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9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关于进一步推动戴村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19-12-27 20:30:00    内容来源:戴村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产业问题是困扰戴村发展的核心问题。没有高质量、成体系的产业支撑,戴村城市化推进和乡村振兴的两轮驱动战略就无从谈起,赶超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也无法实现。以2018年数据为例,全镇拥有规上企业31家,完成规上企业销售产值36.64亿元,同比增长17.8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规上服务业增加值2.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和14.46%;完成工业投资1.23亿元。从总体上看,全镇产业规模总量偏小,增长势头良好。

按照本次主题教育关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重点课题领衔破难”的相关要求,带领机关干部,充分依托“民情三访”的机制优势,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戴村镇产业发展”这一问题,开展调研工作。调研以来,先后走访企业21家,走访企业家代表、企业技术骨干23人,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5条。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一、戴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昨天——弊病沉重。戴村的企业大多都是从原来的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乡镇企业“脱胎”而来,以传统的粗放型企业为主。可以说产业发展弊病重重。一是行业分布散。调研显示,2017年以前,全镇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设备制造、服装纺织、粉末冶金、塑料化工等16个行业,行业分布分散凌乱。二是亩产效益低。企业普遍存在市场竞争力低、产品质量低、企业效益低的问题。以2017年数据为例,全镇121家企业,实现企业税收9000余万元,亩均税收不足2万元。三是环境污染多。2017年以前,全镇工业企业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主,全镇121家企业中,有30家企业不符合现行环保标准,占总数的24.8%。

(二)今天——优势凸显。近年来,随着发展重心的逐步南移,戴村已经成为萧山乃至杭州南部的热点板块之一,其优势价值日渐凸显。一是生态优势。戴村山水林田湖要素齐聚,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5%以上,水域水质保持Ⅳ类水标准,拥有省级石牛山生态公园,是杭州的城市“绿肺”,这些是戴村发展的天然优势。二是区位优势。随着时代大道南延工程的启动,戴村已经处在杭州“以时代大道、中河高架”为核心的城市中轴线最南端。城市中环,地铁轨道交通等还将与之在戴村交汇,使戴村与杭州主城紧密相连,同频脉动,真正纳入杭州半小时经济圈。三是存量优势。戴村前期开发强度不大,可盘活的土地资源要素较多,“腾笼换鸟”“搬盘腾挪”的空间比较大,发展潜力比较明显。近年来,戴村抓住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征迁、美丽城镇二期征迁等机遇,盘活存量土地1200余亩,盘活存量厂房近10万方。

(三)明天——价值可期。当前,戴村已处在经济大转型、农村大变化、产业大布局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面临着众多的外部机遇。一是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倒逼要素资源重新分配,其中,土地资源是改革的第一要素。戴村拥有大量的低效存量工业用地,这为我们深入推进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实现存量资源的全面盘活,提供了有利契机。二是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的机遇。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坚持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这为戴村“腾笼换鸟,退二进三、退低进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萧山深度融杭发展的机遇。当前,杭州已进入拥江发展时代,区委审时度势提出了“深度融入大杭州,主动接轨长三角”的奋斗目标,其中产业的深度融入是关键。随着区委“两带两廊”产业布局的深入推进,戴村已经成为萧山“时代智造走廊”的关键节点,在承接融杭发展新机遇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戴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一是从国外形势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加剧,中美贸易摩擦深刻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下滑。以戴村镇出口大企——普林派特为例,1-9月总产值较去年减少3.3亿元,同比下降27.6%。二是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工业原材料、劳动力资源、资本价格等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从萧山实际看。当前处于“成长中的烦恼”,最突出的问题是动能不足、后劲不足,稳增长压力巨大,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新兴产业的效益才刚起步,“两链”风险影响仍在,实现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还很重。

(二)本土企业萎靡不振。一是领军企业匮乏。戴村31家规上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上仅有6家,2019年1-9月没有1家企业税收超过千万。同时,企业产品以代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严重不足,行业话语权和市场竞争优势匮乏。二是产业业态缺失。一方面由于行业分布散乱,缺乏优势企业带动,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造成戴村产业发展尚未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平台尚未建成,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业态化发展远未实现。三是创业热情不足。一方面,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当前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过快,市场订单明显不足,企业税费负担依然较重,企业家普遍缺乏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企业家内部缺乏敢闯敢拼、你追我赶的创业氛围,普遍存在安于现状的情况,甚至有的企业还在等待拆迁。

(三)优质产业落地迟缓。一是项目熟地少。当前,戴村通过前期拆整,虽然已经具备大量的产业空间,但是其距离承接项目,还有相当的政策距离。以土地要素为例,必须同时符合《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环境保护区划》等,戴村1200余亩工业用地中,可以直接上项目的熟地并不多。因此,出现“项目等土地”的情况,造成项目落地周期延长。二是产业配套缺。配套设施是否完备,是决定产业是否落户,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城南银泰城,时代大道等基础配套均虽已开工建设;人才公寓、领里中心等产业配套也正在加紧布局,但是配套要素不足的现状,仍未改变。三是招商队伍弱。近年来,到戴村投资考察的项目越来越多,涵盖面广,种类多样。在招商引商,选商比商中,我们既要当好“店小二”,又要当好“风控员”,既要“不错失好项目,又要“不流失好资源”。但是当前,我们很多干部,项目甄别能力差,企业服务意识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戴村产业转型的思维体系

(一)凝聚“制造第一”的发展共识。制造业是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引擎。从宏观层面看,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以工业品大规模生产和供应为前提,就必须要建立起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和先进技术体系。从微观层面看,戴村有着漫长的传统制造业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戴村产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秉持“创新引领”的时代精神。创新是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企业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如果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模式,就无法创造新产品,无法实现转型升级。所以,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现代化产业,都应走创新之路,在创新的道路上转型升级,走上时代的巅峰。

(三)坚定“数字赋能”的转型理念。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实体经济的创新引擎,是助推经济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加速器。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尽快地将数字技术融入进自身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那么在数字化的未来,必将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分享数字经济红利。

四、戴村产业转型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产业社区,积蓄“平台经济”的规模优势。一是深化“围墙革命”。一方面,要对园区企业围墙进行统一改造。打破园区企业“空间壁垒”,构建一个“开放式”的产业社区。另一方面,要以“围墙革命”为契机,深入推进产业业态建设,打破园区企业“行业壁垒”,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产业社区。二是优化“五共模式”。加强与城投集团的合作,优化“镇街+平台”的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戴南镇V制造产业社区建设,通过产权持有、项目入股、税收分成等方式,盘活资金要素,实现长期共赢,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产业社区。三是强化功能配套。加快园区道路、线路管网、人才公寓、工业邻里中心、公共自行车布点等基础配套建设;加速城南银泰城、威雅国际公学等功能配套建设,打造一个“生活化”的产业社区。

(二)集聚发展动能,树立“内优外引”的转型导向。一是要持续推进存量资源盘活。坚持“亩均论英雄”,深入做好“退二进三”“退低进高”“腾笼换鸟”三篇文章,持续挖掘存量土地,盘活存量厂房,整合存量资源,为优质项目留足空间,做到“土地等项目,厂房等企业”。二是要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以九龙厨具、鄂达精密机电为代表,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改造,深入挖掘企业潜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积极构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大力培育环宇冲件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三是要持续推进优质项目落地。以V智造产业社区建设为依托,高标准引入优质产业项目,在成功招引春来科技、恒鼎建设等落户的基础上,加大国际商贸、自主可控芯片以及视觉相关产业的招引力度,确保在谈项目有进展、可预期,为戴村发展积蓄后劲。

(三)擦亮区域品牌,刻化“三旅融合”的特色基因。一是做大农旅产业。坚持以银泰农旅小镇建设为抓手,依托云石旅游度假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以农旅元素为主题,集生态旅游、高端度假、品质生活、宜居宜养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小镇群,打通农旅融合产业通道。二是做强体旅产业。以打造省级郊野运动小镇为契机,建设一批以戴尖线“春风十里”为代表的景观风情带,将张家弄网红花海、七都溪天然泳池等景点串珠成线,打造美丽乡村版“一带一路”。以国家登山步道、彩色骑行道为载体,积极引入公羊会等一批知名企业和社会组织;大力举办国际航模大赛邀请赛等国际化的精品赛事,壮大体旅产业。三是做亮文旅产业。充分挖掘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擦亮长潭十景、古法造纸等文化品牌,打造竹编、马灯、三清茶等非遗展示馆,加大郭汉城、沈佩兰等名人故居修复保护,深入讲好戴村故事;加强文旅产业招引,在完成浙报数字文化产业园选址的基础之上,加快项目框架协议签订,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四)完善营商体系,凸显“双招双引”的政策内涵。一是要优化营商服务体系。强化项目服务的关键,是要涉及好项目全流程服务机制。为此,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事业一样对待落地项目,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创业者,要在国家宏观政策体系的前提下,进一步梳理完善各类产业、招商、人才、科技等政策,形成统筹协同的政策体系。要深化“民情三访”机制,重点开展企业定向专访工作,主动深入企业解难纾困。二是要健全项目甄别机制。一方面,我们要坚定项目为王的理念,只要对发展有利的,对戴村有利的好项目,好团队,我们都要全力支持。但另一方面,戴村的资源毕竟有限,我们也要把好项目的准入关。为此,我们必须建立项目甄别评审机制,强化专业合作,善于借助专家智库的力量,优化项目研判、甄别和评审等工作。三是要打造专业营商专班。要加强营商队伍建设,成立戴村营商专班,全面统筹项目招引、项目服务、人才引进等工作。要选用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干部担任营商主力,不断提升项目甄别能力,对接能力和服务能力。要加强人才培训,从镇村两级培育一批懂经济、懂政策、懂新兴产业的骨干营商人员,把营商工作作为培养干部的基地和摇篮。   


作者: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