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跨过山和大海,这个萧山人只为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09:24:51    内容来源:萧山网   

从湘湖之畔、钱塘江之滨

到山峦星罗棋布的黔东南

从风格现代的亚运之城

到万山重叠的大利之川......

他始终坚守着同一个承诺

一次次“西望”

一次次出发

向着远方,追赶太阳,坚守初心

他就是萧山十中数学高级教师——陈元江

一根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坚守。两度到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支教,积极发动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当地贫困学生,每年资助总额达6.6万元,这是陈元江交出的完美答卷。

跨越千万里,他在奉献与坚守的路上砥砺前行,将志愿服务精神转化为教学相长的责任、和衷共济的行动、同心同行的信念、止于至善的追求,不断温暖润泽教育希望,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图片

春风吹入大利之川

山岭开满“共富”花

2017年,萧山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协议。自此,相距1300多公里的萧山与利川,开启了一场“山川携手”、共奔小康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接力跑”。陈元江是其中一员。

“刚到利川时是一个晚上,说实话,比我想象中的好,利川不大,很干净,灯火辉煌,有点像‘小上海’。”陈元江回忆道,利川一中基础设施条件不错,但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效率较低,教学方式不灵活且学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这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陈元江立足课堂主阵地,发挥自己在萧山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利川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适合利川一中的教育方法。同时,积极为该校教师进行多媒体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新升级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不同于以往教学的单调,如今课堂有了“新花样”,孩子们的兴致也有了大大地提升。

“陈老师,这条路通向哪里呀?”

“通向山的另一边,以后老师在山的那边等你。”

图片

跨越千里,陈元江也希望能把外面的“世界”带进孩子们的视野里。在课余时间,他会给孩子们讲述山区外的美好。

3小时飞机、10小时高铁、15小时汽车,跨越1334公里......“志智”双扶,陈元江希望能带给孩子们一个“更大的世界”。

夏日“星光”初建成

汗水挥洒在他乡

夏天很快就来了,武陵深山,百花争艳。眼看高三的学生们也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为了缓解大家的压力,陈元江组织开展“勇往直前 实现梦想”团建活动,趣味横生的游戏让师生们笑得合不拢嘴,大家从紧张的备考气氛中解脱了出来,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

图片

在为利川带去教育理念和资源的同时,陈元江更用爱心和智慧,助力着一个个大山里的孩子。一次次翻山越岭去家访,控辍保学,给孩子们送吃的、穿的、用的,拿积蓄资助学生,动员亲友来捐助......这些,都是陈元江的日常。

邹彬是团堡镇官田村十二组人,3岁时其母亲离世,多年来父亲一直在深圳务工,而他一直寄居在亲戚家;谢鑫的父母去世得早,他自小和祖母、叔叔一起生活,叔叔常年外出务工,便只剩下祖孙二人相依为命......陈元江了解到他们的特殊情况后,便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呼吁爱心人士对其进行帮扶。

“志愿活动就像一个火把,温暖别人,同时也温暖了自己。这份温暖会不断传递开来。”陈元江告诉记者,孩子们真心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回报。

截至目前,我区爱心人士已与21位利川一中优秀贫困学生进行结对,资助金额每年总计66000元,结对将延续直至他们高中或大学毕业。

值得一提的是,支教结束后,陈元江依然心系着那帮孩子,回到萧山,他又积极对接协调,陆续为3位学生给予了资助。

图片

陈元江(二排右四)与部分受资助学生

“受到资助的孩子们在寒冬穿上崭新的棉衣,嘴角泛起害羞的笑容......这些才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棉衣、文具用品、体育用品......我无法准确地衡量它们的价值,但我知道它们凝聚着爱的力量。”而支教工作正是在每个孩子心中播撒爱的种子,在以爱育爱中读懂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金秋迎来开学季

“志智”双扶要先行

金秋九月是伴随着丰收的喜悦的,利川的考生们亦是如此,终于考上了高中,拿到了走出乡村的“敲门砖”,学费却成了老大难。

扶贫必扶智。陈元江及时把这个情况反馈给了我区在恩施州利川市挂职的相关领导,在相关负责人牵头发动下,我区企业家成立了奖励基金,对考进一中的高分学生进行奖励。据悉,一年半的时间内,奖励基金累计对中考成绩在666分以上的24名学生共计奖励295000元。

在奖励政策的引导下,利川一中新生的录取情况明显好转,高分学生留在利川一中的信心增强了,老师们的干劲也更足了。

“很开心能有机会体验陈老师的课堂。”

“陈老师好有趣,从不随便批评人,错了也可以。”

“希望有机会能和陈老师再见面!”

......

争取资金和师资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助学,鼓励式教学,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全方位发展。多措并举,陈元江在西部这片热土上绘就出了“最美的风景”。

图片

(左四:陈元江)

“教育是立国之本,但是由于国家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一些山区里的孩子无法像其他地区的孩子一样,有着同等的教育条件。但是,山区的孩子有着其他地区儿童所没有的自立自强,坚韧不拔,勤奋求学的精神。教育帮扶让他们拿到的,或许不仅仅是告别贫困的‘车票’,还有打开出彩未来的‘钥匙’。”

天寒地冻人情暖

脱贫抗疫共承担

冬季如期到来。2020年冬天,因疫情影响,复学后一中的老师迫切希望提高效率,把前期网络传输的文字经验变成落地实操,陈元江便深入高三老师的课堂听课,“手把手”指导师生课堂转型,变“输血”为“造血”,催生“造血”机能。

这不是陈元江第一次赴西部支教了。早在2016年,陈元江便曾作为萧山区第一批教师赴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进行支教。

当时的从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从江二中又是一所才成立三年的新学校,学校里的设施简陋,生活条件很艰苦,学校里经常会停水停电。

学校里的大部分老师都是工作三年之内的新教师,一半以上的教师刚刚毕业,陈元江被聘为校长助理并且被安排到高一负责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和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谈及初到从江时的印象,教学环境的差异与语言沟通的不便仍历历在目。但当地师生的热情与信任,让陈元江心里感到很温暖,他决定将萧山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做法融入到从江的学校管理与建设中来。

图片

身为校长助理,陈元江积极探索当地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较为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为西部教育付出自己的光与热。

支教两年半,自教伴一生。黔东南的紫叶李花,谢了又开;南部的雨,下了又停;恩施的广场,明媚热闹;利川的冬天,雪花依旧飘舞......

图片

从一个人点燃火炬,到带领一群人照亮星空。“我只希望西部的孩子们,能够凭着刻苦求学的精神,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好风凭借力,送其上青云。”陈元江如是说。


作者:记者 周颖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