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22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萧山区基层应急基础建设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2-12-31 08:50:00    内容来源:杭州市萧山区应急管理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深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可有效解决村社应急管理能力短板,夯实村社治理根基,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今年以来,区应急管理局紧抓全区现代社区建设契机,抓实走深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着力打通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该局迅速制定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20项重点项目和7个重要指标,目前已基本建成“平时组团服务、群防群治,战时快响集结、组团作战”的村社防救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区基层应急基础仍存短板,后续或影响应急体系建设效果和作用发挥,亟需关注。

一、基层应急基础和现状

1.应急预案编制情况。积极推进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累计修编区级专项预案53个,部门和镇街防汛防台预案37个,基本形成“1+53+N”的预案体系(1个总体应急预案、53个区级专项预案、N个部门重要预案)。今年,编制完善村社“多案合一”应急手册,明确村社安全生产事故、灭火和应急疏散、防汛防台抗旱、避灾安置场所启用等基本流程。

2.硬件设施建设情况。全区设有避灾安置场所298处,所有避灾安置场所已完成标识标牌更新,实现视频可视化接入。以今年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为契机,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完成78家镇街级避灾安置中心和168家村级避灾安置点的规范化建设。应“135应急救援圈”(1分钟接警、3分钟出动、5分钟启动处置)和“15分钟快速应急响应救援图”要求,建立96个村社微型消防站,筑牢村社消防安全防线。

3.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全区共建有人武应急力量、消防专职救援力量、镇街综合应急救援力量、部门(集团)应急救援力量、社会救援力量等共5类81支队伍、4200余人,559个村社均完成30余人的应急突击队组建。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层预案体系建设仍处起步阶段。今年我局以现代社区应急体系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村社“多案合一”应急手册编制工作,明确统一标准,制定印发模板,目前村社首轮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多案合一”手册的定位是村社综合性、指导性应急预案,辖区各单位在不同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突中的响应标准、处置流程、人员力量、物资保障等无法一一细化,还需村社对照自身实际,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制定小方案、子预案。从基层反馈的情况看,目前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危房、生产安全、森林消防、防汛抗旱、抗雪防冻等灾害种类繁多,各村社具体情况不同,预案进一步编制细化还需主管部门、专业机构、专业力量介入支持。同时,预案制定后,还需进一步破解“写”得多、“练”得少的问题,演练活动的组织规范、执行效度与实际应对突发任务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2.村社队伍装备保障明显不足。目前,省市已对镇街一级的应急救援队出台相应的建设标准,但是村社一级突击队伍建设标准还未统一。全区559个村社应急突击队的配套训练场地、救援设施保障不足,未落实统一财政支撑,相关资金依靠镇街统筹或由村社自行解决。以益农镇东联村和东沙村为例(表1):一是物资储备不足。原有杭州市《防汛防台类应急物资储备标准表》中要求雨衣雨鞋配备量为5-20套,但无法满足现有突击队30人的配备要求。二是大型专业救援物资缺乏。应急发电机、排水泵等设备由于投入资金多、使用专业要求高,部分村社难以配置到位。三是物资的常态化管理和长效化更新不足。因管理不规范导致物资超期、使用失效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村社突击队队员人身保障和关心关怀机制尚未建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未全面覆盖,将直接影响基层应急突击队伍实战能力。

1672794815202.png

3.应急管理全社会共建共享共治有待深化。基层应急体系建设仍以政府推动为主,存在“政府热、群众冷”的情况。近年来,应急管理社会组织建设得到有效推动,目前我区有应急管理相关社会化救援力量13支,但从数量和规模上来看,大部分还处于发展培育阶段。今年8月,省应急管理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红十字会联合制定印发《关于深化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培育和管理的意见》,但涉及区级相关具体扶助、培育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地落细,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化与专业化能力还需提升。

三、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基础的建议

1.进一步细化“多案合一”应急手册。根据全国第一次风险普查情况,聚焦我区南部山区森林多、防火压力大、汛期防汛防台责任重等特点,结合历史灾害发生情况和村社自身风险点,出台基层应急预案编制指导意见,面对面指导、点对点帮扶,确保形成一批村社能用、实用、管用的预案。

2.强化基层应急保障支撑。参考省市《防汛防台类应急物资储备标准表》等文件,结合我区实际,出台区级指导意见,推广新街、临浦、盈丰等镇街经验做法,形成一套村社应急保障方案,逐一明确村社队伍建设、物资管理、队员保障等方面的细化要求。加快建设全域“135应急救援圈”,推进村社微型消防站、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建设,配足配齐防汛防台“三大件”“四小件”(三大件:发电机、可升降应急灯、水泵,四小件:头盔、电筒、防雨护具、救生衣)。探索基层应急救援快速响应机制,建议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医院等向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开通“绿色通道”,为开展救援行动提供快捷便利的保障和支持。

3.大力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通过设立政府扶持资金和抢险公益基金、鼓励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拓宽经费筹措途径,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队伍进行扶持和培育。加强正面宣传,对应急实战中表现突出的救援队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奖励,调动其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力度,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  编辑:李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