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社会力量多维参与 公共文化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更新时间:2022-12-31 08:30:00    内容来源:戴村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戴村镇位于萧山南部,是杭州城市中轴线——时代大道南起点。近年来,戴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服务理念,以文兴镇,全方位引入社会力量,多维度参与文化服务,立体式完善服务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先行先试,文化管家激活一池春水

2018年底,戴村创新试点“文化管家”服务模式,通过购买专业服务,破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效能不高、群众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2021年,在总结试点和萧山推广经验的基础上,该项目获第四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向全省、全市推广。一是政府主导引管家。引入专业机构聘为乡镇“文化管家”,通过群众点单,委派专业人员、匹配优质资源,向群众提供一揽子公共文化服务。三年来共组织各类群文演出216场,8万余人次观看;开展书画、摄影、舞蹈等公益培训110场,服务百姓超万人。二是借势发力拓服务。利用“文化管家”专业师资力量,成立杭州首个“三团三社”,平均每年免费开设15个专班,培训群众6000余人次。对文化礼堂进行专业指导服务,因地制宜组织社团培育、活动演出、艺术创作等,有效提升文化礼堂综合使用效益。三是深挖内潜创精品。推进“文化管家”全域发展,进一步培育乡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挖掘特色文化。2022年,培育本土文化骨干130人,其中省级“乡村文化能人”1人,区级“乡村文化能人”6人;创作精品节目15个,其中小品《坚守》获2020年浙江省第三十一届戏剧小品邀请赛金奖,让村民从家中“灶台”走向公益“舞台”,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喊出家乡声音、唱响家乡赞歌。

二、共建共享,全网联动构建服务矩阵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打造“三个一”文化矩阵,构建功能各异、形式多样、体系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一是“一站式”打造文体中心。建设镇文体中心,引入专业服务公司参与运营,打造集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休闲交流、科教服务、文化消费和社区综合服务的“一站式”多功能空间。今年以来,中心累计开展各类活动56场,服务群众5300余人次。二是“一张网”辐射文化礼堂。鼓励乡贤、爱心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出资出力,修缮文化礼堂、捐书助学、成立剧团等,形成以文化礼堂为阵地,辐射全镇的文化网络。目前全镇有五星级文化礼堂3家,其中尖山下村文化礼堂获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三是“一体化”壮大文化力量。创新文化人才输出,挖掘文化人才资源,积极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生力军。抓好“三团三社”民间文艺队伍培养,组建乡村艺术队143支、俱乐部23个;广泛发动“文化热心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每年参加文化志愿服务1.9万余人次。

三、整合资源,15分钟文化圈深入肌理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社会资源,持续延伸三个“文化圈”,不断丰富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一是深化红色“研学圈”。投资1200余万元,开展历史文化遗产“微改造、精提升”,完成12处名人故居、历史古建筑的修缮布展,推出“热血之路”“传承之路”等精品研学线路,吸引“五老工作室”、“乡小贤”等“一老一小”参与场馆服务,激活红色文化。今年以来,五老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开展志愿讲解服务60余次。二是优化文旅“休闲圈”。以省级郊野运动乡镇建设为契机,吸引社会资本5000余万元,参与打造公共文化旅游环境,建成户外运动公园、高空秋千、滑翔伞等文旅基地10处,完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森林骑行道、小镇客厅、游客服务中心等文旅配套19处,创建文旅融合驿站26家。2021年,成功创建为省4A级景区镇、省级郊野运动乡镇,文旅休闲服务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三是强化服务“体验圈”。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开发非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潮流属性,线下形成造纸术、三清茶制作体验、舞马灯、篾编工艺等8个文化体验点;线上探寻“工分宝”小程序数字点单、模拟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群众、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

下一步,戴村镇将继续聚焦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聚力深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丰富文化服务供给,为建设现代社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