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9理论学习专题 > 部门篇 > 正文

萧山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与思考

更新时间:2019-12-27 14:20:00    内容来源:区委办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年来,萧山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大力开展有萧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名列全国百强区第5位的萧山区,其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更加具有值得深度探究的代表性。

一、萧山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党山镇梅林村后特别指出,要“建设一批标准化、规范化、全面发展的,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小康示范村镇,为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成功的经验。”2003年,浙江省全面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彼时,萧山的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近年来,萧山大力开展有萧山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特别是在总体规划和财力支持方面予以坚实保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广泛深入实施。在总体规划方面,根据《杭州市萧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萧山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到2022年,萧山将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A级景区村庄遍布各镇街,培育3-5个市级风情小镇、20个市级精品村、3-5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个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A级以上景区村庄。其中,2018和2019年我区分别实施25个美丽乡村提升村,2020年实施50个美丽乡村提升村,2021年实施100个美丽乡村提升村,到2022年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五年行动计划。在资金扶持方面,对创建村按本村常住户籍人口2000人以下、2000-3000人、3000人以上,分别确定为小村、中村、大村。美丽乡村提升村、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项目投资额的90%予以补助。对美丽乡村提升村小村、中村、大村的最高补助金额分别为1200万元、1500万元、1800万元;对镇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小村、中村、大村的最高补助额分别为2000万元、2500万元、3000万元。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确定补助。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资金匡算达到50亿元。

目前,全区已打造的美丽乡村“样板村”有:进化镇欢潭村、浦阳镇灵山村、河上镇凤凰坞村、东山村、益农镇群围村、党湾镇庆丰村等等。根据调研反馈,很多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走在了前列,但在具体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萧山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1.美丽乡村建设覆盖“千疮百孔”。目前萧山的美丽乡村建设覆盖还存在相当大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域美丽乡村覆盖面不足。我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采取“村申请、镇申报、区审核”的模式,各镇街依据各自实际,择优进行申报。这一模式促使各镇街优先选择利于通过区级审核的村子进行申报,能够通过区级机关审核成为“美丽乡村提升村”或“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村子本身底子就不算差,可供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多,也更容易得到上级机关的扶持。而那些底子相对薄弱、知名度不高、问题较多的村子,不仅会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被远远落下,全区乡村发展的“马太效应”也将会加剧,呈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这些被“落下”的村庄,将成为未来几年美丽乡村建设的痛点和难点。二是美丽乡村内部覆盖面不足。即使被选为“美丽乡村提升村”或“美丽乡村示范村”,这些村庄内部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也会呈现出覆盖面不足、覆盖不均衡的情况。浦阳镇的灵山村是2018年美丽乡村提升村,灵山村也相继被评为杭州市精品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是区里美丽乡村的“样板”。但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灵山村,为打造“样板”,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集中投入到以入村口为中心的入村口综合改造、公厕改造、生态停车场建设、半间书屋区块景观提升等个别项目工程中,最终“样板”形成了,但三个自然村并没有被普遍覆盖,导致没有享受到建设“红利”的部分村民对此产生不满。

2.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千村一面”。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工程建设也不是简单的美化环境,而是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进行的综合性建设。其中,“看得见风景,留得住乡愁”是重要的一环,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设规划是重中之重,“一村一品”是必然要求。但我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却普遍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有的镇街集中连片地委托同一家设计公司设计大量相同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村与村之间在定位、亮点、特色等方面几乎没有差别,其中有些方案连建设村庄的名字都没有换就拿去给下一个村庄使用。最终导致建设完成后的村庄村口大石、休闲凉亭、党建公园等“标配”一个不少,但能够彰显本村特色的个性化点位却一个没有,使人产生“千村一面”的疲劳感。

3.美丽乡村建设长效“千难万险”。美丽乡村始于建设,重在长效可持续。我区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可谓不大,各个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谓不大,但各项支出与负担也不可谓不大,加上有的村干部集体缺乏发展思路,导致乡村发展的长效可持续“千难万险”。一是财力方面“等靠要”。在楼塔镇大同二村调研时,我们询问了该村每年的收支情况。大同二村是楼塔镇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每年的村集体经济在30万元左右,没有产业支撑,缺乏造血机制。但年支出却有100多万元,其中,仅环境卫生支出就在60-70万元,垃圾分类设备支出20万元,百日攻坚环境整治支出50多万元。所有这些支出全部都要镇区来承担。该村的未来发展重点也放在了争取“美丽乡村示范村”方面,希望得到“输血式”的2000万补助,而不是根据本村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等靠要”思想表现突出。二是发展方面“慵懒散”。在与有的村干部交流时,问及对于村庄未来的规划,不少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都存在思路不清晰、政策不健全、举措不成形的现象,一些发展靠前的村也因发展思路单一,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优势发挥得不明显。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萧山很多老先进如“三面红旗”之一的红山农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梅林村”等,起步虽然比别人早,十几年前就出了经验,成了“典型”,但最近几年却甘于“吃老本”,迟迟没有新的动作,别的地方已经成为示范、出了精品,这些“先进”却反倒成为“后进”。究其根源,是一些村干部群体安于现状,长期固步自封、画地自限,呈现出“慵懒散”的特点。

4.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千里挑一”。美丽乡村建设为了群众,也依靠群众。但是有的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群众参与“千里挑一”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村庄发展与群众的获得感。一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农民群众宣传动员的深度、广度不够,一些干部群众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一些人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村庄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这里基础条件差,搞美丽乡村建设还不到时候”“建设美丽乡村影响本职工作”。这些片面的、模糊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二是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发挥不好。在不少的干部眼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者的关系还不清楚,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农民群众的意愿尊重不够,伤害了农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形成“你干我看”的尴尬局面。

三、相关思考与建议

1.准确把握内涵,积极培训宣传。加大干部群众培训力度,促使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把握建设美丽乡村的内涵。一是把生态保护、家庭和睦、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崇德向善等文明理念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二是建立和完善整治农村的长效管理机制,把 “一村一品”工作扎实延伸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聚焦基层建设,主攻人才振兴。统筹考虑村干部集体,利用党建领航、“乡贤回归”等渠道增强基层力量,充实、提高村干部力量。积极引导致富能手、外出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鼓励支持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个体作坊、服务业等各种形式的创业行动,培育一批“新时代的新农民”,鼓励各类人才看到乡村希望、看到乡村未来、看见乡村生活,发挥出返乡创业与城市人才到乡村发展的效应,做到留住人才长期在乡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实业中来。

3.尊重农民主体,激发建设活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通过让群众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群众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自然、人文和产业等资源,串点联线,推进乡村旅游常态化发展。扩大旅游惠民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各农家乐、民宿经营户、土特产购买点、种养基地,乃至各小商小贩,均能从中得益,农民得到实惠了,积极性就可以被充分挖掘和调动。

4.因地精准把脉,分类指导提升。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的指导力度。组织力量对“美丽乡村提升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规划中的基础设施、村庄等专业性较强的一些规划的指导力度,注重规划的民主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好规划的实施,注意示范村、示范组建设的可示范性和可推广性,为全区建设美丽乡村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在建立新机制上实实在在做出“样子”。

5.统筹各项工作,综合实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统领农村各项工作,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上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各村联络干部和村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关系,切实建立起以美丽乡村建设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工作机制,在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村庄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还要抓好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6.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主导作用。要转变观念,不包办代替,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自己作主。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明确责任,起好主导作用。通过制度的形式遏止政府或行政权力不切实际的政绩冲动,铲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尊重农村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萧山优势,稳妥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7.注重“造血功能”,提供发展保障。一是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思路,集中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拉长农业、旅游、文化、养生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让集体和村民增加收入;三是盘活现有集体资产,立足现有资源,着力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共荣公升、合作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集体经济向上向好的发展。



作者: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