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萧山样本建设

更新时间:2022-12-31 10:00:00    内容来源: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理论学习中心组   

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萧山样本建设

杭州市萧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2年12月

作为传统工业大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一直是萧山经济的顶梁柱和基本盘,是萧山奋力争先、勇立潮头的最大底气和最大资本。今年以来,我省围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率先布局“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杭州市也提出建设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此背景下,区经信局党委将牢记总书记“三个化”特别是“不断提升工业化”嘱托,坚持制造业立区战略不动摇,紧扣“发展什么”“往哪里发展”“怎么发展”三个关键性问题,深入思考、统筹谋划,全力推进,进一步发挥和巩固萧山制造业大区和民营经济强区的本底优势,努力以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萧山样本建设。

一、发展什么:“2+3+X”先进制造业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和杭州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的工作要求,树牢链式发展思维,全力打造以纤维新材料和智能汽车两大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智能物联、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特色,以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为补充的“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链式产业生态更加完善,纤维新材料集群产值达1300亿以上,智能汽车集群产值达700亿以上;智能物联、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三大产业集群产值(营收)规模分别达500亿、200亿和500亿以上;成功培育孵化若干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未来产业。

一是做优做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纤维新材料领域,以争创全省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核心区为抓手,依托恒逸、荣盛等龙头企业以及浙江绿色智造新城、杭州纤纺科技产业园等载体,继续放大基础化纤材料规模优势,加快在高性能纤维、高端膜材料等领域的探索和布局,积极开发包括石化材料、绿色织造等在内的先进纤维材料。在智能汽车领域,以争创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协同区为抓手,以万向创新聚能城等载体为核心,引导万向、亚太等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链共同体,提高产业链主导能力和供应链畅通能力,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等领域企业的集聚发展。

二是持续壮大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在智能物联领域,重点围绕视觉智能、智能硬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领域,整合集聚高端要素,构建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全力推进“中国视谷”建设,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生命健康领域,以生物经济产业转化和应用创新为核心,构建“生物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数字医疗服务+生物技术应用”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在高端装备领域,瞄准萧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大力发展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行业,提升关键基础件可靠性、稳定性配套支撑。

三是探索培育若干未来产业集群。围绕省市未来产业布局方向和要求,依托万向创新聚能城、党湾建筑科技园、未来网络(6G)未来产业先导区和图灵小镇等产业载体,重点聚焦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引进孵化一批创新型成长型的潜力企业,努力探索培育若干具有行业领先性的未来产业集群。

二、往哪里发展:“一核两翼”产业布局

结合萧山全域空间功能布局,综合考虑全区制造业基础及未来发展需求、设施配套、生态保护等条件,加快形成中部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钱江世纪城为核心、东部以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牵引、西部以萧滨特别合作园为支点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

——中部:以“智造+科创”为发力点助力经开区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以“一城一镇”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依托打造都市数字经济高地。在开发区桥南区块,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工作,三年内推进2897亩连片低效土地开发。依托杭州桥南智造基地、机器人小镇等平台,发挥凯尔达机器人、采埃孚、恩斯克等一批龙头企业集聚优势,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汽车核心部件等,加快赋能企业向工业总部、智造中心转型升级,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在萧山科技城,重点发展以基因工程、精准医疗为核心的生命科学产业,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制造业。推动万向创新聚能城建设,重点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集群区。在市北信息港小镇,通过微医、科大讯飞等标杆企业引领,招引集聚一批成长速度较快的数字经济企业,引导更多企业向独角兽企业发展壮大。将信息港小镇打造成为数字经济产业路由器,重点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产业,形成萧山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基地。在钱江世纪城,发挥城市风貌和地理位置优势,以图灵小镇等为载体,以恺英网络、网易云音乐等数字经济领域领军企业为主导,将钱江世纪城打造成为数字经济都市活力区,重点发展数字贸易/金融科技/虚拟现实/未来视听、文化/运动相关数字产业、城市数字资源整合等,形成数字经济都市生活应用场景基地、龙头总部集聚高地以及数字贸易发展高地。

——东部:以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牵引打造城东智造大走廊制高点。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为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和提前融入临空发展大局。利用好省市战略和资源优势,做好工业用地连片开发文章,腾出产业空间,以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为导向,聚焦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生命健康产业链、高端智能制造业,打造经济发展大平台。红山农场区域以生物科技谷为核心载体,重点发展生命健康全产业链,聚焦创新药与CDMO、“高轻新”型医疗器械、高端美妆用品等领域加大培育力度,协同打造杭州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核心区。瓜沥区域以临港工业园为核心载体,聚焦人工智能、精密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未来智能产业等领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各镇街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打造全国一流临空智造产业高地。此外,在益农区块全力建设绿色智造产业新城,重点发展纤维新材料和其他战略性新材料产业。

——西部:以萧滨特别合作园为载体建设“中国视谷”。对标武汉“中国光谷”、合肥“中国声谷”,打造以大数据为形态、云平台为支撑、万亿级为体量的“中国视谷”。将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建设成为“中国视谷”的窗口园区。按照“萧山打造空间、共同导入产业”的模式进行资源导入和产业重塑,构建市域内闭环的“研发总部+合作园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产业发展模式。以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为突破口,建设国内领先、全球重要的视觉智能高新技术策源地、视觉智能高端产业集聚地、视觉智能产业环境最优地,增强萧山产业辨识度、影响力、知名度。

此外,依托萧山“南部大花园”建设,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拉开整体开发建设框架,突出“集约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主线,重点布局发展新材料和精密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杭州新材料产业园,围绕河上镇龙头企业科百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拓展汽车新材料、医用新材料,形成产业格局,配套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打造成为以膜材料为特色绿色新材料产业公园;在临浦精密制造产业园,继续推动腾笼换鸟连片开发,依托临浦五金机械加工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总成、新型环保装备等产业。鼓励工业资产公司、汽车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打造汽车配件链条型专业园区,塑造产业生态链。

三、怎么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

紧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引育发展两大主线,按照“系统布局、找准赛道、一体推进”的理念,立足萧山现状基础,大力实施工业增加值提升、产业数字化推进、腾笼换鸟推进等“十大工程”,全力打造“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

一是实施工业增加值提升工程。一方面抓好总部经济回归、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存量挖潜;另一方面,抓好招商项目、在建项目、投产项目等增量拓新。二是实施产业数字化推进工程。每月召开一个行业现场会,推进九大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持续推进“未来智造”三年行动。三是实施腾笼换鸟推进工程。以连片空间腾挪盘活、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挪作他用处置、到期续期收回以及跨乡镇全域土地治理等工作为抓手,为优质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实现工业用地退散进集。四是实施园区提升发展工程。出台新一轮园区分类发展政策,按照“一园一方案”的要求推动镇街工业园向新型“产业社区”转型,提升园区能级,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水平和产出效率。五是实施链式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区领导、一个链长负责单位、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和一个大院名所支撑”的工作模式,做优做强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三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培育若干未来产业集群。六是实施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出台并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创新资源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力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三年翻两番。七是实施技术创新赋能工程。依托现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创建更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及企业(重点)研究院等产业科创载体。八是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支持区内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发展,全力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一步壮大萧山总部型企业队伍,加快推动总部企业向总部经济形态转变。九是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发挥荣盛、恒逸等链主型企业产业链优势,充分利用全区存量空间资源,吸引国内外巨头企业在萧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机构,提升产业辨识度。十是实施孵化培育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动更多的本土存量企业布局新产业新项目新业态。

此外,从供需匹配、精准施策、载体支撑、机制创新等四方面系统保障。在供需匹配上,聚焦工业用地、人才、资金、能源等核心要素资源,确保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30%,进一步完善工业供需匹配体系。在精准施策上,结合工信经济高质量发展、腾笼换鸟、助企纾困等工作,精准修订产业政策体系和纾困政策体系。在载体支撑上,按照“兵团主战、专班克难、部门支撑、镇街保障”理念,进一步发挥四大平台、46个镇街工业园、46个省级小微企业园三级产业载体和浙大科创中心、北大信研院等七大科创载体的支撑引领作用。在机制创新上,全面融入“兵团化会战、专班化运行”工作机制,加强对八大兵团和重点工业大镇的支撑服务,建立健全稳进提质、助企纾困、区内产业梯度转移和招商引资“一盘棋”等工作机制。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