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打造“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22-12-31 08:50:00    内容来源: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   

近年来,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完成了从“建湖”到“兴产”“营城”的使命转变,通过坚定实施“文旅+”和“创新+”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成长为一个生态基底优越、产业生态多元、高端要素集聚的综合性创新实践示范区。为牢牢把握“四个地”的目标定位,肩负起塑造萧山未来产业形态和打造未来城市实践样板的重要使命,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将以系统思维破题、务实举措答题,加快推动“产城人文湖”深度融合,掀起湘湖新一轮开发建设的发展热潮,奋力抢占区域发展的价值高位。

一、前瞻引领,“匠心之笔”擘画“蓝图之力”

规划具有引领作用,湘湖20年的保护与开发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湘湖作为毗邻城区,联动滨江,辐射南片的区域枢纽,更要主动融入区域协作和省市战略,坚持“一张蓝图”与“动态优化”并举,积极谋划湘湖板块总体发展规划。

一是谋篇布局,拉开发展框架。湘湖新城总体规划面积53.5平方公里,涉及“一平台+四镇街”,根据当前体制机制及片区开发成熟度,聚焦湘湖建成景区和闻堰街道辖区,在“江”与“湖”之间,构建“创新核,产业芯,风情带,魅力城”的总体布局。即以湘湖景区为“风情带”,擦亮湘湖文旅名片,打造人文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以湘湖院士岛为“创新核”,集聚高端智力,形成创新策源地;以湘湖未来产业社区和三江口工业园为“产业芯”,分别承担成熟项目总部落地和过渡项目加速培育功能;以闻堰集镇为“魅力城”,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创享高品质生活。以此为基本框架,全面推进湘湖片区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构建景城融合、江湖互望、产城共促的空间发展格局。

二是精描细绘,做优空间布局。以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契机,综合环境风貌、产业业态、城市服务,统筹编制湘湖片区5个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未来产业社区城市设计,实现空间资源最优利用、空间价值最大化布局。一方面,围绕新增建设用地开发,推动未来产业社区永农外移、高压线改迁,合理提升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加速片区做地,着解决当前项目规划落地难问题。另一方面,围绕存量土地提质改造,因地制宜布局多元功能配套,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M0)等集成化空间利用方式,以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活力提升,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布局。

三是科学开发,营造人本城市。坚持以人为核心的“XOD”城市综合开发导向,通过规划引领、模式选择,用科学开发推动区域价值再提升。要高标准规划TOD(交通导向)开发方案,以地铁四期为底层依托,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强化周边空间“商业-办公-居住”业态混合,形成垂直生长、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活集聚地。要高质量实施EOD(生态导向)试点项目,把生态环境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以生态投入吸引高水平投资,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产业开发,塑造“在风景中创业和生活”的湘湖范式。要高水平推进IOD(创新主导)发展战略,以产业地产为开发模式打造城市产业综合体,引导高新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打造以企业和人才为核心的城市创新空间。

二、创新驱动,“产业筋骨”支撑“发展脊梁”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湘湖已在有风景的地方嵌入了新经济,随着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的成功申报和“中国视谷”的创建,湘湖要加快动能提档升级,通过双招双引、创新培育、载体开发,持续打造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地的发展品牌。

一是招大引强,加快聚链成群。抢抓科技创新机遇,保持产业发展定力,以“中国视谷 湘湖起笔”为契机,研究编制产业图谱及发展规划,推动产业落位精准化提升。通过夯实“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落地一批”的项目招商机制,着力招引一批总部型项目、链主型企业、研发型载体,加快实现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化发展。逐步构建以智能物联为主导,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文化旅游、生命健康、金融服务多元发展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二是招才引智,加速创新转化。依托湘湖院士岛人才服务综合体,推进湘湖高研院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集研发、生产、应用和服务为一体的创新生态。要大力实施靶向引才,深化“人才+项目”的人才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成果源头挖掘,实现“0到1”的成果落地。要加快建设孵化载体,积极筹建研发测试、产品中试、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平台,降低研发生产和检测成本,实现“1到10”的培育孵化。要精准适配资源要素,深耕专业垂直领域,探索以投促创、供需对接、产业链协同的系统赋能模式,实现“10到100”的项目成长。

三是拓展载体,加大空间供给。产业空间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通过狠抓资源盘活、紧抓载体开发,有效提升区域产业承载力,让优质项目到湘湖一定有空间可落。要加速未来产业社区落后产能腾退,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支持引导有机更新,破解供地紧张和低效利用难题。要系统谋划湘湖科创园、三江口工业园改造提升,提供“基础标准+个性化定制”空间设计,实现空间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要以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为示范样板,探索“政府主导、国企实施、长期租赁、租让结合”的供给模式,为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发展空间。

三、文旅共兴,“生态之眼” 望见“古今文枢”

生态和文旅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本底本色,湘湖要以绣花功夫打造美丽景区和精品项目,以使命担当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 用一个“精彩的湘湖”托举出人民的美好生活。

一是锲而不舍,厚植生态本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建设中升级,始终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湘湖的自然环境,高质量呈现湘湖的山水肌理、文脉气韵。要全面提升湿地保护水平,在建成景区重点实施景观绿化提升、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大工程,努力提升湘湖生态质量。要切实提高景区管护质量,坚持“只留经典,不留遗憾”,对景区绿化、美化、洁化工作进行全面“体检”和定向“治疗”,建立环境风貌的长效管理提升机制。要创新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以国家级EOD试点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有效路径和生态价值彰显的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湘湖案例。

二是传承创新,书写文化篇章。坚持“以文营湖”,让湘湖文化资源不仅有存量的提升,更有增量的突破,推动文化成为湘湖持久核心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湘湖学学术研究优势,深化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宋韵文化、湖田水利文化的基因解码,活化历史建筑和赋能人文景点,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要高水平建设中国美院湘湖校区,协调景区与校区,统筹存量与增量,兼顾形象与成效,加快打造能够代表中国艺术教育最高标准的文化地标。要合理布局文化艺术空间,推进浙江省油画院、高帆摄影艺术馆、横山湘湖书院等文化项目的高水平运营,积极导入高能级文化艺术资源,持续构建滨湖文化艺术岸线。

三是匠心营造,彰显文旅精彩。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律,以匠心之笔在湘湖绝佳的景观空间中做好“填空题”、改好“优化题”,交出文旅融合的“高分答卷”。要推动度假产品高端化迈进,加快自由英迪格、朗廷·康得思、湘湖柏联等高端酒店项目建成营运,持续更新培育首店经济、网红业态、情景商街等消费新场景,深度挖掘和释放年轻群体消费潜力。要推动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世界旅游博览馆“精彩亮相”,发挥会展的“磁场效应”,构建“以产兴会、以会促产、产会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要推动品牌活动高品质开展,把“活动”作为塑造湘湖新气质的重要载体,策划打造“湘马”“湘湖艺术季” 等具有湘湖辨识度和区域影响力的创新活动,为湘湖集聚人气、创造传播力。

四、城市提能,以“人民城市”引领“美好生活”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湘湖新城将发挥“江与湖之间”的绝佳区位优势,综合推进基础配套补短板、核心功能筑场景、社会治理强基础,实现“建小区”到“建城区”质效转变,全力争当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建设能够丰富和促进人发展的新型城市。

一是聚焦“高品质”,提档全维城市功能。以核心城区标准,统筹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着力提升城市集聚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水平。要提高民生保障供给能力,依托高校合作办学、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深化闻堰教育综合改革,打造一批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托育点、社区诊所,着力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要围绕全生活链服务需求,加快建设高端商业综合体,布局社区邻里中心,提质闻堰老街运营,打造涵盖品质消费、健康生活、文化交流的丰富场景,满足多元生活需求,构建15分钟未来生活圈。要实施以文润城惠民工程,充分挖掘社区配套用房、公园绿地等潜力空间,增加文化设施和功能活力,打造共享交往的文化节点,让优质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市民生活的日常,同时依托三江汇·创谷、中南数字文创谷等载体增加文化消费深度,与城市文化产业形成联动,助力人文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是聚焦“精细化”,创建全域现代社区。以创建城乡现代社区为抓手,努力提高城市治理整体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要聚力城市风貌提升,聚焦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薄弱环节,谋划闻堰全域环境整治工程二期项目,全力营造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空间。要聚力物业服务提质,与物业公司在城市管理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进城中村物业化管理改革,加快实现城中村与住宅小区生活品质均等化。要聚力基层治理提效,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依托数字化改革和网格化力量,积极构建高效便捷的党群联系和民生诉求解决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探索。

三是聚焦“获得感”,创享全民美好生活。坚持人民立场和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用心用情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加可观可感、触手可及,不断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要实施全民参与的城市更新,聚焦功能复合、存量利用、活力提升,联合居民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施工,形成公众参与“规划调研—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闭环,让空间资源紧贴居民需求优化配置,实现城市健康有序的二次生长。要创建全龄友好的社会环境,将老年关爱和儿童友好作为重点推进方向,打造有特色、可感受的“一老一小”专属服务和主题空间,聚焦青年普遍遇到创业就业、住房保障、休闲娱乐等的“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构建满足青年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城市活力生态。要推进富民增收的创新改革,科学探索“以地换房”等村级留用地统筹开发创新模式,破解启动慢、品质差、效益低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验收、统一返租经营,为村社集体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稳定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