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每年1/8的时间都在做这事!为金钱还是名誉?萧山女子回答…

更新时间:2023-02-08 11:37:23    内容来源:萧山网   

蒋银燕的每一年,做志愿和公益的光阴就占据了1/8的长度,甚至更久。尽管她并不以此为自己的主业。

有人不解,问她其中是否有金钱或名誉可图,她摇头,引来更多疑惑:这事,投进去的钱和时间听不见叮当响,若非利益,又是为了什么?

时间久了,蒋银燕不再解释。她知道自己走的不是寻常路,漫漫又看不到尽头。

十五余年如过眼烟云,公益到底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到结束也没有得到一个具象的回答。她思来想去,唯有“坚持”一词才有分量能贯穿起漫长的旅程。因为坚持,落于泥土的脚步终会留下印记。

只要有一盏路灯因她而点亮,这段旅途都会使她欣喜不已。


开端

那是萧山老火车站还在运行的时候。

绿皮车厢前人群涌动,一个女孩举着火车班次牌依偎在母亲旁,牌子不大,却衬的她身躯更加娇小。女孩不足六岁,却已有两年的志愿者经历,举牌这件事,于她已是轻车熟路。

这也是蒋银燕刚开始接触公益时,最为触动的场景之一。彼时,萧山尚未有成熟的志愿者体系,去做志愿服务的人多是从某处得到的消息,自愿过来义务劳动。服务内容很杂,简言概括就是,什么都干。小到磨刀、剪头等广场服务,也会去养老院、汽车站、火车站帮忙,再远些,就自己去金华、兰溪一些偏远山区寻结对人员。

图片

蒋银燕回忆春运时,24小时换班制,就连盒饭、路费都是自掏腰包,这些都非“艰难时刻”。难的是,志愿服务的付出有时很难与回报对等,在高强度工作下,志愿者还要直面游客的质疑。

“我遇到过志愿者背后大哭一场,哭完又跑去服务。”不被理解的情况有很多,志愿者中不乏有本职工作的上班族,志愿服务并非刚需,始终愿意站在原地的理由简单,“当你一年参加过百场活动,有一场让你感动,比如春运,这么多人只要有一个人跟你说,谢谢,你就会觉得有坚持下去的信念。”

她见证过身边志愿者助学结对了一个小女孩,毕业后,每一年女孩都会回萧山看望他。女孩在上海工作,自己还组建了一支志愿者队伍,“这是我们看到的星星之火,每一次播撒种子后,总会有发芽的惊喜。”

蒋银燕最早接触公益是在2008年之前,受一位朋友的影响。对方在北京参加专业的公益组织,时常与她说,身边若有困难的人,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单是口头,并不足以让她记忆深刻——在路边行走时,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虽毫无交集,这位朋友会下意识地上前,搀着老人直到过完马路。

图片

在这位朋友看来,这种帮助看似微不足道,却能短暂点亮老弱群体的世界。

而在其中领悟了什么的蒋银燕,决定加入萧山阳光爱心服务队,与几位发起人共同开启公益的长跑战线。


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幢崭新的屋子,一个病危的孩子。事情发生在2014年,萧山区义桥镇的某个村里头。

乔迁本是件大喜事,一家人喜气洋洋地搬进新房里,却没想,因为问题装修材料,让女儿患上了急性白血病。钱都砸进了这钢筋水泥里,翻开钱包,空荡荡地连个碎末都找不见。一家人急得四处奔波,却始终没能为女儿寻到着落。

消息传到蒋银燕那,她所在的公益组织萧山义工联盟(杭州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前身)核实后,决定为这家人做些什么。

最后敲定在汇德隆购物中心广场义演义卖。那块地属于犄角旮旯,更重要的是,他们手头没有这么多钱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义演,只能东拼西凑。场地,借的;舞台,几块红毯;演员,自费出演。

图片

他们不知道能来多少人。毕竟,消息的传播仅靠着几个公益组织之间流通和报纸上一块豆腐干大小的消息。

当天下起了暴雨,这又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况。义卖搭建起的两三个帐篷在雨水的冲击下,瘫倒在地。现场混乱,演员们淋着雨,在简陋的红毯上唱跳,另一侧的工作人员抢修帐篷,整理商品,所有人的衣物都湿透了,对这场活动的期望也因暴雨变为浇灭的柴薪。

结局出乎意料。蒋银燕现在回想,许是边上的素食馆无形地拉来了“流量”。一把把撑起的雨伞向广场靠拢,先是寥寥几人,人数逐渐增多,有人捡起湿漉漉的商品买下,说是自己的一点心意;还有周围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到工作人员面前,掏出纸币要捐款;两个双胞胎小演员,掏出了自己存了多年的储蓄罐,全部捐赠给了女孩……

“我们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感动、高兴、幸福,多种情绪杂糅在蒋银燕心里,当天,共募捐到了六万余元,当场交给了白血病女孩的父母,“能通过我们的团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家庭

蒋银燕身子弱,时常会觉得不舒服。对于公益,丈夫起初并不支持,担心她扛不住。她不反驳,自己偷摸着做,打着见客户的名义去萧山各地跑义演义卖。

她从不对做公益这件事感到后悔,但对女儿存着愧疚。有一年慰问演出,她带着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到现场。彩排、用餐、舞台灯光音响各类事项繁杂,她让孩子在场地里,转头忙碌。天冷,孩子玩累了,坐在椅子上沉沉睡去,被其他志愿者看到,对着她“说教”了一番:“你自己的女儿都没管好,怎么做公益?”

家庭与公益的平衡问题凸显,她惊觉自己或许是个称职的志愿者,却未能承担好“妈妈”的角色。此后,但凡有活动,她便会将女儿托付给长辈,直到孩子长大。

图片

图为蒋银燕女儿做志愿者

孩子只是平衡问题中的一环,矛盾始终存在,比如对家人的隐瞒。“我心里一直是藏着事的。”蒋银燕说,“自己觉得干了一件好事,家人不开心,心里能舒服起来吗?”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熟睡的夫妻俩被一通电话吵醒,蒋银燕开了免提。对方是上初中的留守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家中只有奶奶管教。正处叛逆期,对方想到能倾诉生活苦闷的人,只有结对的蒋银燕。

电话聊了很久,具体的内容现在回想已模糊不清。她只记得,丈夫听着他们的对话一直沉默,直到搁断后,才说了一句:“以后这种事,你不用偷偷摸摸做。”

再后来,蒋银燕做活动时,也会把丈夫带上,不是帮忙做些什么,只是让他看看自己忙碌的场景,几次后,暗藏的矛盾就此化解,夫妻俩像是有了某种默契,一提要去活动,丈夫就会主动把孩子接走,予以蒋银燕自由的空间。


蒋银燕坦言,这些年来,自己公益服务的时间慢慢缩减了些,不是因为精力不足,而是萧山民间公益组织正成倍数迅速增长。

这在她看来,是社会的好趋势,意味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视起公益事业的发展,有更多的新兴血液能够带动困难人群走向光明未来。

而现在,她更想专注眼前事,“把每一个公益服务的对象服务好,一年又一年,坚持走下去。”


作者:记者 林青颖  编辑:蔡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