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坚持党的领导 聚焦“农-地”关系 破解“先富”到“共富”密码

更新时间:2022-12-31 08:00:00    内容来源:衙前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坚持党的领导 聚焦“农-地”关系 破解“先富”到“共富”密码

——口述历史解码萧山式现代化的“衙前道路”调研报告

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按照习近平的认知,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对美好社会的设想,也是马列主义对未来的设计,其共同点都是全体人的共有共享,这便边是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文化赋能“共同富裕”这一命题,也已经得到体现。《意见》首先对“共同富裕”作了界定,认为全体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这样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随后,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萧山也成功入选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萧山将聚焦“三个缩小”,即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等六大领域展开试点探索。萧山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直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浸润农民解放、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精神,探索实践“改革促富、产业致富、城乡均富、共享共富、生态创富、文化润富”这“六富经”,涌现出红山农场、万向集团、航民村等全国先进典型,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大都市强区的跨越,率先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发展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萧山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衙前有着独特的“共同富裕基因”。早在1921年,中共领导的第一场农民运动在衙前发生时,农民党员李成虎就喊出了“有,要大家有;好,要大家好”的朴素的共同富裕呼声,构成为萧山农民党员代表广大群众要求“共同富裕”红色基因。自此之后,衙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聚焦“农-地”关系,走出了一条“先富起来”到“共富起来”的具有典型的萧山式现代化的“衙前道路”。那么,这条“衙前道路”是如何实现的呢?中共衙前镇委政府联合杭州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周东华教授带领的“映山红”口述历史解码“共富”基因实践团队,对衙前镇衙前镇150位村干部、手艺人(特别是非遗和物遗传承人、特殊才能特色手艺人等)、“先富”者(劳动模范、办厂致富等)、老干部、享受“共富”者(70岁以上的长者)、行业代表、乡贤等“共富”见证者、实践者,开展口述调查,解码萧山“共富”的乡村基因、深入挖掘消逝村庄的集体记忆,彰显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四个执着”的衙前共富基因

1921年9月,距离“红船”从嘉兴南湖启航仅2月余,即顺着运河驶过钱塘江,驶入浙东运河,来到衙前。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场农民运动——衙前农民运动爆发。农民共产党员李成虎在运动中喊出了“有,要大家有;好,要大家好”的朴素的共同富裕呼声。在守好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衙前一直在行动。共同富裕、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在衙前人的心中一代一代传承。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企业家受到衙前农运精神的影响,不断在经济发展之路上探索,逐渐形成了化纤纺织和钢构网架两大支柱产业,产生了世界500强恒逸集团,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东南网架、兴惠化纤等头部企业。2021年,衙前镇获全国千强镇第184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353.3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万元,各项经济数据均居于萧山区前列。

(一)衙前共同富裕之百年追求

1921-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二十八年里实现了辽阔国土上的农民“站起来”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其中,萧山衙前于1921年率先爆发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成为红色根脉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中共一大召开时只有50多位成员,他们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强敌环伺的社会环境下,顽强撑起风雨飘摇的中国,并逐步壮大。中共一大会议规定了党的纲领,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党虽然幼小,却已成为任何敌人无法掐灭的新生政治力量,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共同富裕深入人心。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时指出:财产私有制虽不克因之遽废,然各国之执政及富豪,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决非社会之福。1955年10月,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邓小平同志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所在,是衡量改革开放事业成败的重要标准,并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对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提出精准扶贫、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共同富裕是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好愿望与不懈追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萧山区衙前镇人民发挥着自身的力量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王国龙(男1960年生)与王思琴(女1964年生):衙前有一种红色基因在传承,有一种红色血脉在留存。我们衙前能经营4家全国500强企业,642家民营企业,成为浙江省经济强镇和连续几年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离不开衙前人民敢为人先,永不满足的精神,在一代代潜移默化间传承下来,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成就。

夏建林(男1970年生):近些年我们村(衙前螺山村)在积极响应共同富裕政策,提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先富帮后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中有的人抓住了时代的机会选择办厂,有的人选择出去拼搏打工,他们对于村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人都会给予帮助。相互帮助,相互友爱,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一起走向我们的美好的新时代!

胡祥云(男 1971年生):富裕不是说是嘴巴说出来,是靠奋斗出来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是拉小差距,橄榄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经济结构。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引导村风民风提升,弘扬正能量,照顾弱势群体。

李君(男 1972年生):我是李成虎的第五代孙,工作是一名垃圾工程师,把塑料制品回收做成化纤,我们是宜家家居的指定供应商,一年365天有360天在做活,勤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环保也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

洪玲芳(女 1988年生):今年一月份我们村(南庄王村)成立了乡贤会,把在各方面都比较好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给我们村里出谋划策,带动一下我们村里可能相对后富的那批人。其中包括企业老板,在职的比较好的公务员,退休公务员、退休的老干部等,基本上是以企业老板为主。

红色基因的百年传承,共同富裕的百年追求。奋斗、勤劳、质朴、互助刻进了衙前镇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李成虎在百年前带领农民在衙前开展了以减租反霸抗捐为中心的反封建斗争,实行了三折还租、废除苛倒、捣毁奸商米店、平仰粮价的革命行动,造福百姓。百年后千万工程、美丽乡村、乡贤互助、绿色家园等等利好措施在衙前铺展,一个个真诚的、热烈的、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灵魂述说着衙前的进步。退休的老干部兴致勃勃地述说最近为村里文化事业作出的努力、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一本正经地用方言阐述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村官充满期待地分享着对本村未来事业的规划、穿着布鞋的大企业家和蔼地与我们分享从前的故事……衙前共同富裕的百年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二)衙前共同富裕之党的百年领导

衙前见证了党领导下的第一场农民运动、第一个农村小学校、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衙前通过围垦、集体经济、村办企业、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千万工程走向新时代,乘上改革开放的东风。衙前农村的长者,他们或饱读诗书拥有博士头衔;或受村民敬仰,曾为赤脚医生救民于伤痛中;或勤劳致富,开设厂房,吸纳劳动力与增进乡村收入;或为百姓服务,尽职尽责保卫乡村;或曾参与过围垦事业,为那人类史上的造地奇迹添砖加瓦;或参军入伍,保家卫国;或只是普通百姓,闲话家常。衙前农村小学校的历史细节被挖掘,衙前顽强的围垦事迹被记录,衙前部分集体企业的发展脉络被摸清,衙前在党的领导下散发光芒。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前赴后继的使命担当。

周仁钊(男 1934年生):我24岁的时候成功加入了党组织。1960年左右,我当上了生产队里的大队长,组织大家搞生产,搞企业。我们村(新林周村)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都做出了很多努力,我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老人的需要,我当时去余姚眼镜厂,开过老花眼镜厂;也跟另一个退休人员去了上海,购买进口化肥,成功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再后来我被评为萧山的劳动模范标兵。加入共产党,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沃阿毛(男1936年生):1955年10月,我报名去当义务兵,直至1964年2月退伍回家。我在部队里待了9年,当过班长,副班长,排长,司务长等一系列排队干部,立过六次功,参加过“深挖洞,广积粮”,被评为五好战士,拿到70余元一月的补贴。1969年我担任生产队长、镇五金厂出纳、乡政府书记员等职务。我是1959年10月入的党,我最相信共产党,最相信人民政府。

徐国军(男1975年生):2007年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我开办的企业规模不大,因而时间充裕,本着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担当,要为村民服务的态度,我申请加入村委会(山南富村)。2011年下半年,我正式进入村委。最初,我担任支部委员,之后又做了六个月代理村长,最后担任书记。都是为人民服务。

戴杭阳(男 1978年生):我2008年入党,是在自己创业期间入的。从小我是在党员家庭里长大的,我从小对共产党很崇敬,然后我励志就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衙前村)不落下任何一户人家。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李大钊先辈在对社会主义进行设想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一代代党员的引领下,在国家与政府的帮扶下,一代代中国人前仆后继,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力量。衙前在党的带领下,必将实现共同富裕。

(三)衙前共同富裕之众志成城

衙前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在“有,要大家有;好,要大家好”的呼号中激励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衙前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实践中努力拼搏,在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的征程中勇于开拓创新。衙前民众抓住时机发展自身又不忘反哺家乡,在乡村形成人才、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项百爱(男 1958年生):2006年,我决定辞去村里书记的职务,将重心放在经营自己的企业上。我开的是纺织厂,开始的时候是做裤料等纯面料,后来做窗帘布和窗帘,我们厂是有一整套的布机的,包括架台、花色丝机、定型机等。现在我们厂的业务主要以外贸为主。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资金实力还不足,我开厂的房子、土地都是向村里租的,土地大概租了一万多平方米,最开始有员工一百二三十个人,规模也还算大的。国家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也提供了大量平台和机会。

徐含旭(男1979年生):2005年的时候,刚好借着衙前村整个的化纤资源,也趁着化纤类企业刚好处在一个发展期,于是我就趁机进入村里创业。在我们创业的过程中,村集体也有一些帮助:首先,我们现在的土地都是向村集体租借的,村集体帮我们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土地问题;其次,村里面会提供一些后勤保障,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比如村里会帮助我们组织工会和一些消防演习,帮助我们完善企业的组织以及消防安全方面的工作,很多我们小微企业做不到位的地方,村里面会帮助我们弄好,给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

在百年“共富”路中,衙前聚焦凝聚出“四个执着”的共同富裕基因。一是衙前共同富裕的百年梦想,从李成虎到当下的口述访谈者,都有着关于共同富裕梦想的执着;二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领导,从沈定一等为代表的衙前农民运动时期的中共党员到凤凰村老胡书记为代表的当代基层共产党人,都有着带领全部农民“共富”执着;三是衙前大大小小富裕者的百年实践,从敢于战胜自然、突破自然条件限制的旧商人到抢潮头鱼、喝头口水、念好致富经的新商人,都有着“先富带后富”的执着;四是衙前普通群众的百年努力,从减租减息、向土地要生存的老农民到进厂工作、下海经商的新农民,都有着“勤劳致富”执着。正是衙前独有的“四个执着”的“共富”基因,促成了衙前率先喊出“共富”梦想、率先“先富”起来、率先奔现“共富”路。

二、红色文化赋能衙前“共富”路

衙前镇位于萧山东部,与绍兴柯桥接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运动发轫地,是首批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浙东运河穿境而过。改革开放以来,衙前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拥有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其中恒逸集团入围2021《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榜单。衙前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化纤名镇、国家钢结构网架产业化基地。在红色赋能共同富裕方面,衙前镇以党史学习教育和“二十大精神”学习为抓手,为新发展阶段浙江文化高地的红色根脉,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红色赋能共同富裕建设的可行路径。

首先,把握新时代脉络、上级指令贯彻到位。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衙前镇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按照省市区的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落实。一是系统谋划责任明确。在萧山区里动员会后,及时召开了全镇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成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党史学习教育方案》,明确了“我在中共农运发轫地学党史”专题学习活动、“初心百年恰风华”专题宣讲活动、“忆党史,守初心,当示范”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办实事、解难题、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等6大类18项内容,并逐条逐项明确到责任部门和负责领导。二是组建精干宣讲队伍。成立“勤廉衙前红色宣讲团”,分为8090志愿宣讲队、勤廉前沿宣讲队、党校讲师宣讲队等,提供11个方面的授课内容。特别是杭师大周东华教授主讲的《衙前农运史》、嘉兴红船学院肖纯柏教授主讲的《在党史学习中提高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的宣讲报告,在党员干部中反响较好。三是抓关键少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镇班子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用好组织生活会、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形式开展学习。同时,班子成员带头到联系村社、企业上党课,开展民情走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村社结合每月25日主题党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七一”前后每位基层党组织书记都给普通党员上了党课;每个党支部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四是抓典型示范。集中学习宣传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萧山衙前人)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选树凤凰村数十年如一日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进典型,并在第二十一届全国“村长”论坛作主题发言。在“七一”庆祝大会上,向4位企业家授予“衙前镇功勋企业家”称号。五是线上线下联动。举办“百年党史青年说”微党课、“红色衙前邀您一起聆听萧山历”等活动;利用“西湖先锋”APP、“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学习平台,加强自主学习,推动学习教育进行政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和社会组织。

其次,做靓红色地标,活动呈现出色出彩。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和衙前农民运动100周年,衙前及早谋划、精心准备,创新机制载体,持续扩大红色地标的影响力。一是优化配套提知名度。近年来,衙前围绕打造红色研学中心,先后提升一馆四点史迹群,恢复了龙泉阅书报社,加紧建设集学习、餐饮一体的凤凰驿党群驿站,推出了红色旅游参观线路,成功创建为“省4A级景区镇”。2021年初,我们成立接待专班,常态化全方位保障红色史迹群的接待参观。截至6月底,已累计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生团队2000多批次近4万人,高质量完成了萧山区提出的“我在农运发轫地学党史”的参观接待任务,受到各界好评。二是学术研究提深度。与杭师大历史学系合作编印《探源红色根脉:衙前农民运动》,录制十堂关于衙前农民运动的党史学习专题党课。联合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研究室隆重召开了纪念衙前农民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留下了大量研究成果。三是文体活动提温度。在镇“双百年”大会上,以恒逸集团董事长邱建林为原型,创作舞台剧《创业之火》,再现衙前企业家创业历程。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暨浙音附中师生艺术实践演出”、“学党史、传精神、跟党走”杭州市文艺轻骑兵走进衙前专场演出等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审美体验。举办西小江两岸萧绍五镇龙舟邀请赛,以此纪念百年前萧绍两地联合起来反抗地主压迫的先辈们。邀请省内百名诗人开展衙前大采风活动。用诗歌感悟百年历史,歌颂伟大的时代。四是借融媒体提热度。充分借助“报、网、端、微、屏”等资源,让党史学习教育“立”起来。2021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日报、浙江新闻联播,以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对衙前农民运动、党史学习教育采访报道300多条。其中:中央电视台财经节目和农业农村频道摄制组到衙前采访录制,《红色金融路》在央视二套播出,介绍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衙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共同富裕看浙江》,专门介绍了衙前凤凰村的共同富裕场景。自制党史学习教育微信 30余期,由衙前各界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制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MV,微信点击量达到1.3万,有效提升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度。

最后,点燃红色激情,激发为民情怀。把“民呼我为”活动作为展现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各项人民群众关心的实事工程。一是明确全年计划作好工作部署。针对老百姓呼声最强烈的32项民生实事,实施了32个“彩虹计划”项目,把“民呼我为”贯穿全年工作,逐月推进项目建设。二是聚焦环境短板加快整治提升。以创建工业特色型美丽城镇为契机,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对萧明线等18条镇村道路实施上改下治理。实现11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官河绿道全线贯通,西小江绿道基本建成,杭绍西小江流域共治持续发力,衙前的两条母亲河焕发出勃勃生机。三是完善安全防控提升平安指数。面向企业实施“平安贡献力”行动,开展村社小微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全区试点,建立“平安村社”创建“红黄黑”榜排名机制,以点位“微平安”撬动全域“大平安”。四是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共建共享。衙前第一幼儿园顺利通过省一级验收、凤凰分园被认定为省二级,衙前第二幼儿园建设顺利启动。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病房和中医馆投入使用,投入40余万元建立方舱接种点,目前已累计接种新冠疫苗约5万针次。党史学习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两不误、两促进”。五是强化数字赋能落实精细管理。建成镇村两级驾驶舱,创新打造“衙·门口”基层治理村级平台,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搭建“衙·食安”餐饮经营数字治理系统,全面覆盖494家餐饮服务单位,以“三色码”推动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状况直观化、可视化,有效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从衙前镇的个案可知,利用区域优秀革命文化资源引领共同富裕建设的可行路径,聚焦于三个“目标”。首先,要根据中央和省市布置,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为目标,守好红色根脉、共创数智未来,高水平建设“品质产业城·共富样板镇”。其次,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将红色基因解码作为目标,开展有声有色有特点的专题活动。如2021年建党100周年纪念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提升工程、衙前党史十讲课程研发、举办衙前农民运动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等。最后,要根据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将为共同富裕寻找源头活水作为目标,探源红色根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一百年前衙前农运领袖李成虎 “好要大家好,有要大家有”的呼号激励前行道路。

三、让每一名“衙前人”享受“共富”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其中,完善低收入人口保障服务,逐步健全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制度,加快缩小社会救助城乡标准差异,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职工与居民、城市与农村筹资和保障待遇差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坚持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房供给,重点解决好新市民住房问题……等等,是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在衙前,农村养老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其“共富”一大亮色。

第一,农村养老问题。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这一代农村老人来说,他们年轻时候的生活主要被大大小小的运动与艰苦繁忙的农活所占据,如果没有特别的机遇,往往是以无所凭依的农民身份贯穿生命的始终。尽管在他们的子女一代大多数都能够创造美好宽裕的生活,并且赡养优待他们的父母,但是对于老人自身来说,终归还是处于依附于人的地位。因此,农村社会养老金得到普及的深远意义不言自明。 在衙前项漾村,“我们这儿每个人的养老保险都是村里给买好的”;在螺山村,一位退休干部对“近几年来生活变化”这个问题回答时,他苍老的面孔上闪烁着幸福的笑意,乐呵呵地说:“现在嘛,老年人都拿到了养老金了,要花钱的时候不必再低眉顺眼地问子女要。以前的时候,老人战战兢兢地问儿子要买菜钱,一边媳妇还在摆脸色呢。”在凤凰村,村民人均收入达72350元,村可用资金达4558万元,全面实行了村级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的普及化。衙前镇以凤凰村、项漾村为代表的几个村落已经实现了利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村民缴纳农村社会保险的费用。在这一福利的普惠之下,衙前镇许多村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毫无疑问,这是衙前镇在“共同富裕”事业上取得的重要成果。然而,衙前镇免费社会养老保险的高普及率显然依托于当地经济的雄厚发展,如果没有村集体收入作为保障,那么这项福利政策无论如何难以得到落实。

第二,让“外地人”享受“村民”待遇。随着衙前镇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大势迁移到了这里。三四千的外来人口,对于衙前镇的各个村落来说,都是寻常不过的事。据我们了解,当地中小型规模的厂的一线员工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当地的居民并不青睐这些直接与机器打交道的工作:对于不直接经营企业的当地居民来说,年轻一辈往往寻求向中心城市发展,而他们的上一辈则会直接购买少量机器,雇佣一两个工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活动。近二十年来,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衙前镇。他们中的许多人拿着每月几千元的固定工资,三班倒地工作在二十四小时隆隆作响的机器旁。辛勤工作的外来人口,构成了支撑此地工业发展的基本细胞。衙前镇在提升外来人口待遇上做了诸多努力。比如项漾村在有计划地筹备建设廉价的公租房以改善外来人口的居住环境;南庄王村致力于新建停车场以满足外来人口的停车需要,并且为群租房的下水道、水管问题提供无偿的维修服务;在从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在萧山参加中考升学,因此在读完了初中之后就不得不回到老家。而从今年刚参加高考的这一届高三学生开始,他们被赋予了在当地参加中考,和本地孩子一同升学的机会。对于外地的贫困的学生,镇政府会提供免费中餐的福利政策,这不仅为许多家庭减轻了负担,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公共权力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而最能体现衙前镇“共同富裕”特色的则莫过于有镇政府和企业家们一同赞助的“凤凰奖”优秀学生奖学金——不论学生的户籍,只要表现出色,就能够得到奖励。

四、“先富”回归助推“共富”

改革开放后,衙前人民积极寻找各种各样的途径创造财富;上世纪九十年代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后,第二产业在衙前蓬勃地发展起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出口经济更加把衙前工业的发展带上了一辆高速列车。衙前村一位企业家对那个年代的诙谐的描述是:“那时候买什么都赚钱,因为什么都缺。”这批在改革放开和新时代的“先富”者们,现在也有着如何“续富”的烦恼。

首先,企业结构转型,持续实现物质“续富共富”。在几年前的衙前,每户人家拥有几台纺织机器进行主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在这几天的调研活动中,我们从各个村的采访对象口中都了解到,近年来由于生产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份额临近饱和,家庭作坊模式的生产由于成本压不下来、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基本上已经被市场淘汰。纺织工业中两极分化严重,经营得当的大企业在前几年的发展中规模迅速扩大,生产业务也得到拓展,家庭作坊则走向了没落。而通过对中小型规模企业的老板的采访,我们得知纺织产业链上的许多环节已经转移到那些劳动力资源成本更低的城市中去了。中小型企业如果要继续维持原来的生产规模,一方面需要依赖从前积累的市场资源,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在产品上创新以保持自己独特的竞争力。特别在后疫情时代,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其次,追寻价值,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富”。“我现在住着最好的房子,开着最好的车,但还是感到迷茫。”与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者们不同,这位1989年出生于吟龙村的杭州一家大型网络公司CEO的年轻“先富”者,依托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新时代十年中的后5年左右,利用互联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有了上述“迷茫”。在被问及能对当地共同富裕事业能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之时,他热心地表明了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意愿。

乡贤回归,反哺家乡,成为“先富”们助力“共富”的共同选择。另一位与他同姓的企业家,白手起家,经过四十四年打拼,拥有了自己的生产链,实力非常雄厚,更是负责了许多大项目,比如奥体中心大小莲花的防护涂料、萧山国际机场的标牌等。他积极地参加着家乡的建设。比如,他会每年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补助金,会为村里的人提供工作岗位;在村里进行集体建设时,他也捐助了资金。像这样的成功企业家还有很多,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财富又带回了乡村里。

退休的老干部兴致勃勃地述说最近为村里文化事业作出的努力、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一本正经地用方言阐述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村官充满期待地分享着对本村未来事业的规划、穿着布鞋的大企业家和蔼地与我们分享从前的故事……因为有这一个个真诚的、热烈的、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灵魂,相信更加美好的故事将不断在衙前这片淳朴的土地上被书写。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