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关于萧山“三农”工作争当全市领头雁、全省排头兵、全国先行者的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2-12-31 09:10:00    内容来源:区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三农”是主战场,也是突破口。萧山区历来是全市农业大区,农村范围广、农业体量大、山、水、涂、田、地俱全,耕地40.75万亩(含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土地14.38万亩),林地40.27万亩,河道474条1420公里。全区共有22个镇街559个村(社),农业人口91.9。在绘好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 数智新萧山”,高质量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的蓝图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不会变,必须以更有利的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本文旨在深入了解我区“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聚焦解决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缩小农村内部人群之间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为实现“三农”工作走在前列,助推“共同富裕”提速加码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萧山区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为引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为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提供萧山“三农”样板。连续三年荣获乡村振兴考核省市双优秀,去年以来,荣获26项省部级荣誉(试点)。

1.“双强”发力,农业生产稳中向好。202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2022年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88.0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超过 89.62%,处于省市前列。与省农科院携手共建湘湖实验室,通过农业科研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示范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通过优化品种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开发特色蔬菜和精品蔬菜等途径提高我区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目前正重点建设东片时鲜蔬菜和特色蔬菜、南片设施蔬菜和水生蔬菜产区,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有规模效益的蔬菜生产示范点。

1672795140441.png

2.接二连三,农业产业活力蓬勃。去年全区蔬菜、花木、畜牧、水产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达7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6.0%。全区拥有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9家、市级127家、区级81家。推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萧山本味”,农产品展示中心已正式启用,全区农业品牌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农村休闲旅游、精品民宿、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全区涉农电商销售额超10亿元,新增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总数位列全省第一,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3.全域推进,乡村风貌整体大美。从2018年起,我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对绕城线及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外所有村,以示范村、提升村、整治村为载体,分类分批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累计启动126个整治村、182个提升村和36个示范村,培育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59个,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8个。目前,我区把未来乡村建设作为“千万工程”的延续以及乡村集成改革的重点,目前,全区已启动19个省市级未来乡村建设,横一、梅林、凤凰、欢潭四个首批市级未来乡村已基本完成建设,其中横一村入选全省首批36个未来乡村之一,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区打造50未来乡村的目标,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加速推进全域未来。

4.拓径提质,强村富民成果共享。2021年,我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657元,比上年增长9.5 %。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657元,增长8.7%,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63.6%,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863元,增长13.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3:1,优于省市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55元,同比增长13.0%。全区4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实现总收入27.86亿元,经营性收入达到18.93亿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了11.3 %、12.5%。全区村级集体总资产322.31亿元,增长13.87%,村均集体资产7656万元。

1672795192875.png

5.加码优化,民生福祉普惠丰富。《萧山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正式印发。目前我区海塘安澜工程、永兴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项目已正式启动,总估算投资达110亿元。其中,海塘安澜工程入选省厅2021年度海塘安澜千亿工程推进工作优秀成果名单。已创建19条市级以上美丽河湖、5个乐水小镇、47个水美乡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治水理念,积极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正式实施《杭州市萧山区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建设审批管理实施办法》,着力探索盘活闲置农房,以河上镇东山村为典型打造民宿标杆,促进村、企、民共同增收致富。

6.落地落实,要素保障坚强有力。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逐年提高,去年已达到4.27%。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涉农贷款余额超800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超600亿元。推广农业保险险种20余个,承担风险保障近15亿元。每年安排不少于当年全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3%,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去年根据农业发展需求,区委区政府新增农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150亩。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队伍总数超过30人,农村实用人才纳库数量超3万人。

二、目前萧山“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下,萧山的农业越来越强、农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但对照“三农”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1.农村劳动力培育存在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只有人才的供给跟上了,产业才能正常运转、迭代、发展,文化才能复兴繁荣,教育才能提质增效,新模式新业态才能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当前,我区在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中,乡村人才支撑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一是专业人才较紧缺。我区农业农村工作的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果不优的问题一直存在,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数量不多,成为乡村发展的最大掣肘。比如,区农(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有多名农技专家面临退休,但年轻农技人员数量不够,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此类问题在乡镇农办部门更为突出,部分乡镇农办已无懂农业的年轻农技干部。二是重点劳动力流失快。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一些农村人才致富后到城区发展,有的到发达地区创业,学校毕业生和学有所长的复员退伍军人也不太愿意在农村创业,外出务工较多。特别是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农村人才向城区流动较多,致使农村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三是弱势群体数量大。据2021年数据统计,我区低收入群体在农村分布较多,占农村人口的45.8%,低收入农户中低保户占总户数又占91.7%,病、残人员较多,缺乏有效的创收途径,导致大部分低收入农户只能采取社会救助的政府兜底方式来落实帮扶。

2.农村土地资源盘活利用不足。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要素,但我区存在乡村产业用地紧缺与农村土地低效闲置并存的矛盾。一是乡村产业建设用地不足。自2020年起,我区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产业发展。但受国土空间规划限制,指标落地情况不理想,制约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比如,杭州建长湾农业有限公司从2016年开始每年举办吉山梅花节,游客在10万人次左右,因没有农业建设用地指标,无法接待游客,导致三产融合发展受到制约。同时,该公司与台湾一工厂签约合作梅子深加工产业,由于产业用地没落实,项目一直无法启动。同时,因三产用地也需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导致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和现有土地政策制约形成矛盾,乡村发展受限。二是闲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在今年初对全区42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调研时发现,经营性收入在12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有139个。其中,有47个行政村存在闲置集体资产未盘活的现象,共171处、面积11.59万㎡;有51个行政村的自然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包括未发包的集体经营土地1329亩、集体经营水面1688亩、集体经营山林16901亩等。三是村民土地流转意愿不足。碎片化的农业发展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不利于技术和商业升级。但部分农户将承包地视为私有,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农民耕地集中流转意愿不强,使得土地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变得相当困难。比如,我区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大,流转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农户不配合的情况,农业经营主体小而散的经营局面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欠缺。农村面广点多,加上历史欠账,虽然我区在“三农”上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依然面临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不足,财政支农、金融助农、保险护农和资本强农的道路有待拓宽。一是村集体自身造血能力参差不齐。目前我区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快速增长,但高平均数下掩盖的不均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比如,去年村均经营性收入达450万元,但74.4%的村社处于平均线以下。在剔除宅基地选位费等非经常收入后,全区有140个左右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处于120元以下,其中南片八镇占77.7%,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部分美丽乡村资源的活化、转化、产品化、市场化还不够,没有产业支撑和集体收入的持续流入,乡村后续运维发乏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恐难长久。二是农业产业优势发挥不足。我区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虽然排在全市首位,但存在技术带动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旗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缺失是萧山农业产业的一大痛点。比如,我区有紫香集团的“老胡子”、钱江蔬菜的“钱江牌”、党山酱萃的“党山牌”等省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但还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导致众多优质的农产品缺少品牌的赋能,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农业企业没有把萧山农业特色优势大规模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通过民间资本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就会出现“后劲不足”现象。三是资本流入乡村渠道不畅。相比于城市,农村的水、电、路、网、数字基建、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短板,农资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快递物流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的“最初一公里”等问题导致一些社会力量瞻前顾后。相比一产而言,农业投资风险高、周期长,农村金融市场之后,民间投资和财政投入比例均相对较低。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萧山“三农”工作走在前列的目标,关键是要补足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短板。未来乡村建设属于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拓展、标准升级,是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守正创新,也是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和农村居民高品质生活的必经之路。建议以未来乡村建设为主抓手,通过嵌入共创共富机制、补足乡村发展短板,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抓好稳产保供工作,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一是防止耕地非粮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全面推行田长制,构建上下贯通、条抓块统、专班联动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采取整治与优化并举的措施来解决萧山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问题,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在近两年强势推进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的基础上,做好后半篇文章,及时恢复农业生产。二是推动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转型升级。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加快全产业链农机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向科技要空间,向机械要效率,推动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到今年年底争取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先行县,打造7个省级中心、基地。通过建设省级机械化应用基地、农机服务中心,持续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广作物新品种,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品种作为种植业产出品的内在决定因素,在服务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抓住湘湖实验室落地萧山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广泛应用,以农作物优良品种护航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从吃饱到吃好转变。四是抓好“菜篮子”生产,确保市场量足价稳。生猪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和规模养殖场提升改造等措施,确保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合理区间。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为抓手,促进水产养殖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渔业方向发展。加强全区24家市级“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保障市场蔬菜供应量足价稳。五是完善政策性农险,护航现代农业生产。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充分发挥保险在分散农业生产风险、补偿农业灾害损失、防范市场价格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做大品牌效益。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夯实农业品牌建设质量基础。以“萧山本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抓手,构建“区级公用品牌+行业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矩阵,深入发掘农业品牌价值,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实现品牌产品溢价销售。二是做优特色产业。结合我区目前以粮食为基础,蔬菜、花卉苗木、水产、畜牧、林特五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现状,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实施一些列补链、延链、强链措施,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让农户共享增值收益。三是做强经营主体。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主力军。继续鼓励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壮大实力、优势互补。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延伸产业链,促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到2025年,力争实现农业上市企业零突破,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0家以上。四是做好项目升级。重点推进浦阳传化共富乡村示范点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和精品园区的跨越发展,深层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1672795239976.png


3.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擦亮共同富裕成色

一是强村公司经营致富。以强村公司为抓手,打破原有单打独斗局面,盘活各方优质资源,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断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比如,进化镇组建的杭州萧山强村共进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河上镇组建的杭州萧山清清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均取得良好成效。二是“飞地抱团”异地造血。我区目前已实施的“飞地抱团”项目,主要是局限在同一镇域内村与村之间的“抱团”,发展模式较为简单,如浦阳径游片农贸市场项目。建议打破镇、村界限,全域统筹、全域布局,把村集体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起来,在发展潜力大、投资效益好的四大产业平台、区级国有企业等主体中确定“飞地抱团”项目,促进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增收。三是南部八镇一体规划。谋划以争创省级生态保护修复综合体试点为关键抓手,通过飞地抱团盘活存量土地、设立生态共富基金、开展山水生态修复、探索“两山银行”等举措,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南部八镇高质量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生态共富的萧山样板。四是民营企业以工哺农。民营经济是萧山的特色经济,全面乡村振兴离不开民营企业这支生力军的助力。通过导入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要素,使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乡村开发与运营,“以工哺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比如,传化集团在浦阳启动乡村共富示范点建设,浙江海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河上镇东山村共建精品民宿集群项目,戴村镇佛山村联合周边6个村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共建旅拍基地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都是民企助力乡村振兴的很好案例,应加以推广。

1672795362966.png

4.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一是扮靓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全域共美栖息地。根据不同村的“家底”,充分发挥我区乡村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以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建设为导向,逐步打造“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全域美丽乡村。建立美丽乡村常态化运维机制,探索通过市场化运营、村集体主动造血、扩大群众参与面等形式,实现村庄风貌“长久美”。二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打造幸福生活向往地。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路径。要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好基础设施、住房、医疗、养老、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景。重点是加快农村传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卫生院下沉;统筹全区养老资源,大力发展普惠性和互助性养老,推动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互融互通”;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科学有序推进海塘安澜、永兴河流域综合整治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扎实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等民生实事,做好“水”文章,把好“安全关”。三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打造善治乡村幸福地。不断提升“浙农经管”“码上工程”等平台监管质效,迭代升级相关制度规范,探索推行“智慧印章”,全面推行村社监察联络站履职“十二条”,巩固深化基层监督体系,全力打造“一镇一品”,全域推进清廉村社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人人参与、家家共享、村村受益的治理格局。四是导入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产村融合样板地。推进“农业+”行动,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进一步打通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深化乡村经营,持续增强村庄内生动力,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要利用好“周末经济”“近郊游”等近期火热的旅游项目,打造如横一村田园综合体,把千亩稻田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带来了全新的价值;楼塔镇雀山岭村,以当地特有的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发展康养产业,打造“康养村舍”,运营后可让村集体增收100万元以上。

5.加大政策保障力度,破解乡村要素制约

一是深化“两进两回”行动。畅通城市优质要素资源“上山下乡”通道,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经营乡村产业。积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巧打“乡情牌”,念好“引才经”,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和乡贤带着项目和资金回归萧山创业兴业,激活乡村振兴的“原动力”。二是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鼓励村集体开展耕地修复、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不同形式的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利用村集体存量土地,让村集体既有资金收入又为后续产业项目导入留有发展空间,破解用地瓶颈。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村集体统一流转农户承包地经营权,灵活采取土地互换、土地入股等方式,妥善处理“夹心地”“插花地”等问题,实现土地集中连片。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以标准地招引头部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打造更多现代化农业园区。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吸引社会资本更多进入农村,增强农村发展动能,增加农民增收路径。四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全区一盘棋思维,统筹各类涉农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各镇街各部门要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不断加大财政、规划、用地、产业、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比如,本年度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1672795396861.png

区农业农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2.12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