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萧山等你 | 踏得遍亚运场馆,扛得动“长枪短炮”……一个亚运摄影记者,是如何练成的?
更新时间:2023-08-24 09:44:33 内容来源:萧山网
“拍下就是历史”,这是采访范方斌时,他常常提到的一句话。二十余年的摄影生涯中,他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下时间长河中那一幕幕光影,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故事。
而亚运,无疑是当下的时代故事中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身为摄影师和记者的范方斌,见证了亚运村“从无到有”的过程,踏遍了萧山的亚运场馆,两个多月来发表了9个“韵味杭州”系列赛事图片专版……
他既是在为拍摄萧山的亚运赛事提前“彩排”,也是在举起镜头,记录当下的时代脉搏。
一人一世界
1994年,范方斌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大学时,他便展露出对摄影的喜爱。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的范方斌,有了点积蓄,第一时间就买了一台海鸥胶片相机。
一开始,他只是在工作之余用相机记录生活,并没有形成特定的方向与风格。
渐渐的,阅读了许多摄影相关书籍的范方斌,受到知名摄影家王文澜的启发,意识到比起拍摄自然风光,他更偏向人文色彩浓厚的纪实摄影,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将照片背后的故事传达给观众。
此后,范方斌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街景人像。仿若是命运的肯定,在一次“扫街”时,他拍摄出作品《差距》,该作品后来获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评委推荐奖,而推荐此作品的评委正是王文澜。
这也不难解释,为何范方斌会在萧山日报招聘时,果断选择应聘,从此成为一名摄影记者,真正将热爱变成了职业。
而成为记者后,范方斌做的远比摄影更多。除了工作时拍摄大量新闻类摄影照片,他每年为自己定下“小目标”:至少做一个摄影专题。
范方斌利用碎片化时间,收集资料、采访相关人员、拍摄大量素材……“一段时间不拿相机就会手生,更别说拍出满意的照片了。”
疫情期间,他的足迹遍布萧山500多个村口执勤点,用镜头“书写”战疫赞歌《村口守护者》;萧山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戴村镇骆家舍村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范方斌持续20多天,为村庄里100位村民留下影像,记叙故事,完成了《永远的骆家舍》。
杭齿、杭发、杭二棉是初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萧山“三大厂”,曾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工业荣耀”,在萧山几代人的生命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记,但仍不免随着岁月变迁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去年,范方斌历时3年多拍摄的《三大厂——城市影像档案》摄影书出版,还举办了同名摄影展。
书中,他精选了一百个人物、一百个场景,每一张照片都是他的心血之作。那些照片背后的历史,也都是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索记录的。
“我的镜头不是讲‘大事情’的,而是聚焦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一人一世界,范方斌便是怀抱着这样的人文主义情怀,郑重地按下每一次快门。
八馆九版十赛
4月28日,“韵味杭州”2023年亚洲克柔术锦标赛&世界克柔术大奖赛(WSP)在临浦体育馆举办。次日,萧山日报头版刊发图片新闻稿《克柔术锦标赛中国队夺首金》。5月1日,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举办2023年“韵味杭州”全国游泳冠军赛,萧山日报头版再次刊发了图文新闻稿《打破亚洲纪录 全国游泳冠军赛在萧开赛》。
范方斌将两场比赛中拍摄的大量照片进行筛选整合,于5月11日在萧山日报6版刊发影像整版《刚柔并济》。
后续,“韵味杭州”系列赛事一场接着一场,是亚运的“彩排”,也是“练兵”。范方斌场场不落参加采访拍摄,他跑遍了萧山的8个亚运场馆,拍摄了10场赛事,发表了9个版面。
范方斌告诉记者,体育摄影和他平时拍得较多的纪实摄影有些许不同,前者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更高。
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每次赛事举办前,他都会提前去场馆进行踩点,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式,同时,他还会提前针对不同的赛事做好功课。
“卡巴迪、克柔术等运动项目较为小众,必须提前了解赛事的比赛规则、比赛场地甚至上场运动员,这样才有利于预判比赛的精彩瞬间,并进行抓拍。”
“像亚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媒体的摄影点位都是比较局限的,只有锤炼好自己的摄影技巧,才能拍出脱颖而出的作品。”在2023杭州国际网球名人赛中,范方斌便使用了多次曝光的拍摄技巧,尽可能地呈现出网球运动的力度与动感。
体育赛事节奏极快,场上的形势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质量的前提是数量”,相机配上长焦镜头,重量能达到3千克,范方斌一举就是一个多小时。一场比赛下来,相机里的照片至少有四五千张。
若是碰到像足球这样在室外举行的赛事,炎热的天气也是极大的考验。范方斌穿着摄影背心,扛着“长枪短炮”的设备,在梅雨和高温的湿热天气下坚持全程拍摄了4场比赛。
“融媒体时代,也对摄影记者有了新的要求。”除了拍摄,范方斌还熟悉、优化了赛事照片发布流程。
基于纸媒和新媒体的特点,赛事开赛后他首先在韵味萧山APP发布照片,次日再为萧山日报的新闻稿供图,最后在比赛进行到尾声时再刊发整版影像,同时在版面上发布二维码链接,以便读者查看更多内容。
如此一来,便为以后亚运会期间前端记者采集和后端编辑发布之间的对接和沟通打下了基础。
范方斌说,自己可以说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前往亚运村、亚运场馆和亚运交通保障工程进行拍摄。看着这些地点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也由衷地萌生出参与亚运盛会的自豪感。
而作为一名记者、一名摄影师,他更期待着在亚运会期间,能用相机记录下那些激动人心,甚至也许会载入史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