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安心读书,钱我们来凑!”7年坚持!萧山姑娘用爱照亮“大山孩子”求学梦
更新时间:2023-08-09 10:27:51 内容来源:萧山网
“谭谭,我的梦想是考上复旦大学,虽然我知道这对我来说很遥远,但我一定会努力的……”
“尊敬的爱心人士,我本来想读完小学就出去打工,爸爸妈妈很辛苦,我想减轻家里的负担。很感谢您的资助,我慢慢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好好学习,改变现状,未来社会在发展,我们不能止步不前!”
捐资助学的这些年里,她总会不时收到来自受资助学生的手写信,孩子们并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不知道她的性别,他们只知道这个好心人叫“谭谭”。她,就是萧山交投集团下属城区建设公司的办公室副主任谭樱惠。今年,谭樱惠被萧山区文明办评为了2023年第二季度“萧山好人”。
一次“命中注定”的缘分
她开启了捐资助学之路
2017年,谭樱惠在电视上看到,有些地区贫困学子连学费都交不上,便萌生了想要帮助他们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说了,爸妈都很支持我。我和我爸赶到了那个募捐点,定向捐助了两个小朋友,那是我第一次捐资助学。”
从那以后,谭樱惠就对捐资助学这事上了心,开始留心网上那些助学信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研究比对后,我发现有一个组织看起来挺靠谱的,他们是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爱心助学组织,但是内部的流程挺严谨,每学期都要去受助学生的学校实地访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爱心人士的捐款使用明细也会定期进行公示。”于是,谭樱惠就通过该组织进行定期捐资助学。
由于捐款人的信息并不对受捐学生公开,所以那些受捐赠的学生只知道有个好心人“谭谭”,并不知道她的具体情况。“这样挺好的,帮助他们是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孩子们也不用有啥心理负担。”
原本,谭樱惠只想做一个幕后默默帮助的人,但后来陆续收到的信件让她改变了想法。“不少孩子都会给我写信,第一次我收到信件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挺诧异的,手写信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我来说,无疑是陌生的,看到信签纸上孩子们认真的一笔一划,心里总会涌上莫名的感动。”
那些信件里,孩子对她的称谓有很多“谭谭”“尊敬的爱心人士”“敬爱的谭谭先生”……除了满满的感谢,孩子们也会在信中说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有个孩子有个“复旦梦”,并决心为此好好努力;有个孩子想要成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个孩子在她的资助下,考上了大学。
“那些孩子其实都很聪明懂事,或许不是每个孩子的成绩都很优秀,但是他们也在竭尽所能改变现状,他们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我和孩子们一次次对话,我越来越有一个冲动,想去他们身边看看他们。”于是,她就向捐款的组织申请,希望参加助学访查,实地上门访查孩子们的情况。
她说,人生在世
总有一些事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爸爸很支持我,他曾是一名军人,一直鼓励我要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妈妈有些担心我,她说帮助有需要的孩子是好事,她大力支持,可我一个姑娘千里迢迢跑出去,有些地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她怕不安全。”谭樱惠说,“我向妈妈再三保证,一定会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每次出发前,她都会签一份这样的“声明”
2021年开始,她每年利用自己的年休假,定期上门访查受助学子的实际情况。“法定节假日孩子也都放假了,我们没法核实孩子的就学情况。所以,我就利用自己的年休假,抓紧时间开展访查活动。我们的捐款,就是为了让遇到困难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所以每一笔捐款都是在实地访查并与学校相关负责人核实情况后,亲手交到那些受助学生的手中。有人负责资助,那也必须有人负责亲手把资助款交到学生们的手上。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孩子,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中途辍学,看着无法送出的助学金,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实地访查这事听着容易,做起来却是个“辛苦活”。“每一位受捐助的学生我们都要访查,很多地方位置偏远,要换好几种交通工具,还要提前联系好当地的向导引路,有时候,一整天都是在颠簸的车上度过的。为了节省时间,饿了就在车上吃点干粮对付一下。”
2021年9月,谭樱惠前往广西巴马参加助学支教,因为疫情原因,支教团队的行程也一变再变,尽管怀揣种种不安,她还是独自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做核酸、跑教育局、核对助学款、发放助学金、支教访查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对于初次来到大山里的她而言,显得尤为陌生。连续几天支教,路途最遥远且艰难的一位学生家,从县城往返有六个多小时的车程。“沙尘、临崖、修路、堵车,一路上,啥也遇到了,我都有点崩溃了。”在看到学生在家门口迎接大家的瞬间,她庆幸自己没有中途放弃,“一定要倾尽全力,不能落下任何一位需要受助的学生,这是那次支教走访给我的最深刻感悟。”
2023年春季,谭樱惠又一次踏上了前往四川凉山的助学支教之路。由于连续好几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量,加之凉山地区昼夜温差明显,支教队员们陆续出现了发烧感冒的迹象。随着盘山公路海拔的不断攀升,谭樱惠的心脏隐约出现了缺氧性疼痛,耳朵也开始嗡嗡响,“我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还是挺幸运的,最后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听见”“看见”“遇见”
平凡的人给了她最多感动
在凉山一名学生家支教访查中,谭樱惠惊讶地发现,孩子的父母都是半文盲状态,家里孩子竟然都考取了不错的学校,毕业回来后,还成为了村里的幼师、会计,甚至还在成都学医的孩子,也计划毕业后回村里当医生。
她在调查附记里这样写:“学生父母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们的教育极其重视,能看得出来拥有着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回程途中,她便决定要资助这户家庭的学生,也许勤奋努力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的,但懂得反哺回报却是大凉山的学生们身上难能可贵之处。
除了孩子,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也给了谭樱惠很多触动,在四川布拖,有个校长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学校停电,没法给学生做饭,这个校长跑进跑出想办法,就怕饿着孩子们,全然不顾自己还饿着肚子。他告诉我,这里的老师全是支教的,没有全职;他告诉我,如果我们多去一户人家,就有多一个孩子得到帮助;他告诉我,其实他是有机会离开这里的;他告诉我,假如他离开了,孩子们可能真的没人管了;他告诉我,他不能离开。”
说着说着,谭樱惠的眼眶红了:“这个校长明明可以有更加安稳舒适的工作机会,却甘愿投身在这些深山里,为孩子们托起希望和明天。与他相比,我觉得自己为孩子们做的还是太少了。”
从最初的“爱心捐款”到如今的实地助学访查,一路走来,她看到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当记者问起,现在有多少学生在受她资助时,谭樱惠说:“目前,我在资助的学生有7名,四川布拖4名,广西巴马2名,湖北郧西1名,每年的资助额也就1万多吧,助学访查也全是自费的,估计有个几万块,感觉也没什么必要去细算。”
记者问她:“对于捐资助学这事,您下一步是什么打算呢?”
“我会一直做下去的,只要孩子有需要,只要我还有这个能力,我就一直坚持下去。我只是个普通人,或许能力有限,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我也想为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做点什么。我希望在我的努力下,那些想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家乡的孩子,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看到更加广阔的风景和未来。”
截至目前,谭樱惠已多次前往四川凉山、广西巴马等地区参加助学支教,共计走访50余所学校,为千余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并累计资助四川布拖、湖北郧西、广西巴马等地十余名贫困学子,资助金额累计近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