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民营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与典型模式——以萧山代表民营企业为例

更新时间:2022-12-31 07:15:00    内容来源:萧山区工商联理论中心组   

民营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共同富裕示范区正式落地浙江,浙江被赋予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路使命,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生动实践。发达的民营经济是浙江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作为民营经济主体,民营企业在共同富裕中民营企业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分配主体,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浙江民营企业积极适应时代变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不仅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将“蛋糕”做大,更积极探索怎样将“蛋糕”分好,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群众。传化集团、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海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萧山区代表性民营企业,基于实践经验形成了自身的助力共富模式,打通民企助力共富的员工共享、公益慈善、产业融合三条主要路径,为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提供“浙江民企经验”。

一、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与典型模式

(一)以员工共享路径缩小收入差距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员工共享路径是企业内部的实现共富的直接措施。通过企业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的优化,增加员工收入、保障、福利与发展机会,提升员工幸福感、获得感,助力于缩小收入差距,打通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具体模式包括:

1.浙江恒逸集团“共学、共创、共享”模式

恒逸集团积极践行“共学、共创、共治、共享”的理念,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从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为员工增加发展机会、激发员工创新精神、保障员工共享发展初成果,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缩小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其模式特点为:(1)以“共学”平台提升员工素质技能。恒逸集团依托恒逸产业学院搭建线上线下职工技能学习平台,搭建产业技能学习课程体系、整合学术与技术专家等内外部资源,带动员工素质技能持续提升;出台《恒逸集团聚酯板块技能等级管理办法》,设计技能人才认定标准及程序,系统开展内部职工技能认定,并将每年的9月和10月设立为“技术比武活动月”,依托于技能认定、技能比武打造专业化人才练兵场;依托“一带一路”跨国人才联合培养,恒逸实业(文莱)有限公司开展海外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浙大-文莱大学、兰州化校-文莱IBTE等跨国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创新设计了国内高校+海外高校+企业的跨国、跨校、跨企三方合作培养模式,推动海外人才技能中国化。(2)以“共创”理念激发员工创新精神。一是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全员创新文化。自2019年起启动“恒逸工匠百人计划”,通过每年组织“合理化大赛”、“QC成果发布”、“员工命名小发明”等活动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发掘树立岗位创先典型、设立职工创新工作室,技能带头人,提振创先争优活力;依托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为研发创新引智引才。二是畅通产研交流,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通过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科研队伍及科学家管理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立技术进步奖等各类创新奖项,打通产研合作关键堵点,推进企业技术升级。(3)以“共享”机制促进员工共享发展成果。恒逸集团多措并举为员工发展谋求切实福利,一是于2016年在行业首推基层员工持股机制,已累计实施员工持股四期,惠及一线职工5000余人,投入超60亿元,职工基于业绩表现与贡献及发展潜力参与持股计划,实现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增长。二是通过推动一线职工薪酬稳步增长推动“提低”,落实工资协商机制,科学规划薪酬增长,创新薪酬管控机制,合理设计工资结构。2021年,恒逸工会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引领建立薪酬稳定增长机制。三是打造职业成长快车道,加快“扩中”步伐。公司设立操作、技术、管理三个序列,为各类员工提供内部聘用的发展空间。优秀管理人员竞聘考察通过后可实现快速晋级。优秀技能人才通过技能评定可享受畅通的职业成长通道,也有机会享受车间主任同等待遇。优秀科研技术人才的科研成果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技术人员可选择入股成为科研合伙人。

2.传化集团打造和谐劳动关系模式

传化集团的和谐劳动关系是民营企业员工共享发展的标杆范例,曾两次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传化秉持“幸福员工”的企业发展理念,积极致力于打造持续奋斗的和谐劳动关系,重视员工发展通道机制的建立,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收入和企业效率增长的联动机制,增加员工的保障投资,促进企业和员工相互成就。其模式特点为:(1)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传化集团设立组织与人才发展部,建立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在公司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全面推行“721”员工学习培养计划,即70%岗位学习、20%以师带徒学习提高、10%参加公司专题培训;成立传化学院、线上“传学堂”,员工可以根据自己职位,或者是根据自己的思维体系和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寻找学习内容,满足员工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岗位练兵,举办职工技能大比武,连续七年举办技能职工大赛,使员工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技能。(2)打通员工发展通道。传化集团建立了多发展通道机制,让员工在不同的领域上都能够有职业的发展空间;将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对象,构建了“1355”青年人才培养体系——1类培养对象、3大责任主体、5力培养制、5季成长阶段,现形成700余人的从业青年、预备骨干、领英、栋梁四个发展层面的梯队;同时,传化集团制订了科技人员激励政策和科技管理制度,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召开科技大会等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实施员工薪酬激励,完善员工关爱保障体系。传化集团建立员工收入和企业效率增长的联动机制,确立“员工收入增长进一步向一线倾斜”原则,员工人均收入从 2010年的8.49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17.69万元;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并逐步拓展,自2011年开始,已有10%以上的员工持有股份。同时,传化集团增加员工的保障投资,在福利保障方面对员工提供关怀,投入20亿用以改善工宿舍、员工食堂、员工服务中心等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一访三问”的分片联系制度,过去三年走访员工和家庭2000 多人次,帮助解决问题 1000 多件;通过公会系统,帮助员工解决子女入学等帮扶性的工作。

(二)以公益慈善路径助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

共同富裕是企业公益事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公益慈善路径使得民营企业发展与社会公益同频共振,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促进社会财富实现了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再分配。传化集团践行公益慈善路径,于2017年捐资设立传化慈善基金会,相继实施“传化·安心驿站”、“传化·安心卫生室”和“传化·善源社区”公益品牌项目,重点帮扶卡车司机、贫困户、社区老幼等群体,创造公益价值,助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其具体模式包括:

1.“传化·安心驿站”卡车司机互助模式

“传化·安心驿站”项目关注卡车司机高风险、高流动、高分散状态,以卡车司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互联网+社区运营+公益”模式,支持卡车司机互帮互助与社会融入。搭建服务卡车司机公益平台,借助“传化安心驿站”APP捐赠公益保险;建立生命救助体系,开展“安心帮”救助、“公益种子”捐赠和互联网众筹配捐等;设立7个卡车司机协商小组,引导卡车司机群体自治;开展卡车司机赋能培训,推出普法栏目,开通法律咨询热线,资助46个卡车司机公益项目,帮助卡车司机成长为在地社会建设中的优秀公益力量。传化·安心驿站”项目进一步调研出版《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系列,出版国内首部卡车司机诗文作品集《公路上的美丽心灵》,由基金会倡议、央视拍摄10集纪录片《颠簸货运路》播出,构建社会舆论支持系统,促进卡车司机与社会的连接与信任。

2.“传化·安心卫生室”医疗健康帮扶模式

“传化·安心卫生室”以健康扶贫为切入点,在“三区三州”等国家深度贫困的14个县(市),援建了1037所“传化·安心卫生室”和1所“传化·安心卫生院”,服务村民18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万人。2019年,搭建“安心医家”数字化平台,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用“互联网+”方式,对“传化·安心卫生室”及周边卫生室的村医展开远程培训,提升村医医技水平,同时向村医捐赠人身意外保险、捐赠中医医疗设备等。“传化·安心卫生室”围绕“助医扶医”与“村民健康”两条主线,进一步升级谋划、开展“最美村医公益评选”、“全科医生赋能”、“村民健康教育”和“数字化提升”四项举措,构建乡村振兴时期的“健康促进”公益模式。

3.“传化·善源社区”社区与教育公益帮扶模式

“传化·善源社区”项目以“植根社区,助人自助”为使命,开展助学助困、尊老扶幼、联乡结村、救灾赈灾、外来务工人员关爱等公益行动。截至2021年底,“传化·善源社区”累计实施公益项目61个,受益16522人次,包括传化艺术团送文化下乡义演活动、“传化·行知班”助学项目资助家庭困难学子、捐资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传化教育基金”、发起“传化·杭州惠立”教育双创公益行动暨浙江省首届师范类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

(三)以产业融合路径缩小城乡差距

产业发展是是企业“创富”的核心路径,通过企业自身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收,是从公益性的“传统共富”转向产业性的“新型共富”的转化升级,特别是通过三产融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把企业的产业、市场优势与乡村共建共富活动结合起来,是持续推动共同富裕的可持续路径。具体模式包括:

1.海鸟商业民宿共营模式

浙江海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萧山区河上镇东山村于2022年达成村企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利用32栋老宅进行改造,共同开发“民宿标杆·共富东山”东山村精品民宿群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用地面积25亩,着力打造包含多业态的全省精品民宿集群,带动村集体经济水平提升和农民增收。其模式特点为:(1)产权置换与闲置资源利用增值。河上镇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底蕴以及传统古村落等文化资源,闲置资源形成了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河上镇东山村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利用存量集体土地统一建造多层公寓进行农户安置,把回收闲置的32栋闲置农房进行修缮,形成了民宿用房资源。这一产权置换的方式解决了农民建房土地制约、集体经济增收困难和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受限的三个难题,让更多的乡村建筑、乡村景观、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以“资产”的形式参与到乡村共富的一次分配中去,让“闲房、闲地、闲人”变成“资产、资源和资本”。(2)“村企共富联合体”合作开发与收益共享。河上镇人民政府、浙江海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东山村三方建立合作关系,以“村企共富联合体”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东山村精品民宿群项目中,采用村集体“重资产”、运营方“轻资产”、老百姓“增就业”、收益“保底+分红”的形式打造多赢共富格局。民宿项目初期土建及景观由村集体投资,装修及运营由合作方投资,资产则由村集体持有,以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海鸟商业在实际运营中,需每年支付村集体保底100万元,同时对营收750万元以上部分按每年20%分红给村集体,并为本地村民提供优先就业机会。通过合作共赢的制度设计,形成“合作方运营越好,村集体收入越高,老百姓就业越多”的良性循环,让村集体、村民和运营投资商捆绑成为“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利益共同体。

2.传化集团共富乡村模式

传化集团选址于萧山区浦阳镇打造“传化共富乡村”首个示范点。项目充分发挥传化“以工哺农”的实践基础以及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凝聚企业商业智慧与市场力量,通过产业带动、市场驱动,叠加社会公益导向,挖掘乡村优势资源,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市场化方式带动产业繁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共同富裕。其模式特点为:(1)“产业+公益”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传化共富乡村”项目以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共富乡村的驱动力,项目总体规划面积3200余亩,总投资预计达10亿元。共富乡村建设通过产业和公益的双重路径实现:一是发挥传化多方面的现代农业优势,深度实践一二三产业融合,链接浙江省农科院的种源和技术,建设农业产业园,打造以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和农旅体验为基础的乡村生态农业产业,提升农田经济价值;二是将公益理念、公益资金、志愿力量等资源引入乡村,通过成立传化共富乡村基金会、资助成立村慈善基金会、开展公益创投等形式,支持村集体盘活闲置资产,资助合作社、农户等发展特色乡村产业,通过入股、管理和技术培训等带动一批有基础的乡村产业合作社或农民为主体的小企业提升能力、打造品牌,推动集体和村民增收。(2)政企村民合力共建共享。传化共富乡村示范点是“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社会”的主体共富联结机制平台的重要实践。项目落实“党建引领、政府牵头、企业实施”的推进机制,列入萧山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政企联合工作专班,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由区级相关部门和区国资公司、浦阳镇及传化集团负责人为成员。传化集团党委单独成立由集团副总裁领衔的团队,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浦阳镇党委成立共富专班,班子领导领衔小项目组长,合力推进;同时,培育乡村共享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传化与萧山区供销联社、浦阳镇18个村共同出资组建“政-企-村”联动的强村公司——萧山浦惠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企合力、市场运作、盈利反哺”的原则,推动要素流动、互利共赢。同时,传化共富乡村项目创新共富利益联结机制,在土地租金收入、股权分红、劳务报酬、合作联营和公益补助五个方面提升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发挥第三次分配和第一、二次分配的连接作用,一方面通过赋能村民,令其成为市场主体,优先受益;另一方面缩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帮助村民建立和市场对接的机制。

二、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经验

(一)锚定共富重点领域与重点群体

浙江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共同富裕,是发展型经济社会向共富型经济社会跃升的过程。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的重点对象包括广大农村居民、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农民工群体,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中确立了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六大领域——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萧山民营企业的助力共富路径模式是在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践逻辑的引领下,准确锚定了重点领域与重点群体。第一,员工共享路径关注企业员工、产业工人等中低收入群体,致力于于缩小收入差距的重点领域,通过完善初次分配带动企业员工群体收入增加,借助薪酬激励机制、员工持股计划等提升员工收入水平,以全面培训体系、快速发展通道、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增加拓展发展机会与晋升途径,以员工福利保障体系提升员工幸福感、获得感。第二,公益慈善路径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外来农民工群体,致力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通过慈善捐助、支持互助机制、建立众筹体系等,在教育、医疗、扶贫等公共服务领域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创造公益价值。第三,产业融合路径重点关注农村居民,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推进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市场化的方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二)以产业带动和公益帮扶为双重引擎

萧山民营企业以“传统共富”模式和“新型共富”为助力共同富裕的双重路径,二者并行不悖。“传统共富”模式中,民营企业以公益慈善为主要方式参与到三次分配中,以自愿为原则,直接捐助或以公益慈善组织作为中介,使受助者得到帮助,实现了社会财富从企业向低收入群体的流动。萧山民营企业基于“共创共富”的共同体意识,秉持“义利并举”的浙商精神,将共同富裕作为企业公益事业的价值取向,积极投身各项公益事业,为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资金、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公益帮扶,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新型共富”模式则以产业发展为根本动力,实现民营企业从“共富”向“可持续共富”的跨越式模式变迁,是先富带动后富、机会均等、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模式。产业发展是企业产业产生、成长与不断进化的过程,不仅是民营企业“创富”的核心路径,更是通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大量就业岗位,为乡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和渠道。萧山民营企业通过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和区域联动的模式,以自身优势产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进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给企业自身和乡村发展同时注入内生增长的动力,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持续、可再生的途径。例如传化集团,从以公益慈善为主导的“传统共富”模式,到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导的“新型共富”模式,通过挖掘乡村优势资源、产业带动、市场驱动,将发展理念、现代产业、乡村人才等资源要素引入乡村,促进城乡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按照“立足浙江、区域先行、辐射全国”的思路,依托对口帮扶,传化集团将共富乡村示范点成功模式引入对口地区四川及浙江省26山区县,开展村村结对,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传化共富样板”。

(三)多主体联结合作共建

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行动的探索实践,单纯依靠市场行为无法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社会“五大主体”的各自优势,探索五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构建多主体共富联结机制。萧山民营企业在产业融合路径中,创新性地探索建立村企共富联合体、“政-企-村”联动的强村公司等新型联合主体,构建共同富裕建设领域的多主体联结机制,分别确立了党建引领、政府牵头、企业实施、村集体经营、村民就业的主体定位与职能。首先,以党建引领和政府主导为前提,地方政府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实施者和政策供给者,在探索共同富裕发展模式、行动计划、政策制定与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其次,民营企业作为助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锚定自身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推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能人带动效应,以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增大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基础。最后,村集体在共同富裕建设中发挥组织协调职能,萧山民营企业在城乡融合与产业融合模式的探索中,依靠村集体的力量推进资源置换与盘活、土地流转与整理、收益分配与保障等具体工作,为乡村产业的落地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现存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现存问题

1.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与中介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浙江省已出台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行动方案,省级各部门、各地级市、县也已出台多项专项政策和配套实施方案,但对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在共富建设中的专项方案还有所欠缺,政策支持力度相对不足。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民营企业助力共富的配套政策、专项资金、财税支持的力度和覆盖面仍有欠缺。在萧山代表民营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企业的助力共富实践举措大多仍以企业自主行动为主,包括资金与人力投入、资源调配、市场渠道和管理运营等,缺乏地方配套资金与政策支持,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共富实践更是因农村土地政策制约、多部门行政审批困难而往往呈现低效率状态。另一方面,地方基层政府在企业助力乡村共富模式中的中介作用发挥不足。在企业助力乡村共富的路径中,需要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拟定乡村产业、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的多重规划,就土地、农房、基础设施等乡村资源的利用与配置达成协议。由于基层政府和村集体中介作用发挥不足,外来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信任基础,面临高昂的谈判成本,导致合作关系难以达成。

2.企业公益基金运营模式有待探索完善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的要求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限于简单的捐献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公益项目运营面临新的挑战。在脱贫攻坚阶段,企业通过公益捐赠、慈善帮扶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优化三次分配,但在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乡村共富建设要求下,传统公益慈善模式下的“输血式”共富无法有效地赋能乡村,很难激发共同富裕建设的内生动力。就萧山民营企业助力共富的当前实践而言,也存在以公益慈善路径为主的“传统共富”模式和以产业融合带动为主的“新型共富”模式大多存在于不同领域、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未能实现在目标方向和实际举措上的有机融合。传化集团在探索公益基金助力共富乡村建设中做出了有益探索,包括由传化慈善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计划支持当地产业发展和村民收入提升,同时资助成立乡村慈善基金会,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与公共事业发展,但公益基金管理、公益项目创投等具体事宜仍有待完善,民营企业公益与乡村产业发展、市场机制还未能实现有效结合,企业慈善基金和乡村慈善基金的具体运营模式和收益分配机制需要进一步细化。

3.企业助力共富的融资途径和方式受限

乡村共富项目的推进需要以资源整合与开发为前提,因土地流转、农房修整、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环境维护等需要,需要较大规模的前期资金投入。调查过程中发现,民营企业往往难以独自承担这部分资金投入,项目启动对于中央政府共同富裕资金等专项拨付的依赖度较高。同样地,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维护也依靠持续的资金投入,政府资金扶持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乡村范围内的共富项目最重要的投入是劳动力、土地与农房,致使企业存在缺少信贷抵押物。加之目前支持共富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和途径十分受限,导致资金链较为脆弱,生产再投入随时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也难以将现有的乡村共富模式进行持续推广。例如海鸟商业投资建设的民宿群项目,前期依靠中央政府拨付的3200万元共同富裕专项资金进行闲置农房改造和基础设施提升,后续的民宿经营由企业进行持续投资。但民宿群项目受到农村宅基地使用流转制度的限制,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宅基地土地、民宿用房无法进行抵押融资,企业资金的充足性、持续性都受到影响。受到融资制约,海鸟商业难以进一步投资建设新的乡村民宿项目,民宿共建共赢模式的可复制性、可持续性难以实现。

(二)对策建议

1.形成政企合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

首先,明确党建引领作用,确保各级党组织能够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牢牢把握共同富裕建设价值导向,让党的领导全过程、全周期、全领域地贯穿在民营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战略规划中。其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厘清地方共同富裕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引导民营企业将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纳入到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方向中。在现有对民营企业支持举措的基础上,增加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政策支持、税费优惠和保障措施。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助力共富实践纾难解困,对于共富建设项目持续优化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方式,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基层政府和村集体而言,要更积极地在民营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发挥组织协调、中介沟通和担保作用,充分联合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力量,彼此进行互动融合,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促进共富乡村产业体系和共同治理体系的建设优化。最后,在企业角度,民营企业要主动关注地方共同富裕建设的重要领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探索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企业员工增收、公益慈善帮扶和产业融合带动的助力共富路径,尤其是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创新公益产业创投模式,优化共富投资与收益分配机制

基于企业公益基金与村集体慈善基金,创新公益产业创投模式,将民营企业公益创投、商业运营模式与助力乡村发展有机结合。一方面,公益产业创投项目的投资方向需要明确,包括满足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定向支持乡村产业合作社或以农民为主的小企业等,实现资产增值,带动村民致富,由此进一步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结构向乡村产业发展项目倾斜,将第三次分配与初次和二次分配相衔接,令公益基金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公益产业创投项目的管理机制、市场运营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在保障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赋能村民,通过一定方式令其转变为准市场主体,确保其优先受益,并进一步引导获益村民转变为后续的捐赠主体,实现基金资产持续增长和流动;发挥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高效的资本与服务联动机制,结合企业渠道优势与乡村资源优势,嫁接市场需求和公益服务,为集体经济“输血”。

3.拓宽共富项目融资渠道,释放民企助力共富活力

补齐共同富裕融资短板,破解民营企业涉农共富项目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困境。一方面,探索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担功能,以政府或国有资本作为平台担保,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形成普惠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共富建设的支持政策合力。另一方面,倡导金融向善,建立对助力共富的中小民营企业更为友好的融资体系,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小微融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有效抵押物范畴,探索构建动产抵押、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融资等多种渠道,并在完善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免担保、纯信用、低门槛的普惠信贷服务,创新“共富贷”等特色信贷的普惠金融产品。同时,还可以通过探索有效的制度设计,促进民营企业与当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实行合资经营,雇佣当地劳动力就业,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支持当地公共事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从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和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萧山区工商联党组理论中心组

2022年12月28日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