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倾听潮涌 > 人物专栏 > 正文

传承近三十年,历经两代掌舵人,萧山这家饭店如今遇上了难题……

更新时间:2023-01-31 11:26:14    内容来源:萧山网   

衙前镇有一座风景秀美的小山,因其形似伏在地上的凤凰,当地人都叫它凤凰山。华鲜饭店就坐落在凤凰山脚下,自1994年开业以来,今年已是第29年。

两层青瓦白墙的小楼在绿意葱茏中隐现,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令人眼前一亮,一楼白墙上“华鲜饭店”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映入眼帘。

图片

走进店里,淳朴的乡村式装修风格令人倍感亲切。刚过了饭点,店内的卫生已经收拾利索,老板娘王建萍正坐在柜台后点账,看见有人来,她赶忙笑意盈盈地过来招呼。

放下两杯刚沏好的热茶,伴着氤氲的热气,王建萍将华鲜饭店的往事对我们一一道来。

借钱开起来的饭店

上世纪90年代,王建萍的公婆不幸赶上了下岗潮。正当待业在家的两人为以后的生计发愁时,凤凰村村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带动当地百姓富起来,逐一走访村里下岗工人的情况。得知王建萍的婆婆钱华美之前是工厂食堂的厨师,村委便以材量行,建议他们开一家饭店。

钱美华夫妇深思熟虑之后,一致觉得这是条出路。他们拿出自己这些年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东拼西凑地凑齐了“启动”资金。1994年,在凤凰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华鲜饭店在凤凰山脚下开张了。

彼时,华鲜饭店的店面是向村里租的一个小平房,只有几十平米。店名是凤凰村的胡老书记取的,因店里的主厨——王建萍的婆婆钱华美名字里有个“华”字,又因为店里的饭菜鲜香可口,故取名为华鲜饭店。

图片

刚开张时,由于面积小、资金紧张等因素,华鲜饭店的规模并不大,店里几张零零散散的桌子一次性只能接待三四桌客人。

尚在工厂食堂上班时,钱美华的厨艺就常常受到大家的好评。这下,她自己开饭店了,在厨艺上更是勤练善研。店虽小,钱美华的用料却绝不含糊。原材料新鲜、干净,做出来的菜才好吃,这是她做菜的基本要求。

酒香不怕巷子深,饭香不怕屋子陋。很快,华鲜饭店的菜价格实惠,味道好的名声就被食客们传开了,慕名来吃的人也越来越多。店里的规模也从三四桌变成了六七桌,再由六七桌扩张到了二十几桌。

图片

1997年,时常来店里帮忙的王建萍和钱美华同在店里打下手的儿子周加明相互吸引,谈起了恋爱,随后又顺理成章地结了婚。

婚后,小两口开始慢慢从老一辈手上接手饭店。当时,华鲜饭店一天的营业额通常只有一两百元。为了早日还清开饭店时的借款,他们起早贪黑,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经营上。

图片

王建萍说:“那时候,如果某一天生意特别好,我就和孩他爹一起去外面买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但是这样的日子也挺少的,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两天的生意特别红火,但我们也不着急,做好菜,服务好客人,钱可以慢慢赚,毕竟大家都难!”

历经两代掌舵人,无论生意景气与否,华鲜饭店用心做菜,认真做人的原则得以一脉相承。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2000年初,饭店的生意逐渐可观起来,一天的营业额最高时可达一千多元。又过了三年,王建萍一家终于还清了最初创立饭店时的借款。

价廉物美的“老味道”

21世纪初,萧山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大家的钱包都鼓了起来。附近的农村开始流行起了在饭店宴请宾客的热潮。婚嫁、过节、贺寿、年夜饭……酒席不断,华鲜饭店的生意也一年火过一年,几乎每隔一两年,饭店就要重新翻修一次,多加几张桌子。

王建萍告诉记者:“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15年到2018年的那三年。那时候的生意好到几乎天天爆满,饭店里都坐不下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很多人都得排队。遇到天气好的时候,食客们也不嫌简陋,直接让我们在门前的空地上摆上桌子就露天吃饭。”

一些路过的行人看到华鲜饭店里人头攒动的景象,偶尔也会停下脚步,好奇地走进饭店尝个究竟,进而爱上这些地道的萧山农家菜。

作为一家本地餐馆,华鲜饭店的招牌菜是萧山人都耳熟能详的“老几样”。红烧蹄膀、老鸭煲、农家三鲜、卤鸭等,都是顾客吃惯了也爱点的家常味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对很多老客来说,味道好、实惠是一方面,来华鲜饭店吃饭也不免有些追忆往昔的目的。王建萍说:“许多以前在萧山第三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调走的老师,时不时会来店里吃饭;每年清明节前后,在外地打拼的萧山人也会在回来扫墓祭祖的时候,顺道来尝尝家乡的老味道。”

逢年过节是华鲜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尤其是年前几个月,正是萧山人吃年饭的“黄金时段”。店里基本是天天座无虚席,要想在这段时间办酒席,至少得提前两个月预定才能吃上。

疫情这几年

疫情三年以来,对华鲜饭店的生意打击不小。不仅平日里的食客少了三分之一,过年前后吃年饭、办酒席的客人更是锐减。

“疫情刚开始那段时间,基本上大家都不怎么出门请客吃饭了,都是在家吃饭比较多。”王建萍感慨道,“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我们店里上上下下都忙得脚不沾地,连坐下喝口水的时间都要错开,一下子空了下来,还真不适应。”

近年来,衙前镇扎根当地的红色文化,积极挖掘旅游资源。不少旅游团来镇上的纪念馆参观,王建萍便与旅行社合作承包团餐,以保证饭店的运转。

图片

图片

如今,随着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摆在王建萍眼前最大的难题不是吸引客流而是招工。“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在饭店内长做,根本招不到人。真不知道,当店里这批老员工退休了,上哪去找踏实肯干的服务员。”

店里的许多老员工都已干了十几年,许多人都与王建萍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王建萍说,之前店里洗碗的阿姨年纪到了,退休临走之时,担心老板一时找不到人接替她的工作,就介绍了自己的老乡过来接班。但这种方式也仅仅是权宜之计,招工难一事仍然让她深感困扰。

图片

同时,随着来衙前务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相应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衙前的饭店也如雨后春笋般越开越多。

“以前,镇上的饭店就只有那几家,客人们不是来这家就是去那家。现在虽然客流量上去了,但餐饮店也五花八门地都开了起来,什么黄焖鸡呀麻辣烫呀,到处都是。现在生活节奏快,年轻人更喜欢吃快餐,对我们这种老店来说,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华鲜饭店从早上十点半营业到晚上九点。每天清晨六点,王建萍一家就要起床做饭店开张前的准备工作。她亲自前往菜市场挑选食材,购买调料,七点多到店里和员工一起拣菜、洗菜、备菜,打扫整理后才开门迎客、招呼客人,一直得忙到晚上九点多。

如果客人在打烊前没有吃完,他们便会等到客人吃饱喝足出门后再打烊。

几十年以来,无论生意如何,除了过年休息十天,店里的每个人都是日复一日地早出晚归,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共同撑起了这爿店面。

“餐饮不能偷懒,你上心,原料好,烧出的菜才好吃,客人才会来。”说起自家饭店的菜品,王建萍的语气是带着几分自豪的笃定。

至于饭店今后的发展,她笑着说方法总比困难多。“虽然从早忙到晚,很辛苦,但是店开着一天,只要新老客人们来吃饭,总得对得起这块挂了29年的招牌。”


作者:见习记者 沈雨劼 记者 汤圣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实习生沈雨劼