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一生为梦只做一件事!他一针一针编织出瑰丽的“花边人生”

更新时间:2024-01-29 16:49:27    内容来源:萧山网   

手工精妙的萧山花边

他是亚太地区的工艺美术巨匠,一生致力于研究花边事业,成绩斐然。他的设计,兼具艺与工的平衡,不仅丰富了萧山花边的品类和图样,在工艺和理论领域登峰造极,自成一脉。更让萧山花边闻名遐迩,成为常销全球几十年的王牌产品。他就是萧山花边工艺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代“匠人”赵锡祥。

就像自己手中的花边线条一样严谨又清晰,今年89岁的赵锡祥耐心地将自己与萧山花边紧密交织的一生娓娓道来。他不仅勾勒出萧山花边的精美图案,也编织出自己瑰丽的“花边人生”。

赵锡祥和他的“花边人生”

精——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时光回溯到七十多年前,在赵锡祥年少时,萧山沙地片盛产花边。挑花边,是五六十年代萧山妇女除农活之外顶顶重要的事情,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挑花边,甚至于在那个相亲不看相貌,而是看女孩子手里活计的年代,花边挑得美就是那时女孩“最美的模样”。

而有一个小伙子除外,他一挑起花边来,严谨如斯、精妙绝伦、充满巧思,他就是萧山坎山人赵锡祥。

赵锡祥的“花边人生”起源于他的父亲,本着对花边工艺的熟稔,加上同是花边纺织师傅的父亲这辈的传承,16岁的赵锡祥就跟着父亲学手艺,很快熟练掌握了花边制作工艺。1955年,赵锡祥作为一名花边收发员到坎山花边社参加工作。

到了1958年,包括坎山在内的萧山六大花边社合并成一个大厂,他调入了萧山花边行业的技术部门。由于天分较高,年仅22岁的赵锡祥来到萧山花边总厂设计室,跟随“老艺人”重点学习花边纹样设计。之后,又被送到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继续深造。

有了一天一天炉火纯青的技艺,加上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铺垫,赵锡祥从设计“小白”积累到一定水平和基础,他用心钻研花边设计,也真正开始热爱萧山花边这份事业。

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后,赵锡祥一发不可收,他在花边设计的浩瀚海洋中汲取着养分,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凭借对花边的热爱,作为萧山花边创新领域的带头人,赵锡祥设计创造出六大类花边抽纱新品种,从万缕丝全雕镶边、彩条链,到格欣绣花边、绚带丽花边、龙骨带花边、梭锦绣镶边……他的作品线条流畅、布局严谨、针法多变,具有洒脱和飘逸的艺术风格。

1988年,赵锡祥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批“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被评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几乎可以说是行业内最高荣誉。

一路走来所获得的荣誉

专——勇于探索,奋发钻研

“萧山花边本是舶来品,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是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抽纱刺绣。融合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后,针法由最初传入时的两三种增加到30多种,品种从衣边、被口、小盘垫扩大到长茶几套、台毯、床罩,萧山花边自此如繁花般开枝散叶……”在赵锡祥点点滴滴介绍的话语间,好似缓缓翻开了萧山花边的发展历程史册,他也作为一员投身到这份事业中,亲历并见证了多个萧山花边行业重要的历史时刻。

严谨工作设计构思花边图案

1972年,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赵锡祥用他自己的方式,7次写生,4个月构思,设计了大型绣品——《西湖风景》窗帘。远景是六吊桥、南高峰、北高峰,中景是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小瀛洲、五星亭,近景是湖边杨柳、荷花,点缀几只春燕。湖光山色、水榭楼台,一幅西湖全景图“跃然纸上”。高6.3米、宽18.4米,用线12万支、30余种针法、手工挑织3000多万针,一举成为他出师的代表作之一。其规格之大,绣工之多,已属罕见。

在这幅意义重大的花边作品中,他首次尝试把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巧妙地运用到花边设计制作的图案中。正是这妙手缝制的一湖静美春色,让远在大洋彼岸的世界友人见识了萧山花边作为高端艺术品的精品价值和文化魅力,收获了“堪称世界花边之冠”的全球美誉。

重工万缕丝台毯

他还先后两度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国宾接待厅等大型装饰花边设计工作。他设计的巨幅万缕丝花边,两度荣获“国家金质奖”,产品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欢迎。

虽然作品屡屡在世界舞台上大获成功,但并没有让一生从事萧山花边事业的赵锡祥停止钻研。在他多年与花边结缘并收获高光时刻的人生进程中,他一边从事花边产品的创作研发,一边带徒传艺和培养人才。

从设计临摹到挑绣钩线,花边制作设计的每一步他都悉心指导。同时,不仅积极探索创新花边品类,还不断思考花边与其他传统工艺的巧妙结合。2013年初,赵锡祥带着他的萧山花边技艺成果正式入驻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

为萧山花边事业呕心沥血

恒——持之以恒,匠心传承

一生专注一件事。五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和聚沙成塔,成就了赵锡祥如今瑰丽又璀璨的“花边人生”。

退休后,设计花边仍是赵锡祥日常最大的乐趣。在家中,他的工作室最中央是一张红木方桌,一天中多数时间,他都在此伏案工作。书桌一旁是一面屏风式的红木置物架,近二十个格子里摆满了奖牌,半数都是金奖。他常“蜗居”在工作室,沉下心来设计好图稿后将其分割,再耐心把图样放大,找绣娘制作,乐此不疲。

“万缕丝”作品

2005年5月,萧山花边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萧山花边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手工花边从业者已从鼎盛时期的20万人,锐减到不到百人,逐渐踏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后,萧山花边普遍采用机器生产。这种改变,一方面使花边纺织品的产量大大提高,制作成本下降60%,从过去的一人一绣,迅猛发展到千针齐绣的飞梭时代,创造产值几十亿元。另一方面,“机绣”也让传统手绣处境日益边缘化。

如果老一辈的技艺无法延续,萧山花边的生命力也将濒临枯竭,这是赵锡祥不忍也不愿看到的。

织花入梦,匠心传承。为了延续萧山花边这份事业,做了一辈子花边的赵锡祥付出了自己巨大的努力。他的热爱和执着,能静心、肯钻研,也在一针一线间勾画和影响着徒弟们与花边的缘分。多年的花边技艺也在学生们日益精湛的手艺中得以传承与延续,比如非遗萧山花边传承人王丽华,就是他的“得意学生”之一。

采访结束,赵锡祥拿出了自己的珍藏之作《特重工万缕丝真丝全雕垫绣挂(台)毯》,当把这幅大型花边展开时,我瞬间理解了“匠人匠心”这四个字。展示完,他又仔细叠回原状, 小心保存好。

“以后再也做不出这样的作品了。我当时走访了3个镇、5个村,才从62岁到88岁的绣娘中选出50多位来创作,现在很多针法已经没有几个人会了。”赵锡祥略带遗憾地说。

一辈子情系花边,编织出了一个“好”字。在赵锡祥心里,由衷地希望萧山这些全心全意传承技艺的手艺人,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安心且专注地做好传承,让手工花边这门技艺一直流芳下去。


作者:记者 周婷  编辑:杜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