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揭牌:为何“主场”在湘湖?

更新时间:2022-03-30 18:11:51    内容来源:湘湖发布   

3月3日上午,湘湖未来产业社区迎来“高光时刻”:市区两级党政领导齐聚、杭州高新区(滨江)企业代表汇集,共同见证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以下简称“特别合作园”)揭牌。

这个特别合作园很“特别”,被赋予了“全球先进制造示范、国际创新策源示范、跨区产业共同富裕示范”目标,足见定位之高、期望之深;这个揭牌活动也很“特别”,地点放在了素以生态著称的湘湖,足见湘湖在两区合作进程中角色之重、作用之大。

根据协议,特别合作园包括未来产业社区、三江创智新城和湖头陈产业园,紫橙、蓝橙产业园“三园”共三大板块,并从空间上分为规划区和先行区两块。其中,13.48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中,7.13平方公里在未来产业社区;4.5平方公里的先行区中,2平方公里在未来产业社区。

▲未来产业社区效果图

无论规划区抑或先行区,未来产业社区所涉及面积均最大、占比均最高。这意味着,湘湖未来产业社区成为了特别合作园的关键“主场”和重要“主角”。

“黄金时代不仅在我们前面,更在我们面前。”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闻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文波表示,湘湖将以特别合作园揭牌为契机,大力推进湘湖“11345”兵团化工作模式,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地,“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动湘湖GDP总量实现倍增。”

55%:两区接壤线湘湖段最长

自签署框架协议以来,两区究竟如何合作、突破口有哪些、重点区块在哪里?这一系列话题时不时引发猜想、形成热议。如今,随着特别合作园揭开面纱,一个“标准答案”正逐步清晰。

一定程度上,这个“标准答案”颠覆了外界“传统印象”,有人或许进一步发问:为何是“湘湖”——从揭牌活动承办点的选择,到特别合作园所涉面积最大的确定,始终以景区、度假区等旅游休闲功能占据大众认知的湘湖,以何支撑起合作中的产业承载功能?

仔细想想,“意料之外”却又在“意料之中”。

从万达北路上的戈雅公寓出发,沿着萧滨分界线一路向东,到滨江区白马湖大概12公里。这12公里,是湘湖与滨江边界线长度,也是萧滨两区分界线最长一段,占约22公里的总长比重达55%。

分界线也是接壤线。12公里的长度,让湘湖与滨江“零距离”“无缝隙”,也让两地“紧相连”“互渗透”。

比如湘湖与白马湖,水系互通、同体一脉,鱼、虾等水生生物自由“跨界”,不知者甚至会“误认”两者是因区域不同导致叫法不同的“一个湖”;比如人员日常流动,无论是滨江白领、企业高管,还是湘湖土著、创新创业者,“两地通勤两头跑”已成为一种常态场景,高峰拥挤的地铁1号线,及流量甚大的风情大道、时代大道即是大众普遍印象。

由此不难发现,尽管存在行政区划,但湘湖与滨江之间,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明显“界限感”、强烈“分裂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频繁互动、畅通无阻,反而产生了些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隐约味道,这也为湘湖成为两区合作“前沿阵地”的一大“先天性”条件、“基础性”优势。

但湘湖成为“前沿阵地”,不止因地理上的“最长分界线”,及人文上的“高度亲近性”,更是由滨江区产业特性所决定的——诚如位于滨江区的新华三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吕洪所言,自然生态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非常大,“秀美的湘湖能触发软件工程师灵感源泉。”

从东莞松山湖到苏州金鸡湖,细探国内以湖引产、以湖兴产的成功典型,无一例外,优美自然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如同一块高效磁场,源源不断吸引着高端产业、高端智力大汇聚。

比如松山湖,凭借生态好、风景美这类“天然资产”,吸引了众多高校、科研机构、研发企业等入驻。特别是随着深圳成本高企、莞深同城化加速,更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型龙头企业纷纷向松山湖转移,包括中集、华为、东阳光等。如今,松山湖已成为“世界工厂”东莞制造转型的成功试验田,也是大湾区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目的地。

对标松山湖,当前产业处于蓄势起势阶段的湘湖,两者底层逻辑、面临机遇何曾相似,绿水逶迤,青山连绵,生态本底是湘湖最大特质,是湘湖打造创新经济最大“IP”。可以说,生态禀赋优势成了湘湖加速落地萧滨合作的一张“王牌”,以及持续导入创新资源的最好流量“入口”。

60亿元:湘湖形成先行先试优势

2月28日上午,云尖信息总部暨新型基础设施智造基地开工,被外界称为“两区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开工的首个省重大产业项目”。

▲云尖信息总部暨新型基础设施智造基地

这个位于未来产业社区的项目,占地面积68.32亩,总投资20亿元,最快于2023年底前建成,全部达产后将创造70亿元年产值。

云尖信息是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产业(简称“信创”)“小巨人”,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投资方之一是中国最知名的集成电路领军企业紫光股份。“近年来,紫光股份先后在湘湖布紫光恒越、云尖信息、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信创集群,取得了显著经济和产业生态效益。”紫光股份董事长兼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表示。

与云尖信息“做邻居”的紫光恒越是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也代表着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耦合协调、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自去年11月投产以来,紫光恒越成了“网红”企业,不断吸引各界参观考察。

统计显示,紫光股份在湘湖的投资已经超过60亿元,但其给湘湖带来的不仅是两个省重大产业项目,更深层次影响与意义在于,既让湘湖有了两区合作良好产业基础,又成为了湘湖今后发展最好形象推广、最有效品牌代言。

一方面,“紫光系”项目正是滨江区创新效应外溢、数字产业转移的结果,让湘湖在合作中已经提前形成了先行先发优势;另一方面,有了“紫光系”这样的大企业大项目作“背书”,头部引领作用、带动示范效应将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有利于湘湖加速承接导入各类高端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

比如说,作为揭牌仪式上首批集中签约项目之一,德施曼机电(中国)有限公司将投资1亿元,在未来产业社区建立世界级的智能锁生产、研发产业基地。德施曼曾作为滨江十大重点引进项目入驻中国,目前3D人脸锁领域市场占有率达到72%。(数据来源:全国五金工业信息中心)

根据协议,特别合作园将坚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重点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及应用创新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此,两区将持续推动先进制造大项目和产业链关键制造环节跨区域落地,率先构建形成市域内闭环的“研发总部+合作园核心制造+周边配套制造”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生态,这对湘湖构成极大“利好”。

目前,湘湖正在实施湘湖“11345”兵团化工作模式,第一个“1”是指一个战略,即聚焦“1+2+N”未来产业体系,聚力合作机遇,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地。其中,“1+2+N”指以信创为经济基石,以国产替代软件、先进智能终端为战略创新,以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生命健康等多元生态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这一进程中,产业载体的聚合作用将持续放大。

未来产业社区是特别合作园三大板块之一,也是湘湖重塑萧山未来产业形态的主载体之一。当前,未来产业社区先导板块已集聚11大产业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包括先临三维、易加三维等增材制造“隐形冠军”,一个产业集聚的高能级平台呼之欲出。

如果说未来产业社区主打“产业芯”,那么院士岛则称得上一大“创新核”。

院士岛航拍图 周柠摄

作为首批“浙江院士之家”,院士岛目前已吸引集聚院士专家16名,入驻院士专家团队200余人,已落地孵化院士项目11个,2021年院士项目完成融资3.4亿元,更多院士专家项目也正在加速转化。

“社区”与“岛屿”的紧密联动,“产业”与“智力”的相互赋能,有理由相信,这将成为特别合作园建设的湘湖特色、湘湖亮点。

578 亩地:只待金凤栖

特别合作园管理办公室就设在湘湖。

自1月19日入驻湘湖以来,投促、科技、规资等部门人员开启集中办公模式。调研摸底、走访企业、制定方案……专班人员忙得很:项目上墙、挂图作战,对着一张张时间表、进度表,细化目标,倒排任务,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

只争朝夕抢抓机遇窗口期,这种精神状态背后,是湘湖急需“产业破题”。

当“人工湖”地理属性、“母亲湖”的人文属性已成为既定之后,湘湖的经济属性被摆上议题:在萧山经济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布局中,作为产业平台的湘湖,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作用?将最有辨识度的生态IP转化为最具竞争度的产业IP,已经是湘湖当前主攻方向与重点路径,而特别合作园建设的启动,更成为了湘湖产业加速起势、全面起势的“借道超车”之举。

但同时无法否认的是,湘湖生态好所隐含的另一面,却是自然环境对产业发展构成的约束性条件、限制性因素——最直接、也是外界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湘湖还有地吗”“落地条件有哪些”,即产业空间问题,诚如特别合作园所要求的那样,按“萧山打造空间、共同导入产业”的模式进行资源导入和产业重塑。

关于空间,湘湖既“没有”但也“有”。

说“没有”,是因为湘湖土地相对有限。53.5平方公里湘湖新城范围内,度假区面积3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1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1平方公里,扣除各种因素一番加减之后,湘湖真正可用土地并不算多,称之为“寸土寸金”也不为过。

说“有”,则是因为湘湖将发力内盘存量。以未来产业社区为例,到2026年,将累计增量产业用地达800亩,其中前3年将增加产业用地达578亩,盘活存量42万平方米。而这578亩新增,全部位于未来产业社区先行区,也是先行区可开发产业用地的总量。目前,湘湖正加快先行区的“腾笼”,预计能腾出低效产业用地171亩。

如何解决“没有”和“有”所产生的“矛盾”?最终的破解答案都指向一条:究竟要承接什么样的项目?湘湖要引什么样的“高新高产鸟”?

对此,湘湖早已立下“军令状”:到2026年,累计新招引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引进“5213”高层次人才项目50个,F类及以上人才1000名。

借力特别合作园,在各级各界共同发力下,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者:姚潮龙、甄兰  编辑: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