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技特派员 | “不是农民、胜似农民”?高校毕业,却往田间地头一“扎”就是三十五年!他是怎么想的?
更新时间:2023-07-21 13:20:00 内容来源:萧山网
高校毕业,却往田间地头一“扎”就是三十五年。
放着舒适安逸的办公室不坐,终日奔波在田野间、大棚中,低头研究土壤,抬头与农户沟通,这便是应金耀这些年来“不是农民、胜似农民”的生活写照。
“搞农业就得赤脚下田!”
1987年7月,应金耀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作为农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成了别人口中的“高材生”,他却义无反顾地重新回到了农村,投身农业一线。
35年的时间里,应金耀先后在萧山县农业局城北区农技站,萧山区农业农村局棉麻科、土肥站、农业科、农业站等岗位工作,但无论去到哪里,他始终与农民、与庄稼站在一起,他的足迹也遍布了萧山各地。
2010年萧山区开展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应金耀亲自编制《萧山区2010-2018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并指导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到2017年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2012年又与区发改局联合编制了《杭州市萧山区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1-2020年)》,开展萧山区蔬菜产业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已建成“菜篮子”基地24个;开展农田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工作,进行农田土壤、水、农作物等重金属污染情况监测,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用应金耀的话来说,这些工作,每一样都要靠“跑出来”。
跑哪儿去?跑到田间地头去。说起萧山各个镇街的土壤,应金耀如数家珍。他说:“各个镇街的土壤不一样,有的是黏土,有的是砂土。一定要通过土壤分析,才能针对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对症下药’,实现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应金耀每年要在萧山各地布置开展五六百份土壤样本采集,再逐一进行化验分析。
为分析新型配方肥料对作物实际增产效果,应金耀每年开展各类肥料试验,调整不同配方、不同用量,设置对比试验组数十个,通过试验研究,得出最优解,指导种植农户推广应用新型配方肥。
每年,应金耀和同事都会为农户组织培训,指导他们科学施肥,治理土壤污染,近些年,参与培训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现在农二代不少,但农村里懂技术的人才依然紧缺。”
面对这些新农人,他便从最基础的土壤知识讲起,尽管如今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许多工作都可以用机器代替,但应金耀总是鼓励这些年轻人多去地里走走看看,“搞农业就得赤脚下田!”
“科特派”和农户的双向奔赴
2021年12月,应金耀作为萧山区科技特派员派驻衙前镇,这些年来,他和农户之间早已成就了“双向奔赴”。
农业技术推广与其他技术行业不同,需要结合当地农作实际探索最优方案。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也是农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而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作为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作,与每一个农户息息相关。
对应金耀来说,“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并不是一句空口白话。
他的办公室里,大部分的空间被一摞摞的土壤取样化验结果表占据。翻开他与农户们的聊天记录,可以说是“事事有回应”。
根据土壤养份检测和有关肥料试验结果,在应金耀的建议和指导下,衙前镇的种粮户王利飞在耕地上推广应用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施肥新机具,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还减轻了土壤污染;利用机插侧深施肥机械、无人机施肥,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减少人工浇水施肥,整地,打药等劳动,节省劳力20%;通过精准化施肥,亩产量提高了4.35%。
疫情那三年,农产品供应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守护“菜篮子”,包括应金耀在内的萧山农技人一手战“疫”,一手助农。万家团圆的春节,他放弃节假日,从正月初三开始便主动下沉农业生产一线,全力排摸我区蔬菜保供情况,积极对接农户、农企,甚至挽起袖子也参与进运送蔬菜的队伍中。“农民有菜,群众缺菜,就是缺少中间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菜烂在地里。”
2019年1月,省政府发布《关于表扬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通报》,应金耀获省级表彰。2022年11月,应金耀被评为首届杭州“最美农技员”。他曾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1次,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1次,获得省市区农业丰收奖等20个;在《农学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各种论文20余篇。
和应金耀交谈的过程中,他的口中不乏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词汇,但说起粮食的种植也头头是道。
做得了研究,下得了田地,如应金耀一般的“科特派”们于萧山的乡野间躬身实践,每一次见证丰收带来的喜悦,都是土壤与庄稼最朴实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