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我在萧山等你 | “萧山版刘畊宏”!从运动小白到“腕力冠军”,57岁的他活力满满

更新时间:2023-08-07 09:59:01    内容来源:萧山网   

“掰手腕可不止需要调动肱二头肌的力量,小臂、手腕、肩膀等等好些个地方都要发力。而且啊,你光是有力气也是不够的,这个运动它还讲究一个技巧……”

图片

今年57岁的俞永明是萧山区楼塔镇大同一村的党委书记,也是全国腕力公开赛的主办人,说起掰手腕,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眼神中是藏不住的喜爱和热情。


医生曾说他“无药可救”

想要健康就“一定要自救”

如今的俞永明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浑身的肌肉线条让不少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完全看不出他已经57岁了。谁也想不到,十多年前,他还是个“严重亚健康”的人,精神状态差,与人面对面聊天时都会不知不觉睡着。

图片

“那时候,我有216斤,白天工作多,事情杂,晚上就想着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吃得多动得少,熬夜也是家常便饭。时间长了,身体就吃不消了,爬楼梯都喘得厉害。开个一个小时车,都要停下来睡一会才有力气继续开。”俞永明说,“我想着这样可不行,精神也不好,就去找了个医生朋友,想让他给我开点药。没想到,他告诉我,从检查结果来看,大毛病没有,但是小问题一堆,全是健康隐患,这不是吃药能解决的,要是指望药物,那不好意思,‘无药可救’,关键要靠我自己,管住嘴迈开腿。”

图片

医生朋友给他开了个“药方”:连续爬北干山一个月。为了身体健康,他风雨无阻咬牙坚持下来了,最开始时爬全程需要休息四五次,后来努努力也能一口气爬到山顶了。一个月后,他不仅瘦了十多斤,精神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第二个月,他加大了运动量,每天爬北干山两次。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和饮食结构的调整,他的身体越来越好。后来,他还养成了定期去健身房的习惯,浑身的肌肉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凭着好奇与“不服输”

他与腕力结下“不解之缘”

一个常年活跃在健身房的人,又是怎么和掰手腕这项运动结缘的呢?俞永明笑着告诉记者,这事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四年前的一天,一个健身朋友邀请俞永明去滨江看一场腕力比赛,赛场上集合了来自全省各地的腕力高手。俞永明在台下看得兴趣盎然,觉得这个运动很有意思,甚至在选手们比赛结束后,试探性地问他们,能不能和他们切磋一下。

图片

“我那时候健身已经十多年了,说实话,我自认练得挺不错的,在健身房里,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一样都没落下。没想到在和那些专业腕力选手比试的时候,我一个都比不过,甚至那些明显比我个头小的选手,也能轻轻松松赢了我,太打击人了。”

术业有专攻,原本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但是俞永明却和自己较上了劲。“我觉得这个运动很有意思,特别想挑战一下。为了提升自己的掰手腕水平,我特地在杭州城西找了个师傅,教我如何掰手腕,如何提高腕力。”每次去城西,单程开车都要两个小时,俞永明说,“师傅告诉我,想要学好掰手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怕痛,要是怕疼永远学不好。这个疼当然不是指用蛮力,掰手腕很讲究技巧的,但即使技巧和动作全对,肌肉的酸痛都是无法避免的,要是吃不了这个苦,就很难更进一步。”

图片

俞永明坚持下来了,今年是他学习掰手腕的第四年,他从最初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腕力高手”。“有时候,我还会专门赶去全国各地参加专业的腕力比赛,与来自各地的选手PK,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技巧。”


发挥热爱的力量

打造区域文化“运动金名片”

俞永明的坚持与热爱感染了周围人,村里的村民,健身房的朋友,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加入到腕力运动中来,各位爱好者还三不五时相约切磋一把。“我们几个腕力爱好者还建了个微信群,周末或者平时有空的时候,就约起来练练。”

随着腕力爱好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三年前,俞永明想,自己能不能在楼塔也办个比赛,让各地的高手汇聚楼塔,大家互相切磋交流一下。于是,2021年,在他的努力下,第一届全国腕力公开赛在楼塔举行。截至目前,这个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2022年,俞永明还获得了第二届全国腕力公开赛的大师组冠军。

图片

“其实,我也有点小私心,举办这种大型赛事,不仅增加了和高手博弈的机会,更是给咱们家乡楼塔打了个‘免费的广告’。腕力运动员来自全国各地,当他们汇聚到楼塔,就会发现我们楼塔不仅有腕力公开赛,更有好山好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俞永明说,“今年是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之年,虽然掰手腕不是亚运项目,但它也能强身健体,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我可是深有体会。运动的方式可以多样,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健康。把握住这个大前提,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腕力运动,俞永明还“紧跟潮流”,进行过腕力比赛直播。“最多的一场,有1万6千多人在线观看。腕力运动,充满了荷尔蒙和力量感,有一种力量之美,而且接地气,也没啥太高的门槛,不少人了解腕力运动以后,也像我这样慢慢爱上了它。”


作者:文字、视频 | 记者 邱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