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我是科技特派员 | 萧山南片有个女博士,专门培育致富“金种子”!

更新时间:2023-07-18 14:20:00    内容来源:萧山网   

七月,入伏。

萧山浦阳镇江西俞村,列车从架空的水泥轨道上穿行而过,底下是一大片广阔的玉米田地。与普通品种不同,这一批杆儿更高,结穗大而饱满,延伸出来的叶子纤长得像青葱色水袖。夏风一吹,带来一股热浪,也吹欢了水袖们,挥舞起来,一叶碰着一叶,发出“招呼”声。

丁桔就在这一片热烈的“招呼”中穿行。

“来,看看。”她弯腰,顺手掰下一根玉米,三两下褪去外壳,递了过来。新鲜的穗粒在阳光下饱满得像打磨好的珍珠,“这批‘美玉27号’玉米,皮薄味甜,是糯玉米里面的‘小甜心’,熟期早,一个玉米棒子批发价能卖3、4元,是帮助农民致富的明星品种。”

泥土的清香从脚下泛起,黑色短袖、迷彩遮阳帽,绿叶掩映下的丁桔,体格纤瘦,像一只丝带凤蝶。


1

诸多荣耀,她更钟情……

田里的时间很静,静得能听到蝉鸣蛙叫;但也很闹,各类绿色作物卯着劲儿生长。

丁桔就在这片春种秋收的时间里,度过了15年。

图片

“我的工作主要负责农作物新品种管理和技术推广。简单来说,就是把国内外的农作物新优品种引进来,进行试种试验,筛选出好的品种,再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种植。”据了解,现在萧山市面上普遍可以吃到的有机花菜、贝贝南瓜、五彩番茄、水果玉米等都是丁桔和她的团队这些年成功引进推广的。

时间追溯到大学,彼时,她并没有想过往后的生活会和黄土烈日相伴。

“考进浙江大学园艺系可以说是误打误撞调配进去的。”丁桔也不忧虑,与奔向城市喧嚣背向而行,毫不犹豫,一头扎进广袤的乡村里。

2008年,丁桔取得浙江大学农学博士学位;4年后,晋升高级农艺师。2016年,成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杭州试验站萧山区示范县负责人,入选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培养人选;2017年,浙江省农业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萧山区“十佳优秀科技人才”;2020年,杭州市三八红旗手;2021年,杭州市高层次D类人才;2022年,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持或参与各级农业项目30余项,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省科技进步奖、省农业丰收奖等20余项奖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编撰著作6册……

只是诸多身份和荣誉之下,她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基层农技人员”。

近年来,萧山多举措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帮扶结对等形式,促进先进适用成果的转化推广,带动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遍地英雄下夕烟。

2011年丁桔便是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萧山,在萧山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从事农作物品种管理与技术推广工作,“我就是一个干农业的,我的责任就是给农民带去致富的‘金种子’。”


2

要有“金种子”,先流“汗珠子”

问题随之出现:“金种子”怎么来?

在网络上曾有一个热门的话题:毕业去当农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这个话题中,一位同样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发帖人将自己的种地生涯描绘得如诗般浪漫——

“我看着山风拂过,就像开满了山野的花——到处都是丰收的喜悦,想吃什么,田里随手一摘一掰,迎着微风,咬上一大口,自然的味道比得过世上一切调味,别提有多惬意。”

而这样的视角在丁桔看来,无疑太过感性,“我们一般每周需要花2-3天的时间去基地实地查看、开展试验研究、帮助企业和大户解决技术难题等,不是在田间泥地,就是在温室大棚,需要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工作流程都十分严谨紧凑。”

图片

在与丁桔的对话过程中,想要挖掘她对于这项职业的主观色彩,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因为研究生都是就读这个专业,已经适应这样的环境。”

诚然,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在“背朝黄土”与“技术攻坚”的潜台词之外,还包含着“责任”。

萧山土地资源稀缺,全区人均耕地仅为0.63 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一个地方耕地越少,越需要发展农业,越需要重视种业革新的科技力量。只有攥紧种子,才能端稳饭碗。”丁桔很清楚肩上的担子,“民以食为天,更何况我是土生土长的萧山人,对这片土地有感情,还是想为家乡做些什么。”

2016年,丁桔和她的团队开始建立以品种展示和种苗生产为一体现代种业基地,“因为从无到有,从瓜菜品种筛选、技术方案制定、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展示品种评价总结等,都花了很多心血。”

这次尝试,对她来说,无疑是一场考验。

“会更加频繁地去实地查看,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有时候要放弃节假日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躬身弯腰、观察、起身、记录,这样的动作,一天下来,丁桔要在田垄上来来回回重复几十次。

而这只是春种秋收里,极其普通的一天。

图片


3

“金种子”带来了什么

收获总是在长久的积累中实现。

现在现代种业展示基地已成为农户看品种、学技术的优质平台,年展示蔬菜新优品种60只以上,实现新品种、新设施、新农艺、优质种苗的有机结合,得到了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品种育种者和专家好评,也深得广大种植大户认可。

近5年来,丁桔团队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16只,建成新品种展示基地10家,每年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主导品种90余只,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作为技术指导专家建立‘浙鲜9号’鲜食春大豆新品种百亩示范方,亩产达844.18公斤。2017年6月,经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验收,创造了浙江省鲜食春大豆百亩示范方最高亩产新纪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丁桔比谁都清楚。因此,除了直接给“金种子”,她还想把更多“金点子”传播出去。

为此,她积极组织和参与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和农技下乡等活动,每年培训人员200余人次,下发资料600余份,推介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主持实施“二十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主持和参与制定蔬菜地方标准规范6个,编印标准化生产模式图3张,使农户可以看图种菜,显著提高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图片

“此外,我们还大力推动蔬菜新优品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和品质优化技术,显著提高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在乡野间,一天天见证着瓜菜从出苗、生长,到开花、结果,那种旺盛、茁壮和鲜活,丁桔心里有种接地气的踏实感。

“尤其是近两年标准化生产模式和品质优化技术进一步发展,在杭州地区累积推广应用23.29万亩,总产量62.68万吨、总产值12.49亿元、总新增收益1.48亿元。老百姓赞誉我们提供的是致富的‘金点子’。”她的语气里是难掩的兴奋与自豪。

今年,丁桔和团队的同事们正忙着进行耐抽薹叶菜的筛选,以满足叶菜周年均衡供应所需,“我们计划通过引进试验,筛选出适于杭州地区种植的优质耐抽薹叶菜品种,以后大家在春夏季节也能吃到青菜和毛毛菜。”

“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得到认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如果当初入行属于“误打误撞”,经过9年的专业学习和15年的工作实践,她早已喜欢上这个行业并融入到这个行业中,“能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能帮助到农民朋友们,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图片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锄禾日当午”的传统正因为“丁桔们”的存在而发生现实意义上的重构。

在过去漫长的时光里,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着的农人,他们的双脚一生下来就拴系在土地上,拴系在一株株在时间的隙中匆匆赶路的庄稼上。这些庄稼年复一年地分菜、拔节、生长,让农人的收成供养全家人年复一年的光景。

如今,这片土地迎来一批开辟新路的人们,他们用先进的技术挖掘自然的潜能,也让千千万万和土地一样沉默、淳朴、守拙而艰辛的农人不再“面朝黄土”“看天吃饭”,挣得一份更稳定、更踏实的收入。

图片

采访结束,丁桔带我们走出玉米地。

“是不是热得够呛?一开始是比较难习惯暴晒。”她的手里拿着刚从田里掰下的玉米,准备带回去进行考种和品尝,说话间,她着急上车赶路,她说她要赶回萧山区种子管理站,那里有一位年轻人想向她取取经。

小汽车在乡间小路上扬起一阵尘土,在她远去的地方,是又一个新农人故事的开始。


作者:文字 | 记者 高艺炯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