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是谁,却鲜为人知。其实,在公元695年,贺知章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后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位,还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

说起贺知章,耳边仿佛回荡起他那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没错,这就是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是我们对他最为深刻的记忆。贺知章出生在越州永兴,现在的杭州市萧山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在少年时就以诗文知名。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为人旷达不羁,有清淡风流之誉,被称为“诗狂”。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为世人所传诵。

公元695年,36岁的贺知章高中状元,前往长安任职,自此入京,一待便是五十年。离乡五十载,光阴似箭,贺知章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家乡,仍旧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家乡如同一个根,不管他走多远,根,始终在那里。渐渐的,思念变成了心中乡愁的影子,笔下诗的篇章。一缕乡愁,一份思乡,是他和家乡之间无形的血脉纽带。

千百年来,《回乡偶书》诗中的乡愁,变成了所有中国人心中的思乡情感。这首诗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份属于中国人乡愁的记忆。

我们顺着《回乡偶书》的乡愁,来到波光粼粼的湘湖之滨,一座古朴的村落悄然出现,这就是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所描述的故乡,正是如今的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知章村贺家园,这里是他的根,也是他一生眷恋的地方。贺知章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岁月,家乡人的淳朴和自然的田园风光是他成长的启蒙老师。“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这一片碧波浩渺的湘湖水,给了他万种风情,也成就了他日后诗中的清新与质朴。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贺知章留下的人文底蕴和萧山的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它是这座城市文化生命的一部分,是萧山区蜀山街道的文化符号。

知章故里人才辈出,充满勃勃生机,以“贺知章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建设正在积极开展中。我们跟随贺知章的脚步向历史深处走去,把握文化未来的发展和传承。在这片见证了他出生、成长、老去的土地上,萧山人民感念贺知章的恩德,为了更好地纪念他,把史家桥村更名为知章村,并留存着贺家园墙基、思家桥、百步寺、文笔峰等与贺知章有关的古迹。

只有更加了解贺知章,才能更好传承、发展贺知章文化。“思家桥”的“思家”二字,是贺知章起伏一生最好的诠释。经过家乡人的多次修缮,思家桥仍然安静地伫立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家乡人对这位同乡诗人的敬意。思乡爱乡是最美的文化传承,而贺知章所代表的豁达纯真、心系家乡的至美品格,是当今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传承“贺知章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拓展新思维、发放新模式、融入新元素,将“贺知章文化”实行创新型发展,让“贺知章文化”这座跨越千年的桥梁,引领萧山人民走向新征程。

凭一人之文,聚众人之力,让“贺知章文化”在萧山新时代的征程中散发光芒!


作者:毛思琪  编辑:林青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